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7月13日,兵团司令员邓华接到了一通,来自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的电话。

电话那头,罗荣桓告诉邓华,现在有一个紧急任务要交给他:组织上任命他出任东北战略预备队第十三兵团司令员,立马率部北上鸭绿江,做好布防准备。

此前,邓华一直密切地关注着我国边境形势,他知道,这一决策部署,是为可能到来的入朝作战做准备,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邓华不敢懈怠,当即答应了组织的调任,并很快收拾好东西,按照组织的要求一路北上,做好了与敌人较量的准备。

但他的心里也存有困惑,在这种十万火急的时候,中央为什么不让原十三兵团司令员黄永胜继续承担此项任务,反而千里迢迢地把自己从广州调过去呢?

都说临时调兵是兵家大忌,那么大战在即,组织上的这次临时调将,究竟出自什么原因?后来作战的结果又是如何?

图丨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朝鲜战场上的英勇作战

在进入朝鲜作战以前,邓华就对我军与美军的情况做出了深刻分析,看到了我军的后勤补给线不够长的特点。

对此,邓华主张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让美军拉长战线,我军则趁敌人兵力分散的时候,发动反击,以出其不意的战术制服敌军。

我军进入朝鲜以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打了南韩军队与美军一个措手不及。经过12天的激烈战斗,我军将联合国军打退了很远的距离。

这次战役,美军损失人数超过15000多人,但美军仍不以为意,表示目前的局面只是暂时的,他们没想到中国军队突然赶来,依然不把中国志愿军放在眼里。

美军利用现代化的军事武器与装备,对我军产生了极大的威胁,面对危急的形势,彭德怀向邓华咨询建议。

图丨邓华和彭德怀、陈赓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华回答道:“我们可以利用清川江北部山区的地形优势,把这个地方作为主战场,让东西线产生一个缺口,从东线采取狙击战术,西线则分割包围,把敌人聚集起来,然后集中歼灭。”

很显然,对于战场上的形势,邓华已经做出了深刻的分析与掌握,再加上他之前已经构想过的诱敌深入战术,我军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彭德怀总司令对于他的战术非常认可,于是指挥军队在美军面前示弱,果不其然,利用敌人的骄傲,他们落入了我军的陷阱。

这次作战,美军第二师被歼灭,他们一直败退到了“三八线”,我军则士气大涨,还趁机帮助北朝鲜收复了一些土地。

后来,经过多次战役,虽然美军不断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与人员增援,但我军依然将战线保持在了“三八线”左右。

图丨邓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一段时间的战斗,美军终于支撑不住,主动表示,愿意坐在谈判桌前,商讨有关停战的诸多事宜。

这对我军来说自然是一个好消息,我们一开始出兵朝鲜,为的就是保家卫国,最大程度保证我国边境安全,同时争取和平的条件。

我军提出,以“三八线”作为军事分界线,两军停止交火。但美军却不同意这一提议,反而得寸进尺,要求中朝军队向后撤退38-68公里。

明明是我军在战场上取得优势地位,美国却依然想要充当霸主地位,在这里继续谋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面对这一无理的要求,我国自然不会答应,这种没有底线的退让,将来必然再次引起大的祸患,成为埋下的祸根。

图丨中美两方在谈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让参与谈判的邓华感到,此时双方进行谈判,实际上还没到“火候”。我军在第五次战役中稍微处于下风,让美军觉得自己在军事上占据优势,能够掌握谈判的主动权。

为此,邓华将谈判情况汇报给毛主席与彭老总,后来党中央一致决定,必须将“三八线”以北被美军占领的地方,全都收复回来,这样才能掌握谈判的主动权。

原本,采用军事压制的手段,来达到预期的谈判结果,可能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手段,邓华本来也认可这一方案。

但在当时,这场谈判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再加上我国民众一直渴望和平,希望尽快结束战争,这让邓华产生了新的思考。

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主张双方就用现在的战线停战,这样能够保持目前的状况,双方应该都能同意。

图丨邓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东线美军占领的土地面积比我军在西线占领的面积要大,但西线的土地更加肥沃,况且还有朝鲜古都,对我国也不失为一种得利。

邓华想到这个办法,就是为了尽可能地争取和平谈判的机会,避免再一次战役对我军造成的损失与打击。

毛主席与彭老总也认可了邓华的这一提议,于是双方再次回到谈判桌,就新的方案展开了系列讨论。

但由于美方的无赖举动,这一谈判最终还是没能成为战争的终点。不过邓华提出的这一建议,却成为了后来朝鲜停战的根本原则。

接下来,我军与美军在“三八线”僵持了长达一年的时间,双方实力相当,开启了长期的阵地攻坚战。

图丨邓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德怀身体状况不好,回国治病,邓华则临危受命,代理司令员的职务,直接指挥百万雄兵进行作战。

