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举国悲痛。

而伟人去世后,政府部门最大的任务,就是毛主席纪念堂的设计、建造。

纪念堂建成后,中央摆放的是毛主席的坐像。然而一部分专家因坐像不够威严,想要拆除。

韩福裕建议:摆上鲜花试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福裕是何人?他的建议最终被采纳了吗?让我们重回1976年,进入那段令人哀痛的往事。

伟人故去,纪念堂筹建

1976年,毛主席病重,解放军医院中传出的每一则和毛主席病情相关的消息,都牵动着全国上上下下每个人的心。

从大革命时期开始,毛主席的身体就不是他自己的了,而是属于全中国和中国人民的。

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就将自己所有的精力放到了组建工农革命武装、反抗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上面。

此间,他失去了儿女、妻子等亲人,这些苦和革命斗争的压力,都是对主席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损害。

即便是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也没有自己的个人生活。

百废待兴,国家经济、工业建设,新中国的外交建设,这些问题都等着毛主席去解决。

他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力工作在一线,但是积劳成疾,健康问题也一天天显露出来了。

自1965年后,毛主席需要不断住院疗养,才能够勉强维持正常工作的状态。

在这之后,同主席并肩作战的老一辈革命家也都渐渐离开人世,这对主席的精神打击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其是这期间周恩来总理手术不断,更让毛主席牵挂。

他每天都派人打听周总理的身体状况,有时间了也会直接写信给同样在病榻上的周总理。

除了问候身体之外,就是互相交流国家大事。

1972年1月,陈毅老总去世,听到消息后的毛主席拿着报纸,在沙发上一句话都没说,只是眼眶慢慢地湿润了。

医护人员请求主席注意身体,但是毛主席却说:“我不怕死。”

是啊,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对于自然界的消亡规律,主席自然看得非常清楚。

话虽如此,对于毛主席的身体状况,身边的工作人员、医护人员却丝毫不敢放松。

主席生活并不规律,经常熬夜工作,所以调养也只能解个燃眉之急。

1976年9月开始,毛主席已经无法下床了。

此时的主席,形容枯槁,早就没有了往日的英气,说话也是有气无力。

专家会诊之后发现,主席即将走进生命的尽头。

大家都眼泪汪汪的,但却没有丝毫办法,能用的药都用了,主席并没有从病危中走出来。

1976年9月9日凌晨10分,毛主席停止了呼吸,星星陨落,伟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哭声从病房中传来,那是医护工作者们痛彻心扉的哭泣。

很快,毛主席逝世的消息通过中央广播电台,传到了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一天,所有的景色都蒙上了一层灰色,好似在为毛主席哀悼、送行。

很多人民群众都不愿意相信毛主席去世的消息,更有人从偏远地方坐着火车赶到北京,就是为了送毛主席最后一程,在主席跟前表达哀思。

北京当地的人民群众,在主席去世后的几天里,不分昼夜地守候在天安门广场附近,为主席敬献花圈、点燃蜡烛。

治丧委员会的同志们,也开始按照主席生前的计划,为毛主席的后事做准备。

毛主席还没有患病时,就已经为自己的身后事做好了万全的计划,在主席的计划中,他遗体最终是要被火葬的。

然而,这个消息发出后,老百姓们反应却非常抗拒:他们认为,主席的遗体不应该被火化,应当被永久保存起来。

面对百姓的浪潮般的反对声音,中央最后还是采纳了人民群众的意见:

毛主席的遗体应当被永久保存下去,供人民瞻仰;

遗体存放的地点,就是接下来为主席建造的“毛主席纪念堂”。

1976年10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启动了毛主席纪念堂的计划,该计划的总负责人就是韩福裕同志——他曾是周总理的卫士。

除了纪念堂的修建之外,纪念堂内还有一个重要雕像,更是韩福裕整个建设计划中的重中之重。

纪念堂与雕刻工作

伟人去世后的一个月内,关于毛主席纪念堂筹建的事宜已经基本确定了,而其中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敲定。

