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广东省不遗余力推动深化医改工作,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的“十三五”时期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总体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是当之无愧的排头兵。同时,广东也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改革进程不一致的情况。

受限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卫生健康资源基础薄弱等因素,粤东西北地区不少城市医改一直扮演着追赶者的角色。汕尾也是其中之一。近来,这个诞生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海滨城市,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登高峰”的思路,积极扭转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薄弱、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局面,谋求新的发展。

为此,本刊选派报道小组深入汕尾三县(市)一区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试图记录这个城市新阶段结合地方特色的医改布局,呈现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探索与付出。

这是一场平凡而特殊的招聘会。考生只有一个人,汕头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生王建锐,监考官有9人,时任陆丰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的黄柳军被随机抽中为面试环节的主考官。最终,他给出了100分。“给满分要写情况说明的。”工作人员提醒。黄柳军坚持了自己的意见:“我愿意书面说明情况,也愿意承担争议。”

几年后,已经升任院长的黄柳军被问及这件事,他道出心曲:“小伙子表现很出色,我很希望能留住这个人才,想让他看到我们的诚意。”就这样,王建锐成了陆丰人医引进的第一个研究生,3年过去,已经是科室的骨干力量,也决心在当地扎根发展。

“只要有研究生、临床医学毕业的优质本科生愿意来,我们依然愿意冒被批评的风险,让他们先到岗试用,再补齐招聘流程。”黄柳军表示。

这种求贤若渴,固然折射出人才紧缺的现实困境,更是出于一家医院在人才引进中的用心用情用力。类似的行事风格,近年来在这家身处粤东欠发达地区、已经72岁的老院中渐成新常态,支撑着它在基础薄弱、竞争激烈的困局中倔强突围,2022年还被纳入国家首批“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名单。

为急危重症患者撑起生命保护伞

58岁的路叔被送进碣石镇中心卫生院。突发头晕、恶心呕吐、肢体麻木无力,这些症状让接受过陆丰人医卒中知识培训的基层医生瞬间高度警惕,立即安排了CT。经评估,确定是急性脑梗死。藉由卒中微信群,陆丰人医实时获得了这一信息,人员、药物、器械等火速就位,等患者转诊至医院,前期准备已全部就绪。“推进来的时候人是瘫着的,溶栓药打进去,手脚就能动了。”家属回忆,镇上到城区有一个多小时车程,但从抵达急诊到溶栓,仅用了15分钟。

同样高效获救的还有40多岁的华叔,骑着电动车时突然一侧肢体乏力、另一侧无法动弹,被紧急送往陆丰人医,在CT排除脑出血后,立即接受了溶栓治疗,全程约30分钟。

因为抢救及时,两人都没有留下明显后遗症。

这也是当地群众普遍享有的安全感。到院至血管再通时间由100分钟缩减至50分钟以内,不乏患者二三十分钟内就获得良好救治,2022年7月,陆丰人医正式通过评审,挂牌广东省防治卒中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防治卒中中心揭牌

节省的每一分钟都离不开精打细算:医院周边5公里半径范围内,车站、路口设醒目指引;组建以神经外科为主导的联合救治团队,确保会诊环节高效优质;优化诊疗流程,免除挂号环节、免收挂号费,病人入院后直送检查室;配备“卒中病人优先”字样的马甲,打造院内“行走的绿色通道”;急诊、CT室、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皆配备溶栓药物,确保及早用药……

“把精简流程做到极致,把每一个流程的时间卡到极致。”黄柳军总结卒中中心建设的成功要诀。

不只是卒中,一些严重考验医疗技术水平的急危重症,陆丰人医也在为患者撑起生命希望。一名肝胆道肿瘤患者,胆道堵塞出现严重黄疸,不尽快疏通可能存在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风险,得益于2020年开始的肿瘤介入治疗,当天病情就有了明显改善;医院检验科主任长期坚守抗疫一线,长久压力之下出现脑干动脉血栓,通过介入治疗及时挽救了生命。

