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特稿

中国产业园区四十年

回顾与总结(八)

二十六中国对外经贸战略下的

境外产业园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通过园区发展吸引外资、促进产业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园区发展的成就,既得到了我国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提升的印证,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国际交往中,特别是在高层领导互访和重大国际会议中,“中国园区模式”经常被提及。

在国际经济新格局深刻变革、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以及中国对外投资地位演变的大背景下,我国先后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合作构想。国际产能合作是我国深化与有关国家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一带一路”等重大经济和外交战略的重要抓手。境外合作园区正在成为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产业布局的重要承接平台,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载体。

境外产业园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与沿线国家进行经贸往来的平台,成为我国国际经济交往中最具有潜力的一环。中国境外产业园是以国内企业为主体,通过谈判的方式与东道国政府签订协议,在协议限定的区域内投资并建设成的产业链完整、集中度高、公共服务功能健全、管理模式便捷高效的产业园区。建设境外园区,是我国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经贸合作、促进与沿线国家经济深度融合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

境外产业园区是中国特色产业合作的成功模式,已成为“走出去”的集聚平台和对外投资的重要名片,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深化产业投资合作,实现“产业联通”的重要抓手。中国的境外产业园区是以国内企业为主体,通过谈判的方式与东道国政府签订协议,在协议限定的区域内投资并建设成的产业链完整、集中度高、公共服务功能健全、管理模式便捷高效的产业园区。亚投行的设立则是在丝路经济带内,为各国实现充分交流与合作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同时,境外产业园区也是一个复杂的公共产品,需要建构的是一整套全新的顶层模式与顶层开发体系,而绝对不是一个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的问题。境外经济贸易境外产业园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资控股企业,通过在境外设立中资控股的独立法人机构,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完备、主导产业明确、公共服务功能健全、具有集聚和辐射效应的产业园区。我国正处于转方式、优结构、换动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关口期,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是这个阶段的最主要经济特征。

目前我国的境外产业园区共182个,其中农业产业园区54个,轻工业园区31个,重工业园区21个,高新技术园区13个,物流合作园区11个,综合产业园区52个。园区在各大洲的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园区集中分布在亚洲、欧洲和非洲这三个大洲,并且农业产业园区在欧洲分布最多,高达28个;轻工业在亚洲分布最多,高达14个;重工业园区在亚洲最多,共计12个;高新技术园区分布在欧洲最多,共计7个,综合产业园区在亚洲最多,高达28个。

由此可知,欧洲的农业发展迅速,且为集农业生产、科技、生态、观光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亚洲的第二产业依旧盛行,且日益形成以某类产业为概念,以公寓、酒店、办公、会展等服务元素为配套形成规模化的城市综合建筑群。

境外产业园区大部分建设在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与最不发达国家,其中新兴经济体最多,高达81个,反映出园区的建设也促进了这类国家或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各大洲中国境外园区类型统计图

“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核心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我国一直致力于对接促进各国、各地区的产业合作,促进各国、各地区产业规划的相互融通,培育新业态,进一步激发“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各国经济发展活力。比如,我国正式与欧亚经济联盟签署了经贸合作协定,标志着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及其成员国经贸合作从项目带动进入制度引领的新阶段,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具有里程碑意义。在重大项目方面,各项合作正扎实推进。譬如,“一带一路”倡议经贸合作下的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埃及苏伊士经贸境外产业园等也都陆续建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境外产业园区分布图

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全面实施,我国的产业园区也在不断加快往外走的步伐。毫无疑问,对于国家而言,发展海外产业园区,不仅能够促进与海外当地的经济与技术交流,而且还能够很好地贯彻执行国家的对外贸易战略意图,充分发挥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届时,一旦产业园区发展成熟,则更能促进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而对于国内企业而言,也可以快速达成贸易协作,以同国外企业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

自2008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同意推进境外经济贸易境外产业园建设意见的批复》,全而推进境外经济贸易境外产业园建设。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为原则,摸索和实践境外产业园区建设模式。当前,境外产业园区发展已初具规模,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境外产业园区建设创新了对外投资合作新方式,探索建立了比较成熟的模式。

