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视网手机台河北频道报道(通讯员 齐芳)我国冶铁第一村——铁厂村,位于遵化市东南60余华里处,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地势优美,风景秀丽,东西两山苍松翠柏、果树茂密,清澈的河水从城下缓缓流过,长年不断。据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1506年)《重建铁厂城碑记》载:“遵化铁冶始创自中唐历经宋元至今”,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亦是明代官营铁冶规模最大,投产时间最长,产量最高的铁厂,更是明代全国的冶铁重镇。在那个时期,冶铁厂无论是在生产规模,还是在冶炼技术方面,都是亚洲,乃至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大炼铁厂,年产铁78万斤。

在2019年6月6日,我国领导人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出席接受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仪式,在参观展览期间,校方在介绍该校馆藏的珍惜汉籍时,将《鐵冶志》抄本的复制品作为礼物赠送给习主席。

圣彼得堡大学所藏《鐵冶志》抄本是由该校东方系列副教授马义德(Maiatckii Dmitri)与山东大学全球汉籍合璧工程赴俄团队合作发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傅浚鐡冶志》中明确记载,“遵化鐵冶厰在遵化縣治東,地名白冶山,古兾州之域也。”白冶山,另外一个名字叫白冶庄,在东面距离遵化县有六十里,古人称它为东炉铁厂,就是如今的铁厂村的位置。

据载,当时大监炉建在厂区的东北方向,专门冶炼生铁。每个大监炉深一丈,宽二尺,前边二尺五寸,后边二尺七寸,左右各一尺六寸。每年开启大监炉都是在冬春两个季节。每炉每天出铁四次,五天就把它收集起来。正徳四年,每年用大铁炉十个,每炉炼铁四万八千六百斤,共炼生铁四十八万六千斤。正徳六年,每年用大铁炉五个,每炉炼铁九万七千二百斤,也炼出生铁四十八万六千斤。在大监炉东面有一个小炉,高五尺,长六尺,宽四尺,口五寸。九大监炉所用的撞钩、锤、鋀之类的东西,都是由这个炉冶炼锻造出来的。白作炉,在柴厂的南边。每个高五尺,长七尺,前边宽二尺五寸,后边宽二尺五寸。灌炉,在柴场的南边,与白作炉连在一起。每个炉高七尺,长六尺五寸,下半部分是炉腔,用来入铁,前边一尺二寸,后边一尺八寸;上半部分是井口,用来填入柴火,高一尺二寸,长一尺四寸,左右两边各八寸,旁边有小孔用来通风,准备这个炉是专门冶炼熟铁的。

炼钢铁需要先制成熟铁,设置白作炉(炒钢炉),取生铁放在熟铁之上,鼓风吹火来炼制,等到它们合成一体,再把它们拿出来。用钳子夹住,磨搽使它坚挺,像这样合并九次,才把它们裁成几段,火焼之后在用水淬炼,这之后就制成了钢铁。

至今在铁厂镇东北,尚有明代建造的72座炼铁高炉遗迹。这些高炉遗迹,依傍于山腰之间,与《天工开物》所记炼铁炉的建造方法相同。铁炉附近还遗留有大量的焦炭及冶铁过程中遗弃的铁镏子。

据载,当时冶铁厂占地面积可观,建筑物颇多,分别建有各类房舍、库场等,还专门在大门外边设有快手值房(旧时衙署中专管缉捕的差役),非常正规。另外还建有土地庙、炉神庙、城隍庙、火神庙等祠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铁厂遗址

曾经的全世界首位大炼铁厂,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历经一千多年后,依旧吸引着中外学者纷纷来此参观考察。丹麦学者华道安、英国学者秦汉杰,曾在中科大博士生导师李延祥陪同下,参观考察铁厂镇冶铁遗址。

丹麦学者华道安(右一) 英国学者秦汉杰(左一)

随着炼铁业的发展,铁厂附近形成了一座较大的集镇。明孝宗弘治元年,曾在此修筑石头城,后因年久失修,城墙坍塌之处甚多。万历年间又对城墙进行了重修。重修后的铁厂城墙,周长2千米,高达10米。随着岁月的流逝,目前铁厂城墙仅残存100米,但残砖碎瓦与座座炼铁炉,仍然记录着那些遥远的往事。

清王朝建立以后,清政府出榜安民,鼓励农民垦荒种田,提倡经商,于是城里城外商号越来越多,到清中后期,铁厂的大街两侧商贾云集、铺户林立,成为远近闻名的重要集镇。据老年人回忆,民国以前镇内买卖铺户还有二、三十家,因此,当时的铁厂村有遵化第二镇之说。

铁厂飞钹、双龙由战国后期一直流传至今,飞钹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龙是遵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铁厂村每逢盛大节日、丰收、庙会等,人们都要表演飞钹、双龙。铁厂飞钹、双龙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表演曲牌及套路为当地所特有。

第四期将带大家参观了解珍珠泉,下期再见!

(以上资料源自《明傅浚鐡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