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0月1日,周恩来总理和缅甸总理吴努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北京签订中缅边界条约。这是新中国与亚洲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为以后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先例。也就是说中缅边境正式划界距今已经有60多年,然而关于中缅边境的划界至今非议不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非议主要是说下图中所标示的三个争议区都不在如今的中国版图内,从而认定中国政府在1960年的边界划定时放弃了大片国土,从而否定了老一辈领导人的政治智慧。然而事实真相如何?我们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

多年来,社会上流传着一张中缅边界地图

缅北归属历史

历史上缅甸北部的各邦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做“掸邦”,因为这里主要的居民就是掸人。名字听起来很陌生,但是和中国古代历史有密切的关系。掸人在中国被称为傣族,在泰国被称为泰族。他们长期生活在澜沧江和怒江中上游地区。在汉代时期,掸民族开始向国家阶段过渡,出现了许多小的方国,而汉朝的史料则将这个许多小方国组成的联盟称之为“哀牢”。

西汉时期,汉武帝在西南开疆拓土,将云贵高原纳入到了中央的版图,到了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率77个属国、5万余户、55万多人归附了东汉王朝。东汉在哀牢设置了永昌郡,正式将滇西、缅北一带纳入到了中国版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朝时期,大理一带的“勐舍龙”强盛起来,兼并了大量的掸邦方国,建立了强大的南诏国。后来,南诏国不断扩张,还占领了整个云南地区。宋朝时期,南诏国被大理国取代,基本重组了云南境内的民族,而掸邦高原的禅族又重建了勐蓬(蓬国)和勐泐(景陇国),两国都依附于大理国。

1254年,蒙古汗国征服了大理,并将依附于大理的蓬国和景陇征服。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对中南半岛的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使得这些国家纷纷臣服于元朝。最终元朝在中南半岛设置了大量的土司,这些掸邦小国也就成为了元朝的土司,纳入云南行省的管辖范围。这标志着掸邦再次纳入到了中国的管辖范围之内。

元朝云南行省

缅甸的蒲甘王朝试图和元朝争夺掸邦土司(金齿土司王国),于是对元朝发动战争。随后元朝两次出兵进攻缅甸,导致蒲甘王朝解体,缅甸再次陷入到了分裂之中。元朝最初在缅甸设置了缅中行省,但是在军事征服结束后就将之撤销,改行了土司制度。于是,缅甸大部分地区被纳入到了元朝版图。

明朝初期,试图继承元朝的版图,于是就派遣使者到缅甸地区招抚,缅甸的土司又名义上归顺了明朝。但缅甸土司很快就发现明朝武力最多只能到达滇西,于是就拒绝了明朝的册封。到了明朝中期,东吁王国兴起了,它兼并了勃固、阿瓦,统一了缅甸。此后,东吁王朝又将目标对准了掸邦,于是对明朝的掸邦土司发动了进攻,到了万历年间,东吁基本将掸邦土司征服。

清朝和缅甸的“宗藩”关系经历反复,到了乾隆年间,爆发了清缅战争。战争原因是缅甸改朝换代,贡榜王朝取代了东吁王朝,四处扩张,并试图入侵云南。虽然清朝在军事上没有胜利,但是停战之后,缅甸也停止了扩张步伐,正式成为清朝“藩属国”,缅甸向清朝皇帝十年一贡

清滇缅边境“八关”示意图

清雍正开始由近及远,从广西到贵州再到云南,逐步改土归流。清朝和缅甸的边界大体上以“八关九隘”为界。关内土司属于清朝,关外属于缅甸。后来还获得木邦土司(缅甸一直认为属于自己,要求归还),中缅边界初步稳定下来。清朝要求关内土司剃发梳辫,以便和缅甸的土司区分开来。木邦,陇川、干崖、南甸、盏达、猛卯、芒市、遮放等土司均属于清朝。

英缅蚕食边境(清末)