最重要的两个细节,就是毛主席坐像和水晶棺。

主席去世后,水晶棺的定制小组人选已经确定,选料、设计也都已经开始。

而毛主席坐像也同样重要,雕刻成功之后,这尊坐像要放到毛主席纪念堂的正中央。

这尊坐像是人们进入毛主席纪念堂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因此丝毫马虎不得,而且时间紧、任务重。

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工作必须在1977年9月9日前完工,这当然包括毛主席坐像的雕刻任务。

因为9月9日是毛主席去世一周年,韩福裕他们开始工作时已经1976年10月份了,所以他身上的担子非常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福裕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发布消息,选取最好的雕刻大师、设计大师参与。

最终工作小组确定了20余位工作人员,均是行业内顶级的存在。

简短的会议之后,所有人都明白了自己身上的任务。

接下来就是紧锣密鼓的测量、设计,毛主席坐像的雕刻任务,同纪念堂的建设既是不同的部分,又是一个整体。

最终坐像是要放置在纪念堂大厅中央的,因此其大小、样式既要符合主席气质,更要依托建筑风格。

测量两天之后,专家们给出了伟人坐像的具体设计思路:用坐像周围的元素来衬托伟人的风采,这些元素待定。

而这一思路,也是日后韩福裕“起死回生”的重要灵感来源。

随后,韩福裕让专家们自行组队,大家分工合作,尽量在短时间内做出符合预期的坐像模型。

这么做是为了让雕刻行动提前,提高效率。最终,几个专家小组给出了多个不同的模型。

1972年末,经韩福裕的工作小组投票决定后,毛主席坐像的最终模型确定,也是我们如今看到的毛主席纪念堂中的坐像。

只不过,这次成功只是专家小组们的第一个任务。

光是主席坐像设计,就已经耗费了一个月。

此后,他们又开始设计另外四座雕像,这些雕像更加困难,因为它们是要被放置在毛主席纪念堂外广场上的群像。

其规模之庞大,比毛主席坐像多了十几倍。

接下来的情形,又是韩福裕在往日的一个月中熟悉的样子:

各个专家夜以继日地拿着尺子、算盘和铅笔,在纸上写写画画;工作室内时而安静得一根针都听得见,时而又是你来我往的意见交换。

有时候韩福裕还能插上两句,可是涉及到专业的设计、计算问题时,韩福裕有心无力,他也没办法制止专家们的“争吵”。

就在这样争论了一个月后,专家小组又来到了瓶颈区。

这期间他们确实设计出了不同类型的雕像模型、放置方案,然而随着中央一次次地驳回,这些方案还是被作废了。

在这种情况下,最着急的就是韩福裕,他明白,凭着他们几十个人在工作室里的争论,接下来的工作效率必定会大打折扣。

某天晚上,从工作室中呆了很晚才回到家的韩福裕,打开台灯在书桌前沉思了起来,主席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他眼前。

恍惚之中,韩福裕突然瞥到了桌上的一沓信封:那是全国各地人民发来,请求中央不要火化毛主席遗体的请愿信。

此时的韩福裕脑子突然清醒了:他们一直困在小小的工作室中闭门造车,完全没想到他们可以借助人民的力量,为雕像群的设计汲取更多的灵感。

韩福裕顾不上休息,立刻给中央相关的负责人写信,连夜派人送了过去。

韩福裕接到了中央的回复:由韩福裕本人敲定,立刻组建多个小组前往全国各地,宣传、号召全国的设计人员,为毛主席纪念堂周围的群像雕刻贡献思路。

之后的事实证明,韩福裕的灵光乍现,是专家小组突破瓶颈的重要条件。

雕刻完成,经历曲折

随着韩福裕派出的人员于各地征求信息,雪片一样的设计方案从全国各地传到了韩福裕他们的工作室。

不仅如此,专家小组也有所壮大,从各个领域中,韩福裕又挑出了一批优秀的雕刻、设计工作者。

大家齐心协力,不求回报地付出,很多人都怕麻烦国家,来回车马费、食宿费都自掏腰包。

所有人都明白,这是祖国在召唤,能做出贡献是他们的荣幸,能参与到伟人纪念堂的设计中,更是所有人梦寐以求的工作。

众人拾柴火焰高,随着更多的人加入到了群像雕刻的工作中,最终的设计方案于1977年年尾成功敲定。

至此,毛主席坐像、纪念堂外的四座群像均设计完结,在韩福裕的主持下,正式的雕刻工作立刻开始。

1977年春节还未开始,韩福裕就未雨绸缪,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征集了1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雕刻师。

