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45年10月23日中午,随着最后一位顾客离开,吴县北桥的一家杂货铺的老板傅根生本想暂时关店,享受午后小憩。

可就在此时,一位中年男子突然急匆匆地闯入店内,二话不说就告诉傅根生:

“漕东区区委书记钱茂徳正被敌人追赶,正往你这里赶来,请你设法帮助他藏身,逃脱敌人的追捕。”

那么,钱茂徳最后全身而退了吗?傅根生后来又如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长为合格战士的傅根生

傅根生,1927年出生在有着“八百里秦川”之称的关中商洛市柞水县。

自从秦汉以来,关中和四川就有着“天府之国”的美誉。

关中虽不及四川广袤,但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再加之周边崇山峻岭,致使这里易守难攻。

使其成为那动乱的年代中,为数不多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地方之一。

可是,随着一场古来罕见的旱灾,打破了这一美好的局面。

1928至1930年,这三年间关中地区滴水未下,称得上是赤野千里,广袤的关中平原随处都是干裂的土地。

《大公报》上这样描述这一时期的关中:

1928年长达半年间,关中地区寸雨未落,遍地都是黄褐色的枯草,大山深处一片枯黄,山间那流淌了无数年的溪水早已断流……

为求生计,关中数十万计的百姓,只能被迫离开这祖辈赖以生存的土地,流浪他乡。

这其中就包括傅根生的家庭。

流浪的生活注定是悲惨的,每天吃不饱、穿不暖,时时刻刻都在为自己的下一顿饭绞尽脑汁。

在这样的生活下,傅根生一家数口人,接连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好在上天并未断绝这一家人所有的希望,傅根生在后来流浪到了江南等地,暂时保全了性命。

虽说每天还是过着流浪的生活,但凭借乞讨讨来的食物尚且还能填饱肚子,与之前的流浪生活可谓是天差地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7年12月江阴沦陷后,广大的江南百姓自发性地组织了一支武装力量: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

而在这一时期,傅根生亦加入了队伍,虽说没有成为江抗的正式成员,但他为队伍通风报信还是没问题的。

而且由于早年间的流浪生活,他早就养成了机灵的性格与敏锐的观察力。

期间,他多次挽救江抗队伍于危机之间。

一旦发现敌人的踪迹,他总会及时地将这一消息报告给江抗,为队伍的撤退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江抗的队员也十分喜爱这个机灵的小家伙,只要有时间,大家都会教导他。

傅根生从一点一滴学起,逐步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江抗战士,他也慢慢地明白了何为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1945年,年仅18岁的傅根生深受组织的信任,接到一项秘密任务:

在吴县北桥担任秘密联络员,负责情报的传递以及保护地下党成员。

情报的探听与传递,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例如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长平之战就是最好的例子。

秦军秘密换将白起,赵括丝毫不知随意尽出大军,这才有了赵国的惨败。

这其中的重要性,傅根生又何尝不知。

他隐藏的极好,在外人看来,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老板。

他也因此数次帮助我党重要成员成功脱身,其中就包括漕东区的共产党领导人钱茂徳。

钱茂徳的抗战贡献

钱茂徳,1905年出生在北桥西钱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中。

虽说当时地主乡绅统治着广大的农村地区,也在不断地剥削老百姓,但北桥西钱村位于苏杭一带。

《浙西水利议答》中曾有记载:“苏湖熟,天下足。”

钱茂徳一家人虽然将一年所生产的大部分粮食都要上缴给地主乡绅,但手中还有余粮,生活过得倒也相对幸福美满。

可是这样相对美好的生活,却被日寇给活生生地破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7年11月5日,日寇在杭州湾登陆,进而占领了广袤的江浙大地。

日寇打着“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进入中国,其所作所为堪称是无所不用其极。

对中国的老百姓烧杀抢掠,钱茂徳一家老小因此相继遇害。

“是可忍孰不可忍!”

钱茂徳于1939年正式加入江南抗日义勇军,是为保家卫国也为报仇雪恨。

每次战斗他都冲锋在前,积极开辟抗日根据地,带领老百姓创建各种抗日组织、发展党员、积极宣传抗日思想。

同时创办学校对青少年进行抗日教育,抵制日寇的殖民教育。

自从抗战爆发后,日寇在武力侵华的同时,还进行了文化入侵。

日寇在沦陷区,对原有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彻底颠覆,使得沦陷区的文化教育衰退极其严重。

在抗战时期,由日寇扶持起来的各地伪政府创办了许多教育机构,对人民进行殖民教育。

所传授的教育,就是为了毒害沦陷区的广大青少年,磨灭他们的爱国思想与民族情怀。

最终实现其控制全中国教育的目的,进而把四万万人民变成日寇的仆从,其用心之险恶世所罕见。

日寇在《对支宣传策略纲要》上就有明确的记载:

“消灭民族意识,毁灭中华民族文化,排除一切抗日思想!”

而让日寇没想到的是,他们的妄想是注定无法实现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千千万万人的力量是断然无法阻挡的,因为这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中华文化流淌数千年,岂是日寇这区区的文化入侵所能够磨灭的?

在带领人民抵抗日寇侵略的同时,钱茂徳又率领江抗支队在各地破坏日寇的教育机构。

而像钱茂徳这样的爱国人士,在中国何止有千千万万!

