疫情爆发后,“医生”成了媒体、生活中的高频词。我们做为普通人,免不了会生病,看病这事免不了。

好医生很重要。但当病情得不到好转时,有时还真要从自身的沟通方式找原因。

一个不善于沟通,或考虑不周到的患者不但可以坑医生,也能让自己花了钱买罪受。

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些天在医院给妈妈做陪护,她的同房是一位做过穿刺手术,在内脏上取囊肿的女患者。

那天我一走进病房就注意到她了。因为迎接我的是怒气冲冲的斥责:“你怎么慢吞吞的现在才来?”顺着声音看过去,是一个中年妇女在斥责正在给她打针的护士。

护士低头打着针低声解释:“这个点换药的人太多了,只能一个个来”。她对这解释显然很不满意,口里一直骂骂咧咧,护士给她打完针离开了也没能让她住嘴。

她和妈妈住的那间病房,正对着护士站,她的声音正好直达。

我以为是一次偶然的事件,但很快我就发现她对医护人员呼来喝去是常态。

后来我注意到她穿的衣服比咱们多。熟悉后,我好奇的问她是不是身体虚所以要穿得多。

她回答:”要捂汗,捂出的汗就是排出的毒素,毒素排得越多伤口恢复得越快“。为了”捂汗“,她比我多穿的一件毛衣和一件小袄子。

我连忙让她咨询医生这个方法是否正确,她摇头拒绝了。

第二天医生来床边给她换药时,我看到她后腰上的伤口像一张大嘴似的半张开。

我多了一句嘴:“医生,流汗对她这伤口有没有影响?”

医生道:“当然有影响。”可能意识到这位病人身上的汗多了点,马上问病人这个天怎么出了这么多汗。

病人这才道出了她用“捂汗”帮助治病的方法。

医生急了,连忙告诉穿得不冷不热感觉身体舒服就行了。但这事成了矛盾的爆发点,她责怪医生之前没有提醒过她,对医生不依不饶的骂开了。

医生大概已了解她的个性,一声不吭的给她换过药就走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第二天医生查房时向她了解头天喝水和小便的情况。她回答:”我昨天没喝什么水,尿也没排多少。“

她的话让糊涂了。我很想问问她和医生两人对“多”和“少“的标准是什么。

头一晚她从保温桶里倒出的一大汤碗汤,她”呼呼啦啦“的牛饮般几口气就让汤碗见了底。那一大汤碗的量。睡前我又见她“咕噜咕噜”的大口喝着她那个超大的运动水杯里的水,当时我还为她那么能喝在心里感慨了一番。难不成她对比生病前,喝少了?

至于排尿。由于我睡眠浅又陪床,她晚间上侧所前又总会打开所有的灯让我瞬间清醒,所以我很清楚的记得她起过三次夜,小便的声音绵长而急促。难道是我对“尿少”有什么误会?

医生得了她的回答后,告诉她:“不愿意喝水排不了尿可不行,我去改改药。”

前次我一多嘴就让医生挨了骂,这次我选择了沉默。

后来不知道是否因为“捂汗”和“改药”事件,伤口感染了。我妈出病了,她也转到了省医院。

我想,如果她不改改脾气,不改变她与医生的沟通方式,去到哪里,哪里的医生都会头疼。而她自己,只是换个医院在作死的路上来回徘徊。

3

通过那位女病和自身的看病经历,我总结了五个提高看病效率的五个要素。

一、保持心态平和。

那位女士大概以为花了钱,理所当然的就应该接受医护人员的照顾,以为自己是上帝,可以对这些服务人员颇指气使。

情绪可以相互影响,医生是普通人通过专业学习而得到的职业,做着”医生“这个职业并不等于他们从此与生气、忧伤等负面情绪就一刀两断了,只是他们的职业道德需在他们耐心与患沟通。

当病人生气时,医生哪怕在脸面上和言语上都能做到心平气和,也难保不影响对方的心境,让他在与你沟通时巴不得你早点离开,于是在无意中漏哪个重要的信息没问或是没说,都有可能影响病情的走向。

如果病人在沟通时能提醒自己”医生是在帮助自己解决身体问题“,那么沟通时面对有可能擦起的火花,也能被及时冷却。

二、对“多”、“少”、”是否正常“这类不容易统一标准的概括性提问,不要直接回答。

面对”你吃饭的情况怎么样?“”你平时爱说水么?“”小便是否正常?“,这一类问话最好的回答方式是描述实情。

普通人一般都对斤两克等量词没有概念。我们可以回避量词指着身边的相关容器。或者用手势表示你所要说的容器大小。

当地位医生问到病人”喝水和排尿是否正常“时。

如果我是文中的那位女士,我会分别指着桌上的汤碗和水壶回答医生:“昨天晚饭我喝了这一大汤碗汤,睡前又把这个壶里的水喝了一些。晚上一共起了三次夜,排尿还顺畅。”

面对这个答案,我相信医生能根据自己的量化标准给出更合理治疗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脑袋中的奇思妙想不要不经盲目去做。

每个人性格不同,想法也各异,医生不可能接触完世上所有不靠谱的想法,也不是每种不靠谱的做法都能被医生及时发现并制止。

类似那位女士比我们用来“捂汗”帮助治疗的想法冒出来后,没有咨询医生护士是否可行,就我行我素,是给了医生一个措手不及,也把自己架到了刀刃上。

四、学点医疗常识有备无患。

医疗常识傍身可以避免医生护士在对某此药品未做提示的情况下,可以自己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免耽误病情。

例如:住院时,每次拿来的各种检验杯和药品,自己要核对床号和姓名;医生给了中药,病人当天就不要喝茶叶或吃萝卜;医生开的消炎药里是如果有“头孢”,在七天内就不要沾酒;……。

不要以为这不重要,我家人住院时就收到过床号和姓名不对应的验尿杯。绝大多数人做事都有出错的概率,自己多把一次关总没错。

还有一次去医院探望病人,我发现输液管内有一大截是真空,马上关停了输液的开关。这位病人和旁边一起说话的长辈其实也看到了,却认为输液管内有一大截真空没什么影响,这差点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这种以为每个人都懂的常识,有些人还真不懂。而那位女士,如果知道水能让伤口感染,也就不会故意让自己汗流浃背了。

五、就医前做足准备工作。

为了给医生、其他病人节约时间,也为了自己的高效就诊,去医院前最好能把自己的想要了解的问题提前做个记录,避免出现“见了医生忘了问题”。

家人这三年的检查信息我都拍了照片,分类存在相册里,医生需要查看以前的资料作对比时,很容易找出来。

家人这三年左右的检查的B超信息也都保存着纸质的,每次就医时也都会分好类带上。

我以前有慢性病需要治疗的时候,还手写过自已的”生病记录“。里面除了基本信息,还包括“初次患病时间、患病时长、患病时的症状、用过哪些药、对哪些药过敏、对哪些药不适”。

有医生看到我的手写病历时,开玩笑说我是个“医生喜欢的好病人”。

这个办法可以有效避免自己忘记重要的问题。

但如果你不善于概括,喜欢长篇大论,就不要写“生病记录”,与医生好好聊病情就好。

4

引起医患矛盾的原因很复杂,远不止这些,我们没办法规避所有的问题。

但当我们自己作为病人、作为病人家属在走入医院的那一刻,就该做足自己该做事。这是我们在要求医生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全心全意帮助病人的同时,自己必须负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