他们顾不得过年、团圆,所有人都想尽快地完成雕像的雕刻工作。

同韩福裕一样,这100多人都是“工作狂”,每个人在动员大会上都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任务,也明白了雕刻时间只有半年。

所以,韩福裕最终确定的雕刻方案是“八百里加急”:说白了,就是人停,但雕刻不停。

每一个细微的雕刻任务,由两到三个雕刻师同时负责,他们手中的锤子从来没有休息过。

灰尘、汗水、不规律的作息使得这些雕刻师疲惫不堪,但是他们的工作衔接依然严丝合缝,没有出现一丝差错。

1977年8月,雕刻小组仅仅用了5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半年的雕刻任务。

8月10日,毛主席坐像在专家小组们的工作室中陈列。

这尊7吨重、3.5米高,通体汉白玉的坐像,一个月后将会被正式安放在毛主席纪念堂中。

越到最后关头,韩福裕神经绷得越紧。毛主席坐像转移的时候,这尊宽超过2米的坐像,要通过与其宽度差不多两米的纪念堂大门。

韩福裕生怕磕着碰着,幸好,坐像最终被安全移送到毛主席纪念堂既定位置。

这尊毛主席坐像,需要同周围的其他元素一起表现出伟人的风采,然而正是这些元素出了问题,让韩福裕心惊了一回。

毛主席坐像放置完成后,前几批来参观的社会各界人士,对于纪念堂——尤其是坐像本身——提出了诸多意见。

按照中央收集的信息,人们对毛主席坐像的意见最大。

原来设计成型的毛主席坐像,是双手交叉坐在沙发上,这一姿态并没有往“威严”这一风格方向倾斜。

本来没什么问题,但是当时坐像背后的图案是“祖国大地”,同韩福裕的预期不一样。

他自己也明白,毛主席坐像的姿态同这幅画风格不统一,这也是很多人提意见的原因。

毛主席逝世一周年马上就到了,中央告诉韩福裕:若无别的办法,只能将现有的雕像拆除,重新赶制一尊符合纪念堂环境的雕像。

韩福裕听闻这一建议,如同五雷轰顶。

这尊毛主席坐像蕴含了无数人民群众和专家小组日日夜夜的心血,因为与背景图案不符就要拆除,韩福裕不甘心!

而且毛主席坐像同纪念堂内外其他建筑浑然一体,贸然拆除只会适得其反。

经过数个昼夜的思考,韩福裕最终还是不同意拆除现有的毛主席坐像。

他的建议是:不妨在毛主席坐像底部摆上鲜花试试。

这样一来,毛主席坐像的“家常”感被削弱了,花团锦簇下,和背后的“祖国江山”图案更为契合。

最终韩福裕的建议被采纳了,摆上鲜花之后,前来参观的群众认为,这样的毛主席坐像,效果要比原来好多了。

看着人们满意的眼神,韩福裕悬了将近一年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至此,韩福裕圆满完成了主持毛主席纪念堂的所有建设任务,他无愧于党和人民。

结语

自毛主席去世,毛主席纪念堂的筹备、建设工作就提上了日程。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韩福裕就能够圆满完成党和人民交给他的任务,这表明他的统筹、计划能力十分出众。

但同时,我们能看到庄严、恢弘的毛主席纪念堂、毛主席坐像,这都不是韩福裕一个人的功劳。

此间,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雕刻设计专家都为此付出了无数心血。这是全国人民的胜利,也是我们缅怀伟人毛泽东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