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美国滥用霸权手段,动辄挥舞制裁大棒,给全球多国及其百姓带来了沉重的人道主义灾难。如今,随着美元在全球货币中的“一哥”地位逐步动摇,外界预测美式制裁手段的“黄金岁月”可能很快迎来终结。据参考消息报道,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发表文章称,制裁的时代即将画上句号,来自华盛顿的单边制裁可能在十年内失去效力。

按照文中的观点,制裁是介于“空洞的外交宣言”和“致命的军事干预”之间的“中间选项”,一直是备受华盛顿方面决策者青睐的外交武器。诚然,据相关统计,截至去年9月份,美政府对全世界近40个国家实施过经济制裁,影响了全球近一半的人口。仅美国上届政府就累计实施3900余项制裁措施,平均每天白宫都会发布三道“制裁令”,这一数据不得不令人咋舌。

我们知道,战争是代价最大且效率最低的外交手段,而“口水仗”又明显缺乏足够的效力,故非战争方式的制裁,尤其是经济制裁,确实是一个风险更低且效率不错的选项。不过任何人都能看出一点,即制裁手段效能的高低与制裁发动国的自身实力直接挂钩,身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恰恰在此领域雄踞世界第一,故发动制裁时往往显得颇为“肆无忌惮”,且屡屡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然而,类似的手段并非永远有效。随着美国对制裁手段的依赖愈发严重,即在美政府将美元“武器化”行为的不断加码之下,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开始感受到威胁,并试图打造“经济防御体系”,以应对此类措施。

不难发现,美国的经济制裁之所以屡试不爽,与美元身为全球第一大结算货币有直接的关系,而“美元-石油”体系则为此提供了坚强支撑。于是乎,如果“美元-石油”体系不再稳固,那美元还能否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贸易结算呢?使用其他货币或支付手段是否就能绕开美元了呢?答案是肯定的。

一方面,石油这种传统的化石燃料不可能永远被用作主要能源之一,随着各类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石油早晚会被淘汰。届时,将美元同石油这一全球最重要大宗商品挂钩的行为,将逐步失去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美国国际影响力的逐步走低,部分中东产油国也有了更多的“选项”,如更加灵活地调整产能、选择交易对象和交易规模等。

不仅如此,一些被美国设定为对手的国家和部分对美元失去信心的国家,也在寻求各类金融创新,以减弱或摆脱来自美国的影响。举例来说,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将俄罗斯剔除出swift结算体系后,并未能阻止俄方通过其他结算和贸易方式对外出口能源。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开始探寻对美元的替代方案,如开发新的结算体系和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使用非美元货币进行结算,这些都有助于各国减少对美元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的依赖。

德国证券“教父”级人物安德烈•科斯托拉尼曾说过一句名言:“一种货币只会死在自己的床上。”其反映出的是一种货币的价值和流通能力与所属国家的国力和命运息息相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之一就是导致金本位制度的崩溃,英镑自此失去了近百年之久的霸权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世界货币正式进入美元时代,美国借此建立起“美元-石油”体系。

如此一来,为何英国智库会得出“美国的单边制裁可能在十年内失去效力”的结论,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了。归根结底,美国的综合国力或将在未来持续下降,乃至可能在相当程度上让美元丧失经济领域的霸权地位。而愈发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也将就此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