为了打破僵局,争取谈判的有利局面,邓华率领军队发动了反击战,以勇猛的气势,消灭了大量的敌人。

面对我军的炮火,美军也展开了疯狂反击,接下来就迎来了邓华指挥作战生涯当中最经典的一次战役——上甘岭战役。

美军为了对我军形成彻底打击,向我军投射了30万发的炮弹,以及500多枚重磅炸弹,一时间,满天都是密密麻麻的炮弹。

面对这样猛烈的攻击,邓华非但没有感到害怕,反而高兴地说:“我们等了四个多月的进攻,这下子终于来了。”

图丨上甘岭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华下达战略部署,让各个兵团利用阵地的坑道坚守,避免与敌人展开正面火拼,而是采用灵活的运动战。

我军严密的地下坑道体系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上甘岭的上空虽然四处都是炮火,但对我军造成的实际攻击却有限。

此时,我军在东北海岸发现了疑似联合国军军舰登陆的迹象,一旦他们登陆成功,将会对上甘岭采取两面夹击之势。

但对局面做出分析以后,邓华认为敌人只是想要分散我军在上甘岭的兵力,决定不对他们的行动采取反应,只是加强海防部署。

果不其然,联合国军只是放了几枪,很快就撤离了海岸。

图丨邓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邓华派了多支炮兵部队,在阵地外围进行炮火支援,一旦敌人发起猛烈进攻,我军就躲进坑道里,等敌人受到重创,我军再冲出来进行反击。

这一里外夹击、相互配合的战术,使得联合国军受到了严重的伤亡,这场上甘岭战役也以我军的胜利结束。

最终,美国不得不再次回到谈判桌前,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曾经的不可一世,在我军的勇猛作战面前,最终还是不得不低头。

此次战役,邓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这也得益于当时的调任。那么,当时为什么要选择邓华担任这一职位呢?

图丨上甘岭战役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不用黄永胜?

在此次出兵朝鲜之前,考虑到朝鲜当地的气候条件与我国东北地区相似,东北军作战会更能适应当地气候,于是中央决定首先派出具有丰富经验的四野。

第一批接受命令的部队是13兵团、炮兵的三个师以及其他一些附属部队,在党中央的部署下,20余万部队很快就向东北进行集结。

13兵团的司令员是黄永胜,他此前参与过大大小小很多战役,战争经验非常丰富,按理说,此次战役交给他应该也没有问题。

但在这个时候,林彪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建议:将15兵团司令员邓华与13兵团司令员黄永胜进行对调。

大战将近,林彪突然提出换人的建议,并且还得到了毛主席的许可,这背后自然有其深刻的原因。

图丨毛主席和林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彪作为四野的老领导,对这两个人的品性与作战风格都非常熟悉,正因如此,他才有把握临时换将。

至于两个人的具体风格差异,则要追溯到他们曾经参与各项革命与战争的历程当中。

黄永胜与邓华的早期经历非常相近,两个人都出生在1910年,参与革命的时间也非常临近,黄永胜1927年参与秋收起义,邓华1928年参与湘南起义。

但此后的经历,却充分显示出两个人在军事与性格上的差异,也是林彪做出决断的主要原因。

早在湘江战役当中,黄永胜率领红3团与敌军浴血奋战,他们打了艰难的一战,整个团2700多人,到最后只剩下不到900人,给敌军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图丨黄永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央根据地的反“围剿”战争中,黄永胜多次立下战功,被授予了三等红星奖章,全军几十万人当中,获得这个奖章的仅有166人。

在后来的解放战争当中,黄永胜更是屡屡立下奇功,他领导的部队被林彪夸奖说:“真有点主力的样子!”

1948年10月,在历家窝棚狙击战中,黄永胜指挥6纵与敌人殊死拼搏,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可以称得上是东北战场上最艰难的一场。

正是由于黄永胜不畏艰险,这支部队为全歼廖耀湘兵团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直接推动战争胜利迈出了极大的一步。

1949年1月,黄永胜再次指挥8纵参与平津战役,他们成为首先杀入天津城内的队伍,也是第一支攻到金汤桥的部队,为天津的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图丨黄永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毛主席在北平接见四野师以上的干部,还特意向人群中询问黄永胜有没有来,由此可见他的重要性与贡献之大。

