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让许多人生活不易,经济收入下滑,即使放开后也没有所谓的报复性消费,反而都捂紧钱包,不敢乱花钱

许多店铺和小公司因为疫情的频繁封控走向关门倒闭的结果,普通人的收入似乎整体都受到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除了民生收入以外,疫情里还有一件事被影响极大,且目前十万火急,关系到千千万万个人的生命健康。

那就是血库告急这个事。

01

上个月20日,山东血液中心发布消息,受疫情影响,山东省血液中心再次发出血液库存低位预警,尤其是A型血和O型血,仅能满足临床极危重症患者3天用血量,考虑到用血紧张,部分医院的择期手术暂时未开展。

不只是山东,在上个月里,全国还有其他地区也同时发出了血库存量不足急需人们献血的消息。

江苏省血液中心发布:到2022年12月为止,A型血是3天的临床需求量,B型、O型、 AB型已不足5天的日用量,血液库存已跌破最低库存警戒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的月份,云南昆明、湖北武汉等多地也都有相似的消息。

在疫情的影响下,献血人数大量减少,血库存量远远不足。

每个地区的医院每天都会有大量血液需求,如果没有献血人群维持血库的血量,医院里相关的治疗操作将很难及时进行。

在云南昆明血液中心的公众号里曾提到,整个市需要平均每天500人左右的爱心献血,才能基本满足临床用血需求;湖北武汉更是有工作者科普,要满足全市每日的临床需求,需要平均每日有1000人左右参与献血。

由于用血难,不少地区的医院都在开展献血活动,希望号召更多人参与献血。

不过这样的活动带来的效果往往杯水车薪。

上个月放开后的第一波感染冲击,不少人卧病在床,抢药困难,连照顾自己都是难事,有心思和力气献血的人寥寥无几。

许多献血活动开始后,一个站点可能过去半天也就两三个人来献血。

频频告急的血库令不少社会人士聚焦,有专家呼吁市民前去献血,但反响似乎并不是很好。

02

过去这一个月里,买药吃药一度给我们造成信任危机。

虽然有不少执法人员在全力管控药贩子的高价药,但买不到药的情况还是会几乎波及到每个人。

在过去一年里,有些城市的防疫措施漏洞也令不少人感到郁闷。

一年内封控了三分之一的时间,生产搁置、收入愁人,这种环境下大家自顾不暇,要还能有多余的精力去惠及他人,想想也不可能。

除此外,很多人听到献血的第一反应估计还有:我都得新冠了,血液里带着病毒,这能去献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疑问恐怕就阻隔了大多数有想法的潜在献血者。

在2020年的北京日报一则新闻中,曾有建议过新冠病毒感染者出院后6个月内暂拒献血。

不过2020年的疫情与如今不同。

彼时的病毒感染死亡率高,症状重,而现在已经为放开状态,病毒感染远不像之前那样可怕。

当然,难受一波还是免不了的。

另外现在感染变成了大多数,要想在没有感染的人群中挑献血者,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本来人就少,疫情放开恐怕更没得挑了

在2022年12月上半月时,国家又发布第二版《血战新冠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指引》,其中提到最后一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阳性结果7天后可以献血。不过重型或危重型感染者,还是要在康复6个月后献血。

也就是说现在所有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只要不是重症型患者,都可以在痊愈7天后前去献血。

判断痊愈的标准就是核酸或抗原检测。

不过对于献血这种自愿献爱心的事,每多一步麻烦就会阻隔掉一拨人。

除去自顾不暇的原因外,痊愈检测也是一个关卡。

有不少人还买不到抗原试剂,如果要去医院,那更有风险。

本来都要痊愈的人再去毒窝走一圈,还是为了一件事不关己的事,大部分人都不会做。

在河南新乡市中心血战的公众号中提到,最主要的就是保证献血者在献血时,抗原或核酸结果是转阴的,最好是身体完全恢复,不再服药或治疗,没有相应症状下才可以。

虽然说12月份过去,新年到来,当初第一大波感染者都已经陆续好转。

但身边时不时清嗓子、咳嗽的人还是不少。

要想在这样的困境下号召起人们,实在很困难。

有些医院为了能起到带头作用,会动员医务工作者以及院长、相关组织工作者一起参与献血。

令人动容的同时,其实也有担忧。

在疫情以前,要问我国献血的人群主力,医务人员便是其中之一。

而如今,这个现象可能会更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以往每年的献血主力不外乎学生、医务人员、公务员和军人这4类。

大学生的上学和休假,甚至能直接影响相关地区每年的献血高峰期。

在疫情封控到放开后,学生主力无疑被削减,学校外的流动血站也因没有聚集人群难以采血。

临床急需的情况下,医生护士可能就要自己上阵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样的情况大家也都不愿意见到。

只是大环境影响下,愿意响应的人还是很少。

更何况就献血一事本身来讲,它还有很多早已存在的问题,且被诟病许久。

比如有些献血者在献血时只打算献200ml或300ml,但采血工作者会劝说献血者献够400ml。

虽然能理解血液是稀缺品,但每一个免费献血的人也都不希望自己的爱心受到强迫

又比如对于一些少见的血型人群,如果献血一次后,有时会接到短信或电话,动员其再去献血。

如果能救人一命,大多数人不会想拒绝。

但这样的打扰也令人不适。

更何况血液本身关系到每个人自身的健康,在不是出于自发意愿下,没有人想要损害自己的身体。

而最为人说道的,还有献血者用血一事

虽然献血可以拿到相关献血证明,但实际家人生病需要用血时,这些证明很可能用不上。

不少家里有老人的都反应,真到了用血的时候,还是要家里人一起先就地献血才能用血。

而献血证在实际使用时也带有“有效期”,且不能跨地区。

有时在医院,患者家属会被问起最近三个月、甚至是半个月内有无献血经历。

没有的话亲戚都得拉上阵,献了血才能用血,才能做手术。

这样的制度令不少人难以接受,而且相应地也产生了恶性循环效应

既然要等用血时献血,那如果平时献了血,家里人却突然需要用血,自己没法献了,到时候谁来帮忙?

很多人都开始觉得,反正献了血以后也用不上,不如不献,以待突发情况。

献血的时机留到真正需要用血的时候再用,这叫“有力气使在刀刃上”。

久而久之,当以上诸多毛病在公众间口口相传时,越来越多的人不愿献血,也不敢献血。

其实说起献血,这本来是件自愿营救他人的事。

人们在传颂爱心时,往往不会带着奉献必有回报的思想。

但要真实地带动起大众去做利他之事,却不能不考虑相关利益和运转规则

不然再声势浩大的呼唤也难有积极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