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1月18日,邓小平在家中召开了一次小型会议,就邀请了各大单位的领导,其中就有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时任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以及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

会议开始之初,邓小平并没有如往常一样开始讲话,反而是指着刘华清和洪学智二人,问一边的杨尚昆:“他们命令下了没?”

杨尚昆点了点头说道:“下了。”

对此刘华清大感意外,彼时他71岁高龄,已经做好了退居二线的准备,没曾想还能再受到重用。

那么邓小平下达了怎样的命令?

图丨邓小平和刘华清握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受到邓小平的赏识与重用

1982年,中央军委对部队的领导班子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根据军事素质与综合能力,刘华清被任命为海军司令员。

海军建设一直都是我国军事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当时尤为重要,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恢复与发展,我国的海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任职期间,刘华清按照邓小平的指示,对海军进行了全方面的整顿,以现代化建设为方向,大力促进海军的综合提升。

在刘华清的领导下,海军部队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各项建设也都朝着更加专业化与尖锐化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关于海军的建设,经常听取海军工作汇报,关于海军装备、海疆问题等重要领域,刘华清都交出了让人满意的答卷。

图丨刘华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7年10月,刘华清已经71岁高龄了,他在海军也已经工作了长达5年多的时间,已经做好了随时让贤的心理准备。

但让他很意外的是,这时候他却收到了新的委任,并且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职务——邓小平亲自任命他为中央军委副秘书长。

当时,邓小平刚刚提交辞呈不久,他把刘华清叫到自己的家里,说是有些重要的事情要开一个会。

刘华清来了以后,发现参与此次会议的人数并不是很多,只有后勤部长洪学智、军委副书记杨尚昆等几个人。

等大家都坐好了以后,邓小平开门见山地指着刘华清与洪学智对杨尚昆问道:“他们命令下了吗?”

杨尚昆回答道:“下了,现在正在审阅当中,应该过不了多少时间就会有通知出来。”

图丨邓小平和刘华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小平点了点头,对刘华清与洪学智说:“组织上决定,把你们两人调到军委,担任副秘书长。”

当时部队都在强调年轻化,刘华清也非常理解,觉得应该给年轻人多一些机会,没有想到自己一把年纪,还接到了如此重要的任务。

实际上,组织上交待给他们的任务十分艰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军队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但在历史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问题也不少。

军队改革涉及到多个方面,十分复杂,是一块很难啃的硬骨头。可刘华清感受到了邓小平对自己的重视与期待,也决心做好这份工作,不辜负组织的信任。

凭借着先前在海军积累的经验,刘华清一来到军委,就与洪学智进行详细商讨,做出了一系列有关部队改革与现代化建设的部署。

他们制定了非常规范严格的制度与体系,大力推动军队干部管理工作走上更加正轨与严整的道路。

图丨刘华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9年11月,在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决定完全退居幕后,对于一些人事调配的事情,又做出了一些部署。

让刘华清没有想到的是,一项新的任务又交给了他。

邓小平在会议上大力推荐了刘华清,说道:“刘华清的身体素质还很好,他在科技与国防工业等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与学识。”

在邓小平的极力举荐下,刘华清将军被升任为军委副主席。但他本人却委婉拒绝了这个提议,表示自己年岁已高,担心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可当时的任命已经基本决定,不好加以修改,再加上邓小平再三鼓励他,让他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刘华清最终接受了任命。

在新的工作职位上,刘华清兢兢业业,将自己过去的经验与知识充分地发挥了出来,对于军事工作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建议。

图丨邓小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2年,邓小平写的一封信,让刘华清将军再次感到意外。这是一份推荐信,并且,直接将刘华清推荐进入了政治局,成为国家最高决策者,这让刘华清非常惊讶。

邓小平还特意指出:“军委之间一定要保持团结,要充分发扬老红军的本色,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此后的几年前,刘华清听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决定,将“在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要把中国的载人飞船送上天”的任务承担了下来。

他还深入各个科研部门,与相关人员商讨现代化武器装备发展的重要事项,亲自指导我国的新型飞机、战舰等重要装备的研制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图丨刘华清检阅舰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6年2月19日,刘华清刚刚结束一天的忙碌工作,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得知了邓小平去世的噩耗。

还没挂断电话,刘华清的眼泪就忍不住夺眶而出,无法接受这个让人悲痛的消息,过了很久才终于缓了过来。

在邓小平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刘华清端端正正地敬了一个军礼,这些年对于邓小平的爱戴与情谊,全部都凝聚在了这个军礼中。

同年9月,在中共十五大召开以后,刘华清正式辞去了职务,从此退居二线,结束了他为祖国辛勤贡献的几十年。

回想起革命年代,刘华清将军又做过哪些事情?他与邓小平又有怎样的深情厚谊呢?