急救能力的提升也惠及周边县域。车祸中遭遇严重颅脑损伤、陷入深度昏迷的阿炳,因当地没有救治能力转诊到陆丰,3周后走着出了医院的大门。“感谢医生救回我这条命,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不敢死啊!”离开前,他激动地向神经外科医护团队致谢。

类似的鬼门关抢人故事还有许许多多。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迅速提升,越来越多急危重症患者在这里接续生的希望,减少了后遗症。

让常见病、多发病在家门口治好

对于基层群众而言,更急难愁盼的是常见病、多发病的就近就地治疗。“以前,本地很多技术没开展,群众也不信任,生病了要去汕尾甚至广州治疗,距离远、花费大、人也受折腾。”有医生感慨。

这也成为陆丰人医重点要攻克的问题。

以呼吸和肿瘤内科为例,对标当地较为多发的慢阻肺和肺癌,科室建立了两个学组。多年来,慢阻肺学组坚持免费为辖区内40岁以上吸烟人群开展肺功能检测,及时筛查出慢阻肺患者;2020年,国家专项资金为辖区内11家乡镇卫生院配备了肺功能仪,科室又组织技能培训,让30多名基层医生掌握设备使用和筛查知识。

肺癌学组则派出骨干力量到中大肿瘤中心进修学习,于2020年开展了介入治疗。“肿瘤科常用的化疗、靶向、免疫药物都配备了,广州的一些治疗方案陆丰也可以做。”呼吸和肿瘤内科主任林会泳说。

作为医院的优势科室之一,呼吸内科已通过国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科规范化建设项目认证,并于2019年牵头成立了汕尾市医学会呼吸学分会,作为主委单位,积极带动区域学科发展。

麻醉科2019年开展了分娩镇痛,次年成立消化内镜中心,2021年又被列入全国县级医院麻醉科品质提升计划试点医院。

其他科室实力也大幅提升。神经外科是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单位、广东省创伤学会颅脑创伤学组的副组长单位;头颈外科多项技术在汕尾领先;重症医学科目前在汕尾市规模最大、床位数最多;内镜中心年业务量超过1万例,在汕尾居首。

“现在,大部分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都能在当地得到救治。”提起这,黄柳军不无自豪。

▲行政查房

卡脖子难题下的坚守与突围

成绩的取得是水到渠成,但这并非一条易行之路。

“大而不强、人才短缺、后劲不足。”毕业走出校门就扎根于斯,跟着医院一路成长起来的黄柳军用三个词语描述这家当地唯一一所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的长期面临的生存困境。

作为广东省第二人口大县,陆丰有户籍人口190余万,常住人口约130万,就医需求庞大,但医疗服务能力严重不足。

“以前,胃肠疾病、血透、糖尿病等常见病和慢性病都要去外地治疗;心梗、脑梗、急性消化道出血等危急重症,远水救不了近火,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悲剧;想无痛分娩、或者产妇的情况比较复杂,生个孩子也要去上级医院。”有医生谈到。

陆医人从没有放弃努力,只是相对于日新月异的现代医学而言,发展仍显滞后了。许多卡脖子难题限制着医院发展:业务用房不足、设施设备不齐、人才引进艰难等。长此以往,难免积贫积弱。

“我们不能躺平、也不愿躺平。当地医疗技术必须发展起来,才能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我们医务人员才有价值感、成就感。”黄柳军感慨,虽然境况艰难,但陆医人一直抱守这一共识。以他自己为例,从做副院长开始,就习惯了晚上8点以后下班,妻子也习惯了在这个时间点准备好晚饭等他回家。“上午做医生,下午做副院长,傍晚后做科主任。”他调侃自己的时间安排。

终于,2017年以来,医院发展迎来了大转机。

广东省投入500亿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陆丰市委市政府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大投入,医院新建了一栋外科综合大楼,并完成了门急诊楼改扩建,添置了多项设备器械,补齐了硬件环境短板。平战结合的新传染病区也在建设中,预计明年上半年将投入使用。

