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央行等发布《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连续3个月均下降的城市,可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

此次政策赋予了房价疲软城市自主下调房贷利率的权限,充分体现了对首套购房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阶段性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通知》发布以来,对于支持各地城市政府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按照国务院部署,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决定在阶段性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基础上,建立新发放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长效机制。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自2022年第四季度起,各城市政府可于每季度末月,以上季度末月至本季度第二个月为评估期,对当地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评估。

二、对于评估期内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连续3个月均下降的城市,阶段性放宽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地方政府按照因城施策原则,可自主决定自下一个季度起,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银保监会派出机构指导省级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配合实施。

三、对于采取阶段性下调或取消当地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的城市,如果后续评估期内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连续3个月均上涨,应自下一个季度起,恢复执行全国统一的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

四、其他情形和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按现行规定执行。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2022年12月30日

政策要点

此次政策明确,对于评估期内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连续3个月均下降的城市,阶段性放宽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地方政府按照因城施策原则,可自主决定自下一个季度起,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

1)此次政策通俗理解,即房价持续疲软的城市,可以在后续自主决定房贷利率下调的空间。这就相当于此类城市的房贷利率可以比其他城市做得更低。

2)此次政策提及了“阶段性”一词,其含义是,房价若是持续疲软则可以落实此类权限。但若是房价重新复苏或过热,则需要暂停此类权限。这就说明此类政策将基于房价或市场走势进行阶段性的调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政策意义

此次政策实际上是对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阶段性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通知》的修正,充分体现了2023年的楼市政策导向。

1)2022年出台房贷利率下限调整政策后,其本意是在2022年底就不再执行,即当时的政策有效期只到2022年底。但是此次央行继续发文,赋予房价疲软的城市可以继续落实此类政策,实际上是延续了2022年的政策思路,体现了2023年要继续降房贷利率。而且此类降低房贷利率是针对首套房的,包括首套一手房和首套二手房。

2)此次政策充分体现了一个重要的思路,即2023年信贷政策要继续宽松,充分体现了对合理住房需求的保护和重视。尤其是此类政策强调了首套房,所以也要求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和房企项目营销要主动研究此类政策,积极对首套购房者宣传此类政策,以更好释放政策效应。

城市名单

此次政策继续提及房价疲软城市的标准,即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连续3个月均下降的城市。

根据国家统计局全国70城房价指数数据,最近3个月房价持续下降的城市名单共有38个。 其中二线城市13个,分别为大连、福州、哈尔滨、兰州、南宁、厦门、沈阳、石家庄、太原、天津、武汉、长春、郑州。而三四线城市为25个,分别为蚌埠、北海、常德、丹东、桂林、惠州、吉林、济宁、金华、锦州、九江、洛阳、牡丹江、平顶山、秦皇岛、韶关、唐山、温州、无锡、襄阳、徐州、扬州、宜昌、岳阳、湛江。分析显示此类城市有几个特点。

1)房价疲软城市数量明显增多。此前2022年改革的时候,统计的城市数量为23个,而当前统计则增加为38个。这意味着各地更要主动降低房贷利率。

2)从城市名单看,二三线城市均有一些典型的疲软城市,比如说二线城市的天津、太原、郑州等,三线城市的惠州、金华、徐州等。这要求各地参照此类城市的能级,对同类的城市也要落实房贷利率下限下调或取消的政策。

免责声明:1、文章、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与本文和本人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2、本宣传资料所发布的项目周边环境、交通、学校及其他配套设施的介绍,旨在提供相关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公司对此作出承诺,仅供参考,均不具备约束力,最终以商品房买卖合同及政府文件为准。3、凡本站注明 “来自:XXX(非日照置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 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新闻中心,电话:0633-886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