图丨刘华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年参与革命事业

1916年,刘华清出生在湖北省黄安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们家经常吃不饱饭,刘华清小小年纪就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不容易。

不过十分幸运的是,刘华清8岁那年,遇到了一个叫做徐月波的地下党,他主动教授刘华清有关语文、数学以及地理等方面的文化知识。

不仅如此,徐月波经常会给他讲解外面正在发生的事情,并且向他传授进步的革命思想,在他的影响下,刘华清的思想很早就经受了解放。

年幼的刘华清,看到周边乡亲们的生活大多十分凄苦,对于老师所提到的共产主义非常向往,内心也因此埋下了一颗革命的种子。

图丨刘华清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土地革命与农民运动在当地进行地如火如荼,不到10岁的刘华清,就已经受到鼓舞,加入到了革命活动当中。

他虽然年龄很小,但却非常懂事,很快成为了儿童团的团长,帮我党传递革命信息,每次任务都完成的很好。

后来,大革命失败,革命形势受到了非常严峻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刘华清坚持为党传递情报,没有半分的畏惧。

11岁那年,刘华清参与了“黄麻起义”,在革命运动当中获得了切实的成长与进步,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29年,刘华清的老家也成立了苏维埃革命政府,这一年他只有13岁,但因为此前丰富的革命经验,他被正式推举为当地儿童团的团长。

图丨刘华清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王明等人的错误领导,红军的力量受到了惨重的打击,为了保存现有力量,刘华清就跟着部队一起参与各种游击战争。

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随时都有生命危险,顶着巨大的革命压力,并且在物质生活条件上也非常匮乏。

有人觉得,刘华清年纪还小,不应该吃这么多苦头,应该找个安全的地方先躲避着,等日后年龄大一些了,再接替革命任务。

但刘华清坚持说自己不怕苦,硬是跟着部队,在艰难的战役中挺了过来,切切实实地在磨难中获得了成长。

图丨红军大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4年11月,刘华清加入了长征的队伍,在行进途中的一次战斗中,他与敌人殊死搏斗,不幸被子弹击中了腿。

好在这个伤口并不致命,刘华清的生命安全没有大碍。但受了这么严重的伤,不好继续赶路,按照当时的规定,受了伤的人都要留在原地休息。

可刘华清觉得,如果自己留在原地,从此就失去了参与革命的机会,他不想脱离队伍,于是百般向上级请示,表示自己一定能跟上大部队。

在他的一再坚持下,上级领导同意了他的请求,但眼前的长征之路却异常艰难,加上腿上的伤口,他身体上的疼痛难以想象。

但为了不拖累众人的前进速度,他就一个人拖着马尾巴前行。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他终于有所好转,可以正常行动了。

就这样,刘华清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坚持走完了长征,并且执行完成了自己所担负的各项任务。

图丨刘华清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邓小平同志相识的历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早年受过教育的刘华清,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再加上他各项表现都很突出,于是被安排在八路军129师司令部的秘书处工作。

1938年1月,邓小平担任129师的政委,不久之后,刘华清接到一项特殊任务,负责护送邓小平前往129师上任。

接到这项任务,刘华清觉得非常荣幸,也因此感到很高兴,总部给他弄来了两辆老式卡车,这是当年在战场上从日本侵略者那里缴获的,刘华清感受到了总部对于这件事情的重视。

可接下来,为了筹划系列活动,刘华清想向总部工作人员要一些“活动经费”,但革命形势太过困难,总部一分钱都拿不出来。

刘华清这才知道,原来的师政委突然病倒,邓小平才临时上任,这项任务实际上非常突然,总部让刘华清自己想办法。

图丨邓小平(右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刘华清自己倒也没有别的办法,他只好硬着头皮,先带着邓小平开始赶路,等后面遇到了什么问题,再随机应变。