更大的挑战是引进人才。随着抢人大战白热化,汕尾已经人才紧缺,陆丰更是面临着“兄弟医院截和、三甲医院虹吸”的双重压力。

虽难,但决不放弃。“我们奖励100万招博士,副高职称的奖励50万、研究生25万。”市卫生健康局党组成员车正道介绍,市委市政府启动人才引进计划,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开辟绿色通道,对于订单定向培养的医学生,除了用好陆丰的名额外,也接收兄弟县区溢出的人员,作为储备人才培养。

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市委组织部、市卫生健康局还统计了陆丰籍的医学专家并登门拜访,邀请其回乡联谊,搭建起良好互动平台。“很多乡贤都是独当一面的专家,也愿意回馈家乡,他们在指导危急重症患者救治、帮助当地培养医学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车正道表示。

还有一场东风来源于广东省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帮扶计划。2019年底,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开始对口帮扶陆丰人医,定期组织授课、教学查房、病例讨论、手术示教、实操等多种方式培训当地医生,并通过师徒结对和个性化帮扶,培养各专科业务骨干。

2021年,广医三院下沉的5名帮扶队员帮助当地开展了26项新技术,特别是以宫腔镜和腹腔镜技术作为突破口,让妇科有能力完成绝大部分常见病多发病的常规诊疗等。

今年,广医三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张清顺挂职副院长,带着心血管内科、妇产科、新生儿科、影像科医生接续奋斗。

一名70多岁的老人,10余年前在广州接受过腰椎手术,不久前又发病了。如果按照常规操作,要开一道至少15厘米的切口、拆除原来的内固定装置,完成后路翻修,老人不一定能熬过这样的损伤。张清顺为其实施了侧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通过一个3厘米的切口完成微创手术,术后第二天,老人就可以下床了。

这是张清顺到来后开展的5项属于汕尾地区首例手术之一,截至目前,他已经填补了陆丰10余项技术空白。

不只是自己做手术,张清顺更重要的任务是带教。每次手术前,科室都要组织讨论、阅片,商讨手术方案,并详细解释治疗的依据、为什么要如此操作等,术后再进行复查和评估。

当地医生成长很快,就在本刊记者采访当天上午,又独立完成了一台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当地多发的骨质疏松引起的压缩性骨折,他们现在手术指征的把握和手术细节都做得不错。”张清顺很欣慰。

放射科专家陈永露针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系统授课,如根据肺部结节的大小、患者吸烟史、年龄,判断哪些情况下CT平扫之后要做增强CT,及确定复查时间;子宫输卵管造影剂不通过时如何调整患者体位、改变打造影剂的力度等。

对基础相对较为薄弱的新生儿科,几届帮扶团队连续出力,培训新生儿实用医护技术、开展新生儿经鼻间歇正压通气等新技术,并推动产儿科联合查房,羊水栓塞紧急剖宫产、子痫等危重症抢救等。

“开展新技术医院配合度高,当地医生学习热情高、进步明显。”这是帮扶专家的共同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患者手术

“组团式”帮扶带来的春风,陆丰人医抓住了。随着医疗技术水平提升,当地群众的信赖度也逐渐加深,职工越来越有干劲,医院的未来更有盼头了,更多高素质人才愿意在这里生根发芽。

暨南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研究生严金梅毕业后接过橄榄枝,成为陆丰人医内分泌科的一名医生。医院重视给人才发展空间,根据业务拓展需求引进了多个设备和新型药物,以常见的糖尿病治疗为例,新增了胰岛素泵、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等。“医院肯给平台,作为医生,我也愿意用力干、用心干。”一年多过去了,她干劲满满。

关于这家县域龙头医院的发展定位,黄柳军心里的棋路清晰:疑难危重症竞争不过三甲医院和区域医疗中心,但在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应该享有和三甲医院同质化的诊疗服务,急诊、急症应该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以五大中心创建为抓手,实现晋级三级综合医院的目标,现阶段困难很大,但路肯定越走越宽,对未来我们有信心。”

(本文患者均为化名)

记者|岳超群

编辑|叶溱苏海宁责编|张秀丽

通讯员|周雅璐

来源|本文首发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