1824年开始英国发动了两次侵略缅甸的战争,到1852年英国夺取上缅甸,这样英国统治区和云南接壤,两国开始了边界交涉。1885年11月,英国发动第三次侵缅战争,占领缅甸首都阿瓦(今曼德勒),俘虏缅王锡袍。因为缅甸和中国有宗藩关系,清朝派曾纪泽去和英国交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纪泽

一开始,双方交涉比较顺利。英国外交部提出了划界方案,即英中分治缅甸,以萨尔温江为界,萨尔温江以东的南掌(今老挝)与掸人土司(今属于缅甸掸邦)属中国,中国边境扩至八莫,中国船舶在伊洛瓦底江有航行权。以西属于英国。曾纪泽认为这个建议有利于中国,立即建议清政府借此机会,宣布对南掌和掸人土司的主权。并声明以萨尔温江为界,保持八莫地区的主权。同时要求缅甸保留十年一朝贡制度。

但是清政府的代表团中有个英国人赫德(Robert Hart),其实是英国间谍,他极力反对英国外交部提出方案,要求英国弃虚名取实利,直接征服全部缅甸,但让缅甸保持向清朝十年一贡的虚名,给清朝“面子”,但获得领土的“里子”。他反对把萨尔温江以东交给中国,认为这样的一个“中间地带”会和“真正”的中国隔离。英国最终接受了这个建议,武力控制了全缅甸。

1886 年7月24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缅藏条款》:英国允许由缅甸循例向中国十年一贡;中英两国派员会同勘定中缅边界,边界通商另立专章。事实上承认了英国对缅甸的控制,而英国人又留了一手,勘定边界是假,蚕食中国领土是真。条约签订之后,英国没有勘界的愿望,也未派人会勘边界,以便单方面占领更多的土地。

薛福成

薛福成在晚清外交官算是比较有才能的人。1890年出使英国之初就发现了中英滇缅交涉旧案,发现两国一直没有勘界,而英国步步蚕食,侵入腾越(今腾冲),次年3月5日,薛上疏清廷,要求与英交涉滇缅务、商务,并自荐为谈判代表。1891年3月,中缅终于首次划界。

薛福成的立场颇有远见:1、决策宜速不宜迟,早定边界保边疆。2、防患宜远不宜近,扼住天险守国疆。他分析滇缅边界的形势时,主张以山势险峻的野人山为滇边的天然屏障;因为出了野人山,一望平夷,滇边安全无险可扼。薛福成与英反复交涉,最后使得英国退出野人山地已占地区,从而使北段部分地区边界向西推移。有了安全屏障。3、去虚名,守实利,不以一隅谋全局。同意放弃十年一贡的旧例,保全英国的面子以争取早日签约。

薛福成谈判划界结果

经过3年多艰辛谈判,1894年3月1日,薛福成与英国外交部订立了《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这个条约在一定程度上达成早日划界的目的,遏制了英国入侵西藏和云南的野心。但是有人也认为中国失去了两大权益:1、没有坚持以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江)为界及八莫立埠设关,使中国丧失了62万平方公里的领土;2、尖高山以北的北界未定,以至于后来纠纷不断——包括英国非法侵占中国领土片马(今属中国)、江心坡(今属缅甸)、岗房(今属中国)等地。

不过英国并未停止侵略脚步,仍然以各种借口侵蚀中国领土。1894年薛福成去世。次年法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强行割走中国领土孟连、江洪二地(按《中英滇缅续约》第五款,“孟连、江洪不得割让与他国”),英国借口中国违约,要求修订边界条约。1897 年中英签订《续议缅甸条约》,将1894年条约中原属中国的昔马、科干、北丹尼等地划入了缅甸,并将猛卯三角洲(今缅甸南坎)“永租”英国。