中国的境外产业园不再只是单一或单方面向国外输出产能或技术,而是集成复合优势,从前期建设、园区开发,到后期运营管理服务整体打包输出。通过注重与当地的共享融合,共享平台基础设施、专业管理服务、创新资源,打造与东道国的“利益共同体”。

通过推动国内开发区异地建园,或者帮助沿线国家新建园区,既能有效推介“ 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也是相关国家实现经济起飞的契机。通过境外产业园区建设,可以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流动,推动资源要素跨国高效配置,实现多国市场深度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境外产业园区与项目国加入

亚投行时间相关性分析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境外产业园区建设与项目国加入亚投行时间存在相关性,排除数据缺失的7个园区,总计有效数为175个。统计在亚投行成立后,境外产业园区所在国家的个数,与既加入亚投行且有中国建设的产业园区的国家个数。

共同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有利于释放联动效应与外溢效应。“一带一路”建设充分激发了东南亚、西亚、中亚、中东欧等不同区域的体量优势、资源禀赋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协同优势,全面促进区域内贸易创造。“一带一路”建设通过产能合作以及境外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了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促使一些发展中国家能够以此逐步建立自己的制造业基础,促进贸易产品升级,从而避免一些国家靠单一资源出口而陷入低收入陷阱,改变一直以来仅是作为世界贸易发展的过道而沦为经济凹陷地区的局面。

中国通过创新价值链的关联,筹建了丝路驿站、丝路银行,为境外产业园区内的企业,提供资本服务,从而在产业链、贸易链和创新链之间,建立走横向关联。通过一系列价值链的重构工作,使横向、纵向、虚实等不同板块、不同维度的产业链、资金链、贸易链、创新链,以“价值链聚合”为中心,融合了内部的资本与产业,形成了类似莱茵模式的企业、产业及金融共生、共荣的伙伴关系,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商业生态圈,与东道国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已由单纯的资本输出转向以资本为核心带动国际产能合作,中国以境外产业园区为依托,促进技术、标准、融资等相关配套服务整体输出。

透过现象看本质,海外产业园区建设在本质上是产业集群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与一般企业单独投资相比,境外产业园区的优势在于进驻园区的企业可以享受到“集群效益 ”,比如基础设施和配套资源的共享、综合交易成本的降低、技术溢出的创新环境等。

建立境外产业园区可以促使企业形成海外产业链优势,通过抱团式海外投资,帮助其获取与东道国政府谈判的更大优势,争取更加优惠的政策,使企业“集中、有序、理性地走出去”,进而降低国际化运营成本和风险。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建设产业园区,既有经济互补、产业互补和形成产业规模经济的意义,也有积极推动东道国的产业集群建设,加快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及双边关系发展的重要功能。

对中国企业来说,产业社区其实是产业聚集之所,中国企业走出去与其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取暖”,同时,产业园区设立了完备的法律、通关、金融等服务体系,帮助中国企业更顺利地专注在自己的优势上、融入当地经济环境,而不是遭遇“异国窘境”。

对于当地来说,这些产业园区将是一剂强心剂,为当地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推动当地的产业升级,联动提升基础设施、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境外产业园区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合作进程很艰难。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走出去”的时间还比较短,对其他国家的法律、政策、经济、文化等都缺乏深入了解,与当地融合起来比较困难;

第二,工业园需要将我国经济发展经验与落地国家和地区的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相结合,需要把优秀的要素集中在特定的空间当中,这种融合也需要一个过程;

第三,中国基本上是企业主导,而且是国有企业主导,这需要动员该国方面的力量,形成走出去的合力;

第四,这些园区基本是工业园,只有斯里兰卡是一个综合体,除了临港的产业区,还有很多住宅和商业;

第五,这些产业园的规模都不大,因为土地是很大的问题,会涉及地方的很多利益,短时期难以解决。

二十七 以价值链为核心的境外产业园开发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全球进入新一轮产业调整期,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全球治理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使中国具有在全球范围内谋求自身国家利益的更多机会,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全球贸易和投资的角度来看,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投资模式,境外产业园区建设将成为中国向“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发展和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以"丝路驿站"为代表的产业园区相继成为支持经济、贸易互联互通和产业发展的大平台,尤其是招商局主导的"前港-中区-后城"这种园区开发模式复制过来,打造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港口、物流、金融和园区生态圈,成为"一带一路"上商业贸易的交流和互联互通建设的一张"新名片"。