钱茂徳遇难,傅根生助其脱身

由于他在抗战中所作出的贡献,使其在当地有着巨大的声望。

在日寇投降之后,蒋介石急需接收昔日被日寇所侵占的广袤领土,也无法容忍在根据地有着巨大威望的共产党人士,尤其是如钱茂徳这样的人。

再加之钱茂徳开辟的漕东区根据地,处于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区域:江浙等地。

对此,蒋介石更加无法容忍。于是,一场抓捕钱茂徳的行动就此展开。

1945年10月23日上午,漕东区区委书记钱茂徳在吴县东山召开征粮会。

正当会议开展到重要阶段时,一股国民党军队秘密包围了东山,人数密密麻麻足有数百号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人数众多的一支队伍,想要秘密进入东山,自然瞒不过江抗支队的暗哨。

钱茂徳深知,这伙国民党士兵来者不善,大概率就是为了抓捕自己。

那么自己的身份是如何暴露的呢?来不及多想,钱茂徳只能匆忙撤退。

为了不给老百姓惹来麻烦,钱茂徳只能只身诱敌,先把国民党队伍引开,再设法脱身。

这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时间宝贵,如何隐藏好钱茂徳,成为傅根生的当务之急。

可自己经营的这家杂货铺小店,面积狭小,四周摆满了生活用品,中间只摆放了一张四方桌,根本没有藏人的地方。

那后院呢?这就更不可能了。

只有寥寥数间房屋,虽说院子里摆放了几个巨大的箱子,可里面放满了物品。

想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清理完毕,几乎不可能,而且国民党反动派肯定会掀开查看。

这该怎么办呢?傅根生急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数分钟后,小店急匆匆地闯入了一个人,傅根生明白,他就是钱茂徳。

傅根生望着钱茂徳,又扭头望向那张四方桌,突然拍着桌子说道:“有了!”

他知道认识钱茂徳的人不多,老百姓又不会主动暴露关于钱茂徳的信息。

而且国民党急于抓捕钱茂徳,肯定不会仔细观察其长相,只要长相有稍加出入,他们就会离开去其他地方继续搜查。

于是,傅根生连忙从房间拿出一些衣服让钱茂徳更换;

接着又拿出了一副眼镜和一顶帽子给钱茂徳戴上;

最后又拿出了两幅用来伪装的假胡子,一副贴在下巴,另一幅贴在上嘴唇。

如此一番打扮,钱茂徳的样貌果然有了不小的改变。

做戏要做足。

傅根生又从柜台中拿了一些花生,并拎来一壶茶水:“赶紧坐下来吃花生。”

两人如朋友般地坐在四方桌旁,一边嗑花生一边聊生意,静静等待国民党士兵的到来。

少许片刻,两名国民党士兵闯了进来,一个询问他们有没有见到一名共党的区长?

另一个则直接闯入了后院。

傅根生笑呵呵地连忙迎了上前:

“长官,您在说什么啊?我们都是普通的老百姓,怎会认识共党的区长呢?”

店内的士兵没有回答,静静等待闯入后院的那名国民党士兵。

几分钟后,闯入后院的国民党士兵返回并摇了摇头。

“把人带进来!”

紧接着一名遍体鳞伤的江抗战士被拖进店内,

“好好认认,这两人!”

这名江抗战士艰难地摇了摇头说:“不是。”

这时,傅根生从兜里掏出了几块大洋,塞入了店内的国民党士兵手中,并说道:

“长官,一点小意思,我就说不认识共党的区长吧。”

国民党士兵拿着手中那沉甸甸的大洋,露出了笑容:

“看见可疑人员及时上报,听到了没有?”

“好的长官。”

待敌人走远,钱茂徳连忙离开了这家小店。

就这样,他成功逃脱了敌人的抓捕。

傅根生退伍不褪色,永葆军人本色

此事之后,钱茂徳一直在江浙等地,领导老百姓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顽强的斗争。

而傅根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就离开了这里。

他曾短暂地返回了家乡,紧接着就又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美帝国主义越过了三八线,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了轰炸,我国的国防安全因此遭受巨大的威胁。

为保卫国防安全,毛主席一声令下,20多万抗美援朝志愿军跨国了鸭绿江。

而傅根生也带领家乡的160名战士,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朝鲜的土地。

战争历来伴随着受伤与牺牲,即便是作战经验异常丰富的老兵,也无法保全自己。

在一次次战斗中,美军凭借制空权,向志愿军阵地扔下了一枚枚硫磺弹,烧得志愿军战士血肉模糊,而燃烧弹也烧伤了傅根生。

据傅根生回忆,有一枚燃烧弹曾在他的身旁爆炸,在瞬息之间,他的身边就燃起熊熊烈火,左手也被烧伤了。

当时,他只想尽快扑灭火焰。

可无论用了何种办法,左手上的火焰就是越烧越旺,最后还是将整只左手埋入泥土中,这才熄灭了火焰。

在不断的炮声中,从1950年至1953年,志愿军战士凭借血肉之躯前仆后继,创造出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奇迹。

据资料记载,在那场战争中,有13名来自傅根生家乡的战士壮烈牺牲,长眠于异国他乡。

20世纪六十年代,傅根生转业回乡,离开了他最爱的部队。

从冲锋陷阵的战场,转到和平稳定的职场,傅根生起初完全不适应。

但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浪潮里,他依然勇于担当,再次挑起重担。

据傅根生的妻子周红英回忆:

傅根生勤勤恳恳工作了一辈子,每当过年,周红英都期盼他能够早点回来。结果到了大年三十还在继续上班,还照样忙碌,见不到人。

在后来的采访中,傅根生这样说道:

我是一个转业军人,以前在部队上打仗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每天每夜只想到努力学习,勇敢打仗。

回到地方上来,我要继续保持我们军人的本色,把方便让给别人,困难留给自己。所以要努力工作,让同志们多休息一会,我少休息一会。

傅根生的无私奉献精神令人动容。

他的所作所为完美地印证了那句话:军人退伍不褪色,永葆军人本色。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我们之所以生活在如今的和平时代,皆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我们理应继承他们的品质,为祖国的明天奋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