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时间的新年第一天,整个战场上就发生了件大事。

据此前外媒报道称,乌军使用“海马斯”多管火箭炮系统对顿涅茨克地区的一所职业学校进行打击,造成89人死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事令所有人感到震惊,俄罗斯国防部的调查结果显示,此次袭击的起因是“有人违反禁令,大量使用手机,导致乌军可以追踪到他们的坐标。”

在俄乌冲突的正面战场上死多少人都不足为奇,但后方坐标位置能如此准确地被定位打击,就不得不引起人们关注。

通常情况而言,只有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是根据信号进行追踪和锁定,正如俄国防部的调查结果那般。

如果该地点内部确实有人违规使用手机,那找到他们的确切位置并非难事,即便没有北约的情报技术支持,乌克兰自己也能做到。

第二种是有人故意泄露俄军据点。

现代战争中,隐秘战线依然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有人将消息泄露给敌军,那被远程报复也在情理之中。

尤其是在俄乌冲突中,双方民族、语言都极为接近,彼此之间的渗透与反渗透已经是家常便饭。

我个人还是比较倾向第一种结束的,因为乌军更愿意将有用的情报贡献在指挥系统,斩首行动更具有政治意义。

“海马斯”屡立奇功,前不久有野战医院也被该系统轰炸,可谓出足了风头。

只是有专家表示,该系统的实际操作者仍是北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从情报获取到部署作战的整套流程都是北约在进行操作,那乌军充其量只需要当一个司机,甚至连打击系统都不需要亲自操作。

如果“海马斯”尚且如此,那“爱国者”防空系统的实际操控权是不是也将掌握在北约手中。

这虽然会加大俄乌冲突的烈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未尝不是件好事。

乌克兰在这场冲突中虽然有些“提线木偶”的意思,但在许多关键节点中,往往表现出不受控制的危险。

比如克里米亚大桥的爆炸,或者乌军意图刺杀俄军总参谋长的行动,这些大多都没有得到西方的支持,甚至连基辅也没有决断权。

所以在北约进行军援时,不单单要防着普京给划定的红线,也要提防乌克兰武装部队会不会做一些出格的事情。

至于这次袭击,谁才是幕后黑手,似乎也并不重要。

按理来说,俄军应该会做一些报复行动,比如对基辅各地进行轰炸或者打击一些前沿目标。

可这两天俄军并未有太大的动静,只是在顿涅茨克州西部集结力量,对马林卡、巴赫穆特等地的攻击也并未有太大进展。

此举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俄军已经没什么底牌能拿得出手,军工效率的低下根本无法满足前线的开销,俄军轰炸能延续至今已经大大超乎了众人的预料。

现在空袭的频率和范围都在缩小,说明俄军存货消耗殆尽,而新的弹药供小于求,不足以展开新一轮的攻击。

再者,前线的战术改变也无法突破乌军的封锁线,即便巴赫穆特的战斗再残酷,俄军也从未拿下控制权。

其实俄军在白热化的巷战中一直就不占据优势,反而是处处被动。顿涅茨克市如此,现在的巴赫穆特也是,每一个居民区都是天然的防御工事,数十名乌军组建的战斗小组就能封锁一条街道。

这样绞肉机式的战斗对俄乌双方来说都是残酷的,双方除持续投入大规模兵力外,也没有其他的办法。

可以说俄军已经让许多人刷新了认知的下限,这并非他们缺乏战斗意志或装备落后,而是在不起眼的地方频繁拉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层有严重的贪腐痕迹,以至于指挥系统的混乱和后勤保障的顽疾,等到前线受挫,为时已晚。

前线士兵也缺乏基本的战斗素质,此次被袭击的军队尚不清楚是俄罗斯正规军队还是顿涅茨克的民间武装,但如此严重的纰漏不该出现在战争时期。

至于普京新动员的三十余万部队,又能发挥多少战斗力,又是另一个严峻的问题。

总而言之,此次乌龙事件足够让俄军吸取一个大教训,也给别国军队提个醒。

现代化战争中,许多痕迹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信息时代的考验对军队而言更加严峻、全面。

最后还是希望俄乌冲突可以早日结束,减少不必要的牺牲,还地区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