境外经贸境外产业园是“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与产能合作建设的关键领域,也是交叉环节。从世界版图看,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

PPC(port-park-city)就是一种基于港口等交通枢纽的,以价值链重构为特征的园区开发模式,指由一个企业独立地开发、建设、经营、管理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它的核心在于港口先行、产业园区跟进、配套城市功能开发,进而实现区域联动发展。这种生态圈式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以一套以市场化方案来实现城市和园区运营的空间发展模式,实现港、产、城联动,将政府、企业和各类资源协同起来,成为城市或区域转型升级的战略安排。

PPC以内部价值链重构,再经由内部企业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联结,终于不同维度产业价值链的聚合,形成一种全新的商业开发模式。价值链重构主要包括价值链集成、价值链连接、价值链聚合三个步骤,整个链条始于企业内部价值链的集成,经由内部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联结,终于不同维度产业价值链的聚合。

通过价值链导入、共享等价值链重构手段,实现企业内部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对接,通过与东道国的合作,把价值导入行动(价值导入),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组建丝路银行、丝路驿站,分设资产公司和运营公司,实现了与东道国政府、企业和居民的价值链共享。

通过价值链导入、共享等价值链重构等价值链重构行为,实现内部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对接,综合东道国实际需求及各个拥有的优势,实现了产业赋能,在“一带一路”沿线关键节点国家,形成了集贸易往来、商品集散、金融服务、资源配置为一体的产业发展综合体,与东道国共同形成了全球价值链联结闭环。

同时,注意已形成的价值链与其相关的产业,形成价值链的横向关联,通过创新价值链的关联,筹建了丝路驿站、丝路银行,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资本服务,从而在产业链、贸易链和创新链之间,建立走横向关联。

通过一系列价值链的重构工作,使横向、纵向、虚实等不同板块、不同维度的产业链、资金链、贸易链、创新链,以“价值链聚合”为中心,融合了内部的资本与产业,形成了类似莱茵模式的企业、产业及金融共生、共荣的伙伴关系,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商业生态圈,与东道国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交通不便,这给中国企业参与建设提供巨大机遇。东非铁路网起始段肯尼亚蒙内铁路竣工通车,中泰铁路一期工程进展顺利,中老铁路首条隧道全线贯通,匈塞铁路、卡拉奇高速公路等项目进展顺利。为解决口岸拥堵问题,将推进西线南部通道,以及经立陶宛、拉脱维亚、乌克兰、跨海运输等中欧班列新通道测试运输。

“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理念,以“五通”为重点内容与路径,赋予了经济全球化新的内涵。降低发展成本,提高发展收益,分享发展机遇,各方合作共识不断增强,“一带一路”倡议加快了国家间、区域和次区域之间发展战略深度对接,正越来越成为顺应新型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平台,为世界经济注入持久增长的内生动力,对全球产业分工模式与国际经济格局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我国“走出去”企业往往对国外政治制度、政策法律、语言文不熟悉、不适应,而临工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配套差、水电路等外部配套条件不足等诸多困难,实践证明.境外境外产业园对于促进中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走出去”作明显。境外产业园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搭建公共平台,积极拓展海外发空间,为发挥产业集群和投资规模效应效益创造了条件,实现互补协同、共同抵御风险,对推动中资企业“走出去”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

建立境外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公共体系建设。境外产业园为入区企业提供高效、高水平的园区管理服务,搭建企业集群式国际化发展的平台。境外产业园建立规范园区管理制度,增强园区团队建设,为入区企业投资运营提供政策法律咨询、优惠政策申请、投融资服务、商业注册、规划设计咨询、物流清关等“一站式”服务,解除了企业后顾之忧。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推动了我国企业加速、加力、加大规模走出去的步伐,我国经济由传统产品输出转向产业输出的新阶段。但由于“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差、产业配套能力弱、政策变动大,加之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时间短、国际化经验不足、产业协同效应不强,显然境外产业园区是当前承载我国企业海外发展的占优选择。

