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么是“幸存者偏差”吗。先说几个关于“幸存者偏差”的搞笑例子。有记者在火车车厢里采访,问游客:“您买到票了吗?”游客说买到了啊。然后记者就得出结论:“今年大家都买到车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段子不必当真

再比如,网上总有人说身边的人都挣得好多,个个年薪几十万。然后得出结论,现在大家都月薪过万。这种根据身边人的收入,去推测全国人收入的做法就是最典型的幸存者偏差。

再比如有专家说开私家车拉活儿,出租闲置房子挣钱的雷人言论,同样是幸存者偏差。因为可能在砖家的圈子里,最穷的人也得有私家车,两套房吧。同样的道理还可以套用到国产神剧里,月薪几千的打工族住着超级精装江景公寓,吃着几十一份的自嗨锅。

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上面的这些搞笑又魔幻的例子就是幸存者偏差的现实体现。所谓幸存者偏差,简单来说,就是把基于小部分群体为样本调研得出的结论当作是一般性结论。

其实不只有搞笑例子,下面说一个二战时期发生的故事。二战中,盟军方想要减少飞机被击落的概率,他们调研发现返回的飞机上机翼部分弹孔多,而机身部分弹孔则相对较少。因此得出结论,应该加强机翼部分的防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事实是这样吗?恰恰相反!这里统计的样本只是返回的飞机。而想要降低飞机被击落的概率,更多应该调研那些已经被击落飞机的情况。事实上,机翼多次被击中反而没坠毁,说明机翼部分影响不大。相反,机身部分一旦被击中,那就是毁灭性灾难。这也是返回飞机中机身弹孔少的原因,因为这些飞机没有受到致命伤害。后来盟军方选择加强机身部分的防护,因此飞机被击落的概率大大降低。

互联网的存在放大了幸存者偏差

再回到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现在,互联网的存在极大的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任何人都能做到足不出门而知天下事。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的存在又放大了幸存者偏差

现在的智能算法会根据你的喜好给你推荐喜欢的内容,比如你喜欢看八卦新闻、猎奇故事,那么不管是打开文字类还是短视频类app,你接收到的大概率就是同类内容。这无形中把不同爱好的人分成了不同圈子,使得信息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壁垒。毕竟人倾向于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且在日积月累中,还会不断固化人的这种认知。人们会越来越倾向于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域,只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

举个例子,在某些app上你会觉得世界要灭亡,觉得到处都是漂亮小姐姐,或者觉得到处都是人生导师、情感导师。在另外一些app上又是各种谢邀,年薪百万刚下飞机,985211烂大街。这无形中让用户对外界的认知出现一些差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段子

警惕幸存者偏差

总的来说,我们还是要警惕幸存者偏差。比如新闻上总是报道的一些成功创业案例,让很多人觉得创业是很容易的事。殊不知失败总是贯穿人生始终,大部分人注定只能当分母。在焦虑的同时想一想那些过的不好的人,可能心理会好受一些,毕竟“幸福是比较出来的”这句话是有些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