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古代圣贤表示,应当不拘守一定规格的重用更多类型人才,当下时代,人才是社会、国家发展的核心力量,更应该被重视。

教育内卷愈发严重,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提出更高要求,于是,一大批大学生选择考研究生,在我国,博士是最高学位,含金量相当高,好的就业机会更多,然而,多半研究生表示,自己不会选择读博士,原因很辛酸,听听上海财经大学校长的发言,或许就明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财大校长发言:近40万博士生像乞丐一样搞研究,月薪少的可怜

上海财大校长刘春元,一次演讲中说道:我国有近40万名研究生,他们却像乞丐一样搞研究,月薪才3000元左右,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基本难以生活。

很多人表示不相信,连本科生都能拿到五六千元工资,博士生怎么可能才3000元?可是,这就是现实,不少研究所的博士生,工资没有想的高,勉强维持生计,入不敷出,支出赶不上挣钱的速度。

刘春元校长提出,应该“增加博士生收入”,金额达到10万元,也就是说博士生的月薪基本要在1万元左右,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博士生的积极性,更加专心搞科研。

博士生的毕业年龄普遍在30岁,面临多重压力,成家生娃,上有老下有小,花销很大,但是,有的博士生领到的补助也才1500元,如同“困难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读书二十余载,辛苦付出,家长在子女教育上,投入大量经费和精力,学生亦是如此,结果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博士生的生活捉襟见肘,势必会导致人才流失,留下的博士生也难以认真搞研究。

这引起很多博士生的共鸣,心怀远大志向,不料现实泼了一盆冷水,博士生辛苦操劳,费神费力,却连养活自己都费劲,而立之年,还要“手心向上”,再看昔日的同窗,多数成家立业,衣食无忧,别提多羡慕了。

关于刘春元校长的言论,网上掀起一片热议,这次评论出奇的一致,大家纷纷支持刘春元校长的提议,不要让人才寒心。

众人对此评论出奇一致:保护我们的人才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众人深知此道理,十分重视人才,真正为国家、社会发展做贡献的人是一群不辞辛劳的学者、研究者,再看明星,收入上千万,对比之下,颇具讽刺意味。

从研究过程来说,博士生的逻辑思维强于许多人,他们能集中注意力搞研发和创新,解决科学领域的难题,医学、生物学、材料学等等,博士生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加快国家发展,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让博士生甘愿为科研奉献终生?收入是一方面,拥有最高学历和学问,却没有同等的回报,心理失衡,人人可以理解,更何况都没法生活了,不怪博士生放弃研究。

除了薪资待遇,更要从思想上准变观念,加大包容性,广招贤才,也可以是偏才,从而吸引各方面人才,不要有任何偏见,放下个人心里的芥蒂,适当降低门槛,不唯学历、不唯职称,相信硕士生中有不少人才。

要让人才感到温暖,同样很重要,不少硕士、博士远离家乡,来到其他城市工作,收入不多,再没有立身之地,该有多寒心,各大城市加入“抢人大战”,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给博士很多安家费、住房补助等优惠政策,这一点就做的很好。

“穷博士”的问题,亟待解决,但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想让博士安心搞研究,看来要做出许多改变,不过,我们可以相信有关部门,这些问题会一一解决。

每一个学生都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只要肯脚踏实地努力,认真工作,思想摆正,付出会有同等的回报,可能需要一段时间,仍旧值得期待,我们的国家发展的越来越好,流失在国外的人才,纷纷选择回来,这或许就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寒窗苦读不容易,搞科研更难,工作十分辛苦,大家也要多关注他们,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共同努力,博士生获得较高地位和工资待遇,将是指日可待。

至于研究生要不要读博,看清个人的实际情况,实在不允许,也不要强迫,做了选择就勿忘初心,守得云开见月明。

讨论话题:你如何看待博士的低收入现象?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