一是园区通过完善的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申请注册、货物清关等“一站式”服务,可以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二是园区提升了当地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配套能力,可实现企业“拎包入住”,降低了企业投资成本和经营难度;三是园区通过发挥政策集合、企业集聚、服务集成,吸引配套企业聚集建设和上下游产业链条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为当地经济注入了发展动力,更容易获得沿线国家政府的支持,降低了海外投资风险。

完善基础设施条件,节约企业自身基建大量投资,集中精力从事主业经营境外产业园主要负责园区“七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进行配套服务用房以及工业厂房“孵化器”等建设,为中小企业入驻开展生产创造良好的“微观环境”,克服了外部配套条件制约,降低了企业建设成本和难度,缩短了投资周期。

帮助企业“集体出海、抱团取暖”,有效增强了应对风险的能力,有利于争取所在国优惠政策境外产业园改变了企业各自为战的局面,实现抱团出海,加强了对外投资企业对当地政府、社会整体影响力,提升了话语权,形成了“避风港”,有效抵御了可能的政局动荡、社会安全和政策变动等风险。

形成产业平台,实现产业聚集。境外境外产业园是中资企业的集聚平台、服务平台和政策平台,具有较强的招商能力。在产业配套不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境外境外产业园有助于促进区内中资企业的上下游整合,实现集群式投资和链条式发展,形成规模效应。

截至目前,我国境外境外产业园带动2000多家中资企业“走出去”,约占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企业总数的10%,带动企业对外投资达95.5亿美元,带动就业近3万人,初步形成了化工、轻工纺织、建筑建材、机械电子、矿产资源利用、农林产品加工等产业聚集。

境外产业园区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履行了社会责任,树立了中国企业负责任形象,巩固和深化我国与相关国家友好关系。

“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国家积极响应,已成为兼顾各方利益、反映各方诉求的共同愿望。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产业投资合作,是实现我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深度融合、强化我国利益存在的重要纽带,也是当前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参与境外产业集聚区、经贸境外产业园、工业园区、经济特区等合作园区建设,营造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法律政策配套的具有集聚和辐射效应的良好区域投资环境,引导国内企业抱团出海、集群式‘走出去”’。

在上述基础上,重新厘清境外境外产业园发展战略与布局规划的发展思路,从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要求来看,需统筹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诉求、合作意愿、资源享赋、投资环境、产业基础条件等,体现产业衔接、产能互补的推进理念,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充分发挥所在国比较优势的基本思路,战略性布局规划境外境外产业园发展,进一步明确境外产业园建设的重点国别和主导产业,引导园区合理布局、有序发展,避免恶性竞争和同质化发展。

二十八 “一带一路”沿线境外产业园的实践

我国入世后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和国际大分工,不断推进开放的广度与深度,产业园区成为不断创新和提升的开放载体。从各类园区经济,到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内关外的海关特殊监管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双多边的自由贸易区,境外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两国双园和“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实现了边境开放向境内开放的科学转变和战略提升,从世界工厂变成世界市场。

“一带一路”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一带一路”建设的成果远远超出国际社会的预期。从合作层次看,“一带一路”从次区域、区域合作到被写入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的决议,成为全球合作倡议。2013年我国开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设立了“六走廊三通道”,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中蒙俄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连接“带和路”的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印度洋—非洲—地中海蓝色经济通道、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蓝色经济通道、中国—北冰洋—欧洲蓝色经济通道。

从合作内容看,“一带一路”从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硬件”建设,升级至政策协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措施、资金人员自由流动等“软件”建设;从地理范围看,“一带一路”倡议正由亚欧大陆沿线国家延伸至非洲、南太、拉美等区域国家;从合作领域看,随着世界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全面深入展开,“一带一路”正由加工制造、工程机械、能源、农业等传统领域向绿色经济、数字经济、跨境电子商务、金融科技等新经济领域方向发展;从合作方式看,“一带一路”从初始的基础设施合作、国际产能合作、贸易投资合作、金融合作等较为单一的方式向价值链合作、第三方市场合作与能力建设等多元化、多层次合作方式演变。