英缅蚕食边境(民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推翻最后一个封建专制王朝建立中华民国。然而,英国的侵略行径并不会轻易停止,1911年11月下旬,英国人趁当地土司内乱之机,武装占领了片马地区,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义愤,全国各地掀起了风起云涌的抗议运动。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不得不于同年4月10日照会当时的中国政府,正式承认片马、岗房、古浪3处各寨属于中国领土,但是却毫无道理地继续侵占这个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英军对片马地区的侵占,民国政府随后成立的云南军都督府就派遣第二师师长李根源。李师长在之后的抗英战争中不幸阵亡,英军随即控制了片马、坎底(葡萄)等广大地区。使得中国内地与江心坡被完全隔断。1927年,英军又先后占领古浪和岗房,同时吞并广大的江心坡地区。

由于1906年中英双方在滇缅边界南段定界上所留下的争议仍悬而未决,1934年1月20日英国派遣2千正规军入侵班洪。以班洪王为首的佤族人率领近千余人抵抗入侵,称为“班洪事件”。直到1934年6月6日,才将英国人赶出班洪地区。

这次入侵使得悬而未决的南段未定界的问题重新提上日程。在中英双方共同成立勘界委员会后,分别于1935年12月,1936年12月,两次进入阿佤山区勘查边界。1937年4月达成初步协议,决定将炉房地区划归英国。然而因为地理界线与行政区域线存在矛盾,双方仍没有达成决定性的边界协议。

1937年7月7日,日本再开战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东南沿海被日本全面封锁,国际援助中国的抗战物资难以运入,迁都重庆的国民政权急需一条救命的滇缅国际交通线。

滇缅公路

此时英国提出通过滇缅公路运输物资,修筑滇缅铁路。然而由于滇缅铁路的规划路线将穿过中缅边界南段争议地区,悬而未决中缅南段未定界问题在此时又被重提。英政府借中国在抗战困难时期对滇缅铁路的迫切需求使中国在边界问题上做出让步。重庆政府面对抗战的危局,为取得英国的支持,最终在南段未定界问题上做出妥协,双方以换文的方式划定了此段边界,一般称之为“ 1941年线”。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两国没来得及在边界树立界桩。

至此遗留给新中国的中缅争议边界一共有三段:北段是尖高山以北地区(包括胡康河谷、野人山、江心坡、高黎贡山与恩梅开江之间的土地),未定界;南段是签订了边界协议但还未来得及实地勘界的中缅南段“ 1941年线";中段是勐卯“永租"三角地。

终结中缅边界纷争(新中国)

建国初,新中国搁置了争议、沿用民国1948年地图的主张:北段未定界包括“尹明德线”在内的所有尖高山以北地区,勐卯三角地在国界之外(导致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该地在哪里),南段未定界使用“一九四一年线”。

1953年,经过初步了解,北段修改为枯门岭线(即民国1942年之前主张,不再包括野人山以西地区),勐卯三角地仍画在缅甸,南段修改为1941年前地图主张(即包括整个阿佤山区),这是谈判前的立场。

从1956年开始,周总理决定亲自抓中缅边界问题,但他并没有局限于中缅边界问题,因为中国与周边很多国家都有这个问题。周总理考虑要把解决中缅边界问题作为一个突破口,为解决一系列边界问题开一个好头。周总理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他查阅了汉朝以来的有关历史记载,弄清了中国历代政府对边境地区的管辖情况,搜集了各种地图,并请教了龚自知、王季范、尹明德、于树德等专家,弄清各个时期地图画法的不同和原因。他还调查了19世纪以来有关中缅边界的历次纠纷和交涉经过,弄清了边界未决问题的由来,研究了中缅边境地区双方居民的民族分布、居住和耕作情况,以及国际法有关边界问题的论述和国际惯例。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周总理就如何解决中缅边界问题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在处理中缅边界问题的时候,必须认真地对待历史资料,必须以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对历史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把可以作为法理依据的历史资料同由于情况变化只有参考价值的历史资料加以区别。在处理中缅边界问题的时候,必须注意到这些历史变化,同时也要按照一般国际惯例来对待过去签订的有关中缅边界的条约。只有把以上各点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够正确地运用历史资料,求得中缅边界问题的公平合理的解决。

