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知乎 作者:苏幕| 遮

1894年的“甲午战争”,曾经弱小的日本打败了被视为亚洲第一国的大清,这场空前的胜利令日本不仅获得了巨额赔偿,更加剧了其野心,而清朝内部亦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为了再度强大起来以维持自己的统治,满清做了一个决定——派遣留学生到外国学习,打算“师夷长技以制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在短时期内迅速培养出现代化人才,清政府在这一事项上可谓倾心,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上都有给予了留学生巨大支持,除了每年从捉襟见肘的国库里拨出一笔资金公派学生外出学习外,对于回归的留学生,在仕途上还会有加分项。不过既然是外出留学,那么去哪里则是一个问题,除了部分去欧美等国外,不少留学生则是前往一直觊觎中国的日本。

日本虽然在甲午战争中从清朝狠狠敲诈了一笔,但在 1898 年到 1906 年期间,中日关系却意外迎来了蜜月期。1898年,当黄遵宪出使日本,光绪皇帝还亲自修改国书,御笔亲加“同洲同种同文最亲爱”九字,以表示中日交好!这种现象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清朝内部觉得既然要向强国学习,那么向西方不如向邻近的日本学习,并且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这满足了清政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心 理;另一方面,当时混乱的社会下,中日国内都有“中日组建同种结盟,共同对抗西方”的思想,虽然在如今的我们看来,这种思想是难以理解的,但在19世纪的社会环境下,这种思想潮流是很有影响的。

当时的东亚各国几乎都遭受到西方的凌辱,而且东亚地区还没有完全形成民族国家,文化认同仍旧是主流,所以中日两国面对西方会有一种“同仇敌忾”的想法。早在1880年,日本就出现了类似的团体——“兴亚会”,其宗旨在于联合日、中、朝各国人士,挽救东亚颓势,共同对抗西方。

不过既然是结盟,那么自然得有一个人来当老大。在日本人看来,老大当然是他们,因为他们刚刚战胜了中国,而且已经步入了现代化,但中国和朝鲜依旧处于落后的农业社会。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在其著作《脱亚论》中的观点是:日本应该不惜强占落后的中国、朝鲜,帮助其建设。这种思想其实正是“大东亚共荣圈”的前身。

日本人容纳大清的留学生,或许会有这么一些“同仇敌忾”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希望培养大清朝政内的亲日力量,因为大清派出的留学生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日后回国后都能够在朝堂中占据一席之地。如果这些留学生都是日本培养的,那么他们在文化、语言上会更加亲近日本,这也便于日本以后渗透中国朝政。

另外,日本还可以趁机培养一些反政府组织以此来瓦解满清的实力,虽然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胜利了,但并不代表中国就没有机会崛起,有野心的日本人为了防止大清再起崛起,日本人会对这些来日留学生进行策反。在日本的留学生,几乎都会接受各种反政府的宣传,因为有太多的革命党身处日本了。当时的日本,几乎就是革命党的第二故乡,比如同盟会成立地就是在日本东京赤坂区,所有的革命党只要出事了,就会往日本逃跑,而日本也会给予其帮助。当辛亥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日本后,参与侵华战争的石原莞尔还兴奋的流泪庆祝。

为争取大清留学生来日本,日本公使矢野文雄甚至提出:“倘选派学生出洋习业,我国可为其提供经费,人数以200人为限。到 1906 年,生活在东京的清朝留学生大约有一万多人,这使得日本成为清朝留学生最多的国家。

日本的算盘虽然挺美好的,但现实却恰恰相反,去日本留学后的学生,不少人日后反而更加憎恨日本了,乃至在当时的留学界有这么一句话“留美亲美,留日反日”。那么这是为何呢?

首先是因为整个日本国内的气氛在朝极端民族主义方向发展,普通日本人对于拖着辫子的清朝留学生抱着歧视和轻蔑的态度,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希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这引来不少日本孩童追着他们新奇的辫子,大声嘲笑叫喊,而清朝的留学生在国内都是受人尊重的秀才举人,可在日本这儿却连个下等的车夫都可以尽情的耻笑他们,这对于他们的自尊是极大的侮辱。与此同时,随着日本野心的膨胀,日本对中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这自然也激起了留学生们的愤慨。

原本清朝派遣留学生的本意,是希望这些学生在国外习得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近代管理理念,以帮助清廷办理洋务,巩固清廷统治,为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续命,但最终反倒培养了不少反对自己的革命党,最后在多种因素考量下,清朝放弃了这项留学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