“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以来,以"丝路驿站"为代表的产业园区相继成为支持经济、贸易互联互通和产业发展的大平台,其在建设中成功将"前港-中区-后城这种园区开发模式复制过来,打造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港口、物流、金融和园区生态圈,成为"一带一路"上商业贸易的交流和互联互通建设的一张"新名片"。

"丝路驿站"的PPC模式是在借鉴蛇口模式的基础上,以海港、空港、内陆无水港等核心交通节点为切入点,以临港的产业园区为核心和主要载体,系统解决制约东道国产业转移的软硬件短板问题,打造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产业发展综合体。它的核心在于港口先行、产业园区跟进、配套城市功能开发,进而实现区域联动发展。

顶层设计对境外产业园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引导境外产业园区沿线布局的总体安排,是实现境外产业园区科学发展的纲领。首先,必须根据“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制定境外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确保境外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建设目标能够对“一带一路”倡议形成支撑;其次,应立足国际产能合作实际和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定期发布境外产业园区区域布局指南和产业投资指南,强化国家对境外产业园区区位选择和产业定位的宏观引导;最后,应根据境外产业园区发展需要,加强部门合作机制建设,搭建商务、外汇、地方政府、商会协会等参与的协调机制,提高对境外产业园区扶持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PPC模式在项目初期,就注重与东道国的共商合作,综合东道国实际发展需求、各自优势,从顶层设计角度提出园区的预见性的制度供给和政策诉求,以前港-中区-后城发展模式为基础,结合当地实际需求,为项目规划了覆盖PPC涉及的物流、金融、园区开发运营及房地产等环节,从顶层设计层面将其打造成为集贸易往来、商品集散、金融服务、资源调度为一体的产业发展综合体。

"丝路驿站"PPC模式打破传统境外合作园区重开发轻管理、单纯追求短期利润的短期化开发,更加注重与东道主国家合作,强调园区开发与运营理念上的高度一致。在PPC模式中,一般通过设立资产公司和运营公司,资产公司主要负责园区资产管理,运营公司主要负责园区的建设开发、市场化运营管理,共同做好园区的开发与运营。

PPC作为一个境外合作园区模式,不再只是单一或单方面向国外输出产能或技术,而是集成复合优势,从前期建设、园区开发,到后期运营管理服务整体打包输出。通过注重与当地的共享融合,共享平台基础设施、专业管理服务、创新资源,打造与东道国的"利益共同体"。

例如招商局招商局集团主导的中白产业园位于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以东,是中国最大的海外工业园区,也是中亚进入欧洲的门户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但其作为内陆地区,缺乏天然的港口地理优势,对推行PPC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中白产业园在建设中专门制定了"1234"方案:即围绕"一带一路",沟通两区(欧亚经济联盟区、欧盟区)、连接三点(白俄罗斯的中白工业园、立陶宛的考纳斯自贸区、波罗的海的克莱佩达港)、融合四流(公路、铁路、航空、海运物流),将中白工业园打造成为辐射欧亚市场的重要枢纽。这种新的内陆枢纽港的跨境PPC模式,通过构建的交通枢纽,带动周边地区的不断发展,为"一带一路"上推进PPC模式,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参考模式。

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各国均致力于本国经济结构调整,导致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发生深刻变革。一方面,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工业 4.0”等战略以及减税等优惠政策影响下,全球高端制造业加速向发达经济体回流。与此时,苹果、飞利浦等高科技跨国公司重新调整全球产业链价值分配,我国产业迈向中高端的阻力逐渐加大。

另一方面,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依靠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的比较优势,在中低端制造领域竞相发力,积极承接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三星、耐克、富士康等世界知名企业纷纷将生产制造基地由中国大陆地区向东南亚、南亚地区转移,对我国具有低成本优势的“中国制造”形成较大压力。

