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日凌晨,中央美术学院发布讣告: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国新壁画运动开拓者之一,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原第一副院长,中国壁画学会首任会长,“中国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共党员,侯一民先生于2023年1月1日18时49分在昌平泰康燕园逝世,享年92岁。

侯一民先生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坚持深入生活、反映现实。从1950年代开始,他创作的《青年地下工作者》《刘少奇与安源矿工》《跨过鸭绿江》等油画作品产生重大影响,成为现实主义美术经典。他参加人民币美术设计,创作了大量漫画。
在代表作品介绍中,其代表作包括“第三、第四套人民币主景设计”。


1947年,学生时期的侯一民饰演郭沫若编剧的《棠棣之花》话剧时的剧照





1980年油画研究班毕业照。左起:前排 侯一民、靳尚谊、吴作人、林岗、汤沐黎 二排 谷刚、克里木、孙景波 后排 葛鹏仁、王垂、张颂南、张明骥、陈丹青
作为第三套、四套人民币主景设计者被人们熟知
在侯一民先生众多的成就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他参与第三套、第四套人民币设计工作。其中,第三套人民币中1元券上的女拖拉机手、2元券上的机床工人、5元券上的炼钢工人、10元券上的工农兵代表均由他绘制;第四套人民币中1角券上的少数民族头像、100元券上的四个领导人像素描,也是由他和夫人邓澍共同完成的。



参与设计第三套人民币时,侯一民年仅28岁。1958年,正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的他收到中国人民银行的邀请,和罗工柳、周令钊组成了第三套人民币的设计小组。在此之前,第一套和第二套人民币的绘制、生产都由前苏联专家协助完成,而第三套人民币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自主设计、绘制和生产高质量货币的开始。


第三套人民币于1962年4月发行,整体设计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工农业发展风貌。其中,5元券的炼钢工人因券面人物栩栩如生、富有动感,线条雕刻细密、纹理层次分明,被世界纸币协会评为“年度最佳纸币”。




第四套人民币从10元开始到1角 ,正面主景都是我国有代表性的民族人物头像 ,1角是高山族、满族;2角是布依族、朝鲜族;5角是苗族、壮族 ;1元是侗族、瑶族;2元是维吾尔族和彝族;5元是藏族、回族;10元是汉族、蒙古族。
一直以来,关于第三套和第四套人民币上的人物画像,人们都觉得有人物原型。比如,有人考证说,第三套人民币1元券上的女拖拉机手,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




对于外人的这些猜测,侯一民很肯定地说:“还有一大堆冒出来说人民币上的人是他本人的,其实都不是。”他以第四套人民币上少数民族形象为例讲到,“我们当时是根据某一个民族人的形象特质,然后综合各种因素来描绘这个民族的代表形象,根本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
最喜欢的题材是煤矿工人
一辈子因为画钞票而出名,提到侯一民人们都说他是画钞票的,但侯一民却坦言,自己一辈子最喜欢的题材是朴素的煤矿工人。
年轻时,侯一民便曾多次深入矿区写生。在那里,他和煤矿工人们同吃同住,通过画笔留下他们结实的肌肉、黝黑的脸庞、疲惫的神情。侯一民曾曾画了大量的速写素描表现煤矿工人。





不过,侯一民的笔触并非停留在对苦难的再现。“我总是从正面表现他们的一种意志,一种求生存、求做人的渴望。我不会把他们画成‘黑鬼’,因为他们是我爱的对象。他们虽然黑,但他们的灵魂是美的,是一种真美、大美、朴素的生命之美。他们,影响了我的艺术审美观,这也是我不太喜欢轻浮、华丽的作品的原因。”
壁画创作既要满足公众性又要兼具个性
侯一民还对新中国壁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新中国壁画事业的开拓者。1976年以后,他倡议并筹建中央美术学院壁画专业,从事壁画创作及壁画工艺研究,任壁画系主任、副教授、教授。
上世纪80年代初,侯一民率先投入到新壁画的开拓中,组建中国壁画学会,组织领导两届全国壁画大展,并组织了大量国家委托的壁画工程。侯一民在陶瓷厂与工人共同劳动反复试验,创造了陶板高温窑变花釉壁画新工艺,并制作了壁画《百花齐放》。这种工艺已成为应用最多的壁画制作手段。他的每一次创作,除了题材构思的苦心经营,还在工艺手段上必求创新。如大型毛织壁画《丝路情》《华夏之歌》,中西融合的工笔油彩壁画《清水江畔》,红结晶釉浮雕壁画《血肉长城》,红砂石浮雕墙《东方文明》,《淮海战役》壁画采用的高温素描色棒工艺的发明以及他的巨幅作品《逐日图》采用的独特拓印手法。这些实验都为中国的壁画创作增添了新的方式和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