可以说,黄永胜在战场上是一员猛将,他多次率领部队啃硬骨头,打的都是最艰难的战役,这是一般的将领做不到的。

正因如此,毛主席与林彪等人才会对黄永胜不吝赞美,多次认可他在战场上的骁勇擅长,并在重要的战役中屡次重用他。

但在后来的抗美援朝中,林彪点名换掉他,则是考虑到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毕竟,打仗不仅仅只是与敌人的正面较量,更是一个综合博弈的过程。

图丨毛主席和林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永胜的一个显著缺点,就是有些骄傲,甚至有时候会直接违抗上级的命令。

在历家窝棚狙击战之前,黄永胜擅自带着6纵一直急行军,东野司令部找了一整天,都不知道6纵的下落。

这直接影响到了军队的部署情况,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林彪都气得直发火,直接说:“要是放跑了廖耀湘,看我怎么收拾你!”

好在这场战役最终打赢了,林彪也就没有真的和黄永胜计较,但他擅作主张,还是给部队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如果说,黄永胜的骄傲是仗着自己拥有军事才能,对战况有足够的把握,那他的另一个缺点,就很难找到开脱的理由,那就是非常“爱玩”。

早在延安时期,黄永胜闲着没事,就自己开了个饭馆,这多少有些影响不好,但他自己却不以为意。

图丨黄永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此,陈赓想到了一个办法,带着战友去他的饭馆“白吃白喝”,一直把黄永胜吃穷了,这个饭馆才终于没办下去。

后来13兵团打了下两广,兵团文工团去香港购置乐器,这原本属于公务,黄永胜心痒痒,也偷偷跟着一块去。

碰巧中南军区有事找他,半天都找不到人,才知道他私自溜出去的事情,后来被林彪与罗荣桓在全军区通报批评。

这样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因此,林彪对于黄永胜实在太过熟悉,包括他的各种缺点,都了如指掌。

抗美援朝战争具有重要的国内外意义,尤其是首次交战,不容任何闪失,所以再三考虑之后,林彪决定不能任用黄永胜。

那么,在众多的人选当中,林彪为什么偏偏看中了邓华呢?

图丨黄永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富有谋略的邓华

相比于黄永胜,邓华可以说是一位颇有用兵智慧的将领,他是政工干部出身,在军政两个方面都做出了很突出的成绩。

在抗日战争期间,邓华率领部队参与平型关战役与百团大战,都运用了巧妙的制敌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在三战四平的时候,林彪部署了两个纵队,由邓华与李天佑分别指挥。当时邓华就向林彪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2个纵队不够,需要再加1个纵队,但林彪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后来,在实际交战中,我军很快就处于不利状况,直接伤亡人数将近2万人,部队紧急撤退以保存力量。

到这个时候,林彪叹了一口气,不得不称赞邓华的眼光非常独到,看问题确实具有预见性,当时的确应该听他的建议。

图丨邓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后来的辽沈战役中,林彪本来打算投入20万兵力攻打锦州,邓华建议他出动全部兵力,一鼓作气拿下锦州,避免后顾之忧。

这一次,林彪采纳了邓华的建议,直接投入了40万大军的力量,结果不到1天就攻克了锦州,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1950年初,邓华奉命攻打海南岛,国民党在这里建立了全面的海空立体防御体系,我军则只有400多条破木船,以及30多条机动渔船。

在敌我双方实力悬殊的情况下,邓华与叶剑英、韩先楚密切配合,找到敌人的薄弱处,很快就突破了国民党的防线,最终歼灭了敌人留守的3万多人,实现全岛的解放。

这场跨海登陆战役的全面胜利,连毛主席都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认为这场战役打的很有谋略,值得敬佩。

图丨邓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国的优秀军事将领中,邓华尤其擅长大兵团用兵,在人员的调度与指挥方面,他显示出恢弘的气度与长远的眼光,这是十分难得的。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除了13兵团的4个军,还有附属的炮兵、运输兵以及工程兵,这些部队来自各个不同单位,要想把他们全部整合成一股力量,领导的力量就非常关键。

邓华擅长指挥与沟通工作,在整合任务当中自然更加稳妥,这是林彪选择他的一个重要原因,即要把各个部队的优势与强项都充分发挥出来。

另外,在司令部内部,十三兵团的领导干部四处分散,黄永胜身边只有4个人,十五兵团司令部的领导干部则非常完整,不需要临时磨合,配合起来也更有默契。

因此,与其说这次调换是在大战之前临时换人,倒不如说更是为了部队的完整性与整合性,使其发挥出整体的效用。

黄永胜与邓华都是我国非常优秀的军事将领,他们有各自的优势与特点,在具体任用上,需要考虑具体情况。

从抗美援朝战争交出的实际答卷来看,邓华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期待,林彪的看人眼光更是让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