我国产业正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回流”与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前后夹击”与“双向碾压”。在此背景下,主动建设一批境外产业园区,创建“海外经济飞地”,跳出国外经济围堵,借助发达国家人才、技术优势及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丰富的资源要素和巨大的市场规模,有机衔接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产业供给和市场需求,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再分工,参与全球价值链重塑,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以PPC模式为核心的共建园区,强调的是代表交通功能的节点与代表城市功能的场所的共同发展,吉布提和科伦坡码头具有天然的交通优势,中白工业园也是借助其经济地理位置,建设物流园区来提升其节点质量,通过这些交通枢纽,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可见,在PPC模式中交通枢纽节点是重要起点,交通可达性的提高带来的人、物、信息流通,将进一步辐射带动交通枢纽周边区域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推动"丝路驿站"产业综合体的发展。这种以节点带动场所发展的PPC模式,需要深入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地理优势、因地制宜,以提升节点质量为契机,相辅相成完善周边区域,营造产业发展生态圈,推动产业综合体的有序发展。

" PPC模式"在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助力产能合作方面具有重要的平台性功能,这正好契合了"一带一路"所倡导的推动企业"走出去"、增强国际产能合作的共同愿景。

为准确发挥"PPC"模式的平台性功能,一方面,需要准确发挥诸如招商局这种具有自身发展生态圈、能够构建全产业链业务能力的龙头企业的作用,将其作为企业"走出去"的领头雁,推动其在"一带一路"运用PPC模式建设港口或产业集聚区,带动综合交通、港口开放、物流、房地产、金融等多项业务先行。

另一方面,积极做好PPC模式平台功能与企业"走出去"的衔接,将以港口为核心的PPC模式园区作为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集聚地,注重从宏观调控、产业政策与法律法规等层面的规范和引导,推进领头雁企业通过行业上下游整合、集群化发展、园区化经营等方式,带动国内企业抱团出海、集群式走进"PPC"模式园区。

" PPC"模式的核心是构建"前港-中区-后城"的产业发展综合体,需要多方合作,从顶层规划设计角度共同推动"共商、共建、共赢"的理念贯穿于项目全生命周期。

首先,准确发挥东道国的主体作用,推动东道国从顶层到实施主体赋予项目高度重视,构建项目协同推进机制,从而及时、无误地解决项目碰到的问题与困难。

其次,积极推动投资主体的顶层设计,需要紧密结合东道国的风土人情和产业基础,适当调整产业规划、变更产业结构、完善产业服务,通过合理可行的空间布局和时序排列,及时调整输出方案,优化合作配比,构建契合东道国的PPC模式。

再则,做好多方合作机制的顶层设计,积极推动各方主体参与到项目建设方式、利益获得与分成、园区运营主体与模式等的战略设计之中,实现共享经济的繁荣与增长。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各不相同,有的国家有大量富余劳动力,具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良好条件; 有的国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矿产开发和资源深加工方面具备优势; 有的国家有广阔的消费市场,有强大的产品消纳能力。通过将我国和沿线国家的优势资源相结合,将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通过前期努力,我国已经有了一些发展较为成功的海外产业园区,比如坡海外工业园区、中白工业园区、泰中罗勇工业园区等产业园区,这些产业园区的发展为我国其他海外产业园区的建立与发展也树立了较好的榜样。鼓励“ 一带一路”境外产业园区积极探索与国内园区的合作模式,通过异地建园、合作共建、管理输出等方式,有效连接国内产能、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与东道国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优势,能够为双方发挥比较优势创造更大空间。

未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持续推广与实施,将会有更多的产业园区往海外走,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 由于战略过程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多元性,未来也将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这就使得重点打造几个战略支点很有必要。

海外园区承担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工作,具有聚众和联动投资优势,体现出规模效益和较大的区域经济影响力。园区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明确的顶层设计。能否找准对外投资的优势产业定位和科学的空间规划是项目成功的基石。

作为并不擅长投资和经营的承包商企业,前期存在困惑和担忧是不可避免的,这需要决策层明确海外园区投资项目的战略重要性,用长远的眼光看项目,完善投资团队建设,善于利用外脑,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否则出现的投资偏差或错误决策或将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元旦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播中华文化 点亮华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