在指导思想方面,周总理强调中缅边界问题是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由于中国和缅甸已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成为独立的相互友好的国家,中缅边界问题的性质便发生了根本变化,必须从两国友好的全局出发,服务于外交大局,而当时外交大局就是要建立反美统一战线。美国已经在中国周边建立了一个包围圈,而当时印度、缅甸和平中立,所以印度、缅甸是中国重点争取的对象。为此,对边界问题必须有一个政治解决,不能过于拘泥于领土的得失。

在具体方针方面,因为边界问题涉及到民族感情,任何单方面的让步都是不可行的,所以周总理提出了互谅互让、友好协商的方针。这是他的一大创举。解决边界问题的方针原则确定以后,中缅边界的谈判就开始进入到实质性的解决问题的阶段。

第一,阿佤山区一段(南段)。1956-1957年,南段基于尊重国际法和1953年联合国对阿佤山区国军入侵的裁定,最终于1956年10月决定承认“一九四一年线”,撤回线外我国军队。1957年,在道义上指责该线的“强加”性质上,接受了1941年换文,但要求收回同我国关系密切的班洪和班老部落辖区(面积约为189平方公里)。

第二,勐卯三角地区(中段)。中方在原则性建议中指出,由缅甸继续对中国的一块领土保持“永租”关系,是同中缅两国目前的平等友好关系不相称的。勐卯三角地区(面积约为220平方公里)属1897年条约规定我国拥有主权但英缅“永租”地区,基于尊重国际法和民国1945年收复又退出的事实,新中国没有选择维持这种“永租”而不能实控的主权关系,而是选择了以该地交换班洪班老,中段至此结束。

第三,尖高山以北的一段(北段),1957年,北段基于历史和实际的调研,我国与该地的“封贡关系”无过硬的主权证据,英缅占领事实,当地克钦人1947年签订《彬龙协议》加入缅甸并反对我国领土主张的意愿,民国1944年退出短暂收复的片马以及1948年未否决缅甸携克钦邦入联合国的合法性,最终决定,认可缅方伊索拉希山口以南的分水岭线主张,以及伊索拉希山口以北的麦线为传统习惯线。但收回片马、古浪、岗房地区(面积约为153平方公里),著名的抗英地区且英国曾认可我国的主权,否定了缅方对独龙江流域的主张。1957年12月,基于管理难度和麦线的地理偏差,放弃麦线(1956年传统习惯线)以北、分水岭以南领土主张,北段至此结束。

1960年1月24日至29日,奈温来华商谈边界问题。两国总理于1月28日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上签了字。《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就中缅边界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了原则规定:(1)自尖高山起,到中缅边界西段终点的全部未定界,除片马、古浪、岗房以外,遵照传统习惯线定界。(2)缅甸把片马、岗房、古浪归还中国。(3)中方以勐卯三角地区换回班洪、班老两部落在“1941年线”以西的辖区。(4)中国接受“1941年线”。(5)新的边界条约经两国政府签订和生效后,将代替一切旧的有关两国的边界的条约和换文。根据《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中缅双方应成立边界联合委员会,进行勘界和定界,然后签订中缅边界条约。

由于边界联委会富有成效的工作,中缅边界条约得以如期签订。1960年10月,吴努总理和奈温将军率领360余人的各界代表团访华。10月1日上午,代表团参加了中国国庆,下午两国总理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历史遗留下来的复杂的中缅边界问题终于获得了全面彻底的解决。

中缅边界问题的圆满解决,使两国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出现了高潮,为亚洲国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3点:

第一,从中缅两国关系来看,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推动两国关系达到高潮,并对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按周总理所说,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为亚洲国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为解决中国和亚洲邻国的边界问题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第三,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圈。当时美国组织了东南亚条约组织,同日本、韩国、台湾当局签订了军事条约,在中国周边形成了一个包围圈。中缅友好,就在这个包围圈上打开了一个大缺口。

周总理访问缅甸

正如有句话所说,世界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中缅两国持续、友好和稳定的友谊倾注了双方领导人的努力和汗水,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中缅两国的深刻友谊才得以延续,两国人民才能享受到长久的和平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