当时,彭真同志要去山西完成任务,就搭着他们的顺风车,一块前进了。在山西境内,彭真都比较熟悉,各项吃喝花费,也都是他在照料。

可一出了山西,刘华清就开始头疼了,自己没有一点钱,简直是寸步难行。第一天晚上找地方借宿,他就辛辛苦苦询问了好长时间。

住宿问题好不容易解决了,吃饭又是一个难题,大家都是化装出行,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都很低调,自然不能太过显眼。

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刘华清没有办法,总不能让大家一直饿着肚子,只好和邓小平坦白,说总部没有给经费,看看他能不能借点钱。

图丨邓小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刘华清这么纠结,邓小平忍不住笑了,他很豁达地说:“我之前还没有考虑到这个情况,我这有些钱,你就拿去用吧。”

没想到邓小平为人这么亲切,这让刘华清对他的好感骤增,也敢于和他有更多的接触了,接下来的一路都非常顺利。

当邓小平被顺利护送到了目的地以后,按理说,刘华清应该要返回原来的地方报到,就此与邓小平作别的。

但由于一些事情需要处理,而且再回去要花费的时间金钱都很多,刘华清就干脆留在了邓小平身边,没有再回到总部。

图丨邓小平和刘华清握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小平初到这个地方,正是需要任用人才的时候,这一路来与刘华清非常熟悉,而且看他各项任务都完成的很利落,也就开始培养起他。

刘华清担任邓小平的助手,帮他处理一些日常的工作,都完成的非常好。可这后方的工作,让刘华清多少觉得有些无聊。

前线的战斗正是紧张的时候,刘华清的战友们也都在战场上杀敌,刘华清觉得这些事情更为重要,就找邓小平提出了申请。

他非常迫切地和邓小平说:“首长,能不能让我上前线去,我想在战场上杀敌,到更加紧迫的地方去!”

他本来以为,自己主动想要去更危险的地方,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可没想到,邓小平却说:“你现在不能上战场,组织需要你留在机关里,做更重要的事情。”

图丨刘华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奈之下,刘华清只能答应下来,继续做后方工作。他不敢再与邓小平争辩,因为他知道,邓小平虽然很和蔼,但做事却很有决断力,他一定有自己的考虑。

刘华清继续跟在邓小平身边,慢慢也学习到了很多经验,邓小平对他很器重,他在实际工作中,也得到了切实的提升。

有一次,地方打了败战,邓小平与部队负责人开会,对方刚准备按照常规,先与邓小平握手寒暄。

邓小平当时就直接指出:“这次就不用再握手了,我们直接说问题,我想你们也很清楚这次的问题出在哪里。”

这种直击要害的处事风格,让刘华清印象非常深刻,每次碰到让邓小平气愤或者着急的事情,他便省去了握手的习惯。

这让周围的人也养成了直面问题的习惯,大家都职来职往,有什么问题绝不含糊,直接寻找解决的方法,效率也因此提高了很多。

图丨邓小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国初期,我国的海军事业,一直是很多领导人心中的痛处,由于海军力量过于弱小,我国在国际社会上都受到了轻视。

彼时刘华清负责我国海军方面的工作,对此他也非常郁闷,决心要为中国人争一口气,并在1954年前往苏联的海军学院进行深造,学习苏联的先进模式。

回国以后,刘华清长期奋战在海军事业的发展与改造当中。

1977年,刘华清主动向邓小平提出申请,希望加入发展海军装备的队伍,获得邓小平的许可以后,他长期潜心钻研这个领域,做出了切实的突破与成绩。

图丨刘华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海军事业在建国以后的几十年间,获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刘华清的贡献非同小可,正是他的决心与毅力,打破了国际社会对于我国海军力量落后的印象。

正因如此,邓小平知道,刘华清有切实的本领,并且能够干实事、啃硬骨头,所以在后来换届的时候,对于刘华清极力推荐。

事实证明,邓小平看人的眼光果然没错,到了更为重要的岗位以后,刘华清取得了更为瞩目的成就,真正带领我国的军事国防发展的越来越好。

巍巍高山长流水,皎皎明月映河江,正是有着无数个刘华清这样的革命先辈,才有如今盛世之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