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这个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2021年你读了多少本书?》。在文章的开头,我给自己定了个读书计划,来年读上80本书。

定了这个目标,我也没有如临大敌,悬梁刺股。因为那是把读书当成一种痛苦的任务,不符合我的信条。
我信奉自由,不想被计划约束,所以该干嘛干嘛,想读书了拿起书看看,不想读就干点别的,可一年过去,您猜怎么着,还是正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来不按照计划按部就班,也能完成任务。而且还是“超额”完成任务,很多外文的、小众的、404的书都没有计算在内。
一年下来读了80几本书,没有走马观花,很多读后感还形成了文章,怎么说?每个人标准不同,就我自己而言,算是达标了。
很多人秀自己一年读200-300本书,我境界不够,无法理解。这两天我沉迷一本中部头的回忆录(450页),人物情节熟络,文笔实在精湛,真叫人爱不释手。结果两天也才啃了300页,谁一年能读300本书,那真是读书方面的大家,有不能轻易示人的妙法。
2023年了,我没实现买房自由,也没实现买车自由。但值得庆幸的是,实现了读书自由。回想中学时期,被老师用教鞭逼着读书,那真叫一个不自由!历史杂志都不能看,通通没收。只能看教材和规定的书籍,搞得兴致全消,一年下来,10本书也看不干净。
现在我用实践证明了,自由才是读书的第一生产力。谁家有中学的小孩,别的不论,我建议在读书上要“放任自流”。当下审查工作非常到位,我可以作证,家长完全不用担心读到坏书,歪书。关键是建立读书的兴趣,培养读书的习惯,管他读什么书,都比抱着手机刷视频强得多。
很多人不理解,说把宝贵的时间投入读书。这种磨磨唧唧,见效慢的行为,有什么益处?天天忙着“寻章摘句,舞文弄墨”的学问,又有什么用处?
我总结了三点,没有半句浮夸,全是实在的用处。

第一,是特长用处。咱们公号很多读者是学生,学生就是一介书生,特长就是读书。如果业余爱好者比学生还专业,读书还多,分析得还透彻。那作为学生的生态位就被挤占了,到时候毕业不能颠大勺也不能开飞机,也就对社会没用处了,而且是跑到哪个国家都没用处,因此读书是书生的一技之长,生存之道。这是最基本的用处。
第二,是功利用处,具体讲就是应对当下困境的用处。我们所有人都处于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宏大的历史背景中,每过一段时间都有大大小小的困境。如何清晰的了解自己的处境,如何在困境中作出合理的选择?
在没有高人指点的情况下,读书,就是最佳的选择,是规避风险的捷径。我首先主张每个人都要读近现代史,尤其是中国的近现代史。不读历史,就很难想象出来,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茫然去拼,茫然去闯,几乎相当于蒙着眼上战场,说得好听点是爱拼才会赢,说得难听点是送死。
我另外主张每个人都读人物关系复杂的、贴近现实的、刻画人性的小说。毛主席曾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第二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三是打麻将”。

中医和打麻将按下不表,就说“四大名著”为啥单单挑个红楼梦?因为它贴近现实。《三国演义》是脸谱化的,里面的人物好得太好,坏得太坏,都不真实。《水浒传》是讲流氓土匪的,里面的人手段太绝,做事毒辣,不符合现实。至于《西游记》,倒是一本奇书,但那是讲神仙的书,不是咱们没背景的凡人能学来的。唯独《红楼梦》是写“真事”的,它部分是曹雪芹的回忆录,主要讲得就是人与人的关系。

有求于人,要学刘姥姥,管人管事,要学王熙凤。这文学里的角色活灵活现,每个都是人际博弈的老师。这要比你去报个国学大师的课,花个几千上万,有用得多。
事实上,历史上那些杰出的人物,读书也功利得很。亚历山大大帝,尤爱读《伊利亚特》,因为这本书讲的是远道而来,如何出奇制胜的故事,他大老远从马其顿打到印度,这本书对他有实在的用处;拿破仑爱读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因为他想建立一个“六王毕,四海一”的统一欧洲帝国,只有历史上的罗马帝国能为他提供养分,读书也不是白读;斯大林爱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他评价托翁是深刻的心理学家,读书时用笔圈画,作了密密麻麻的笔记。最后,斯大林自己也成为了对人性洞若观火的政治家。

都说读书要有收获,什么叫有收获?就是读到某处,怔了,冒冷汗,开始思考背后的逻辑,揣摩各方的动机和博弈,就叫有收获了。现在社会是快节奏,我们很少有机会能静下心思考,因此大多数决策都不是理性决策,而是应激反应。
平时遇到的很多事,要求作快速反应,说谁反应快,其实是说谁思维敏捷。这其中既有先天发育,也有后天训练的作用。后天怎么训练,最简单的就是读书,原理类似于去健身房里锻炼。很多事,是书里有答案的,就像应试考试一样可以直接填上去。但有更多的事,是书里没有答案的,就要靠怔一怔,冒冒冷汗,练出强壮的脑神经去碰撞。这也就是我想说的,读书的第三个用处——思维训练。

很多人说读书没用,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怪得很,不学无术的人天天指着读书的人鼻子骂。像远方青木那种人,一天医学院没上过,但是他可以就医学问题骂张文宏。唐人讲:“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句话被很多人奉为经典,以为争夺天下的英雄,都不读书。那些专业的人反而不如文盲草莽。

这其实大错特错!首先是这句话就没根据。《史记》记载,“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说明刘邦在少年时期就读过《尚书》。刘邦的官职是亭长,亭长属于吏,根据《尉律》可知,“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所谓讽就是背诵,籀书就是《史籀篇》。能背《史籀篇》九千个字,刘邦怎么可能不读书?

再说项羽不读书就更扯了,《汉书·艺文志》有篇兵法叫《项王》,就是项羽写的。如果不读书,怎么敢写书?另外,彭城项羽妾室的墓,出土了《道德经》《孝经》等大量经典,也能侧面证明项羽人家是读书的。

其次就是这个道理就没道理。如果谁读书少谁厉害,那文盲应该最厉害,但人类历史上大多数阶段,都是有知识的人指挥文盲,不读书的人受制于读书的人。只是人与人领悟能力不同,有些人读一本书,能抓住要害,要顶得上旁人读上一百本,这不能叫“不读书”,只能说是“会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了这么多,新的一年,不想神话读书。读书本质上是人类获取连贯、系统、有价值信息,并最终转化为智慧的一种手段。你可以去社会上摸爬滚打,也可以通过看电影、听故事等等手段去替代这个过程。但毋庸置疑的是,读书是一切手段中获取信息效率最高的,也是熵增最低的。这不是说读书是什么牛逼哄哄的事,也跟高雅沾不上边。读书就是一种古老的思维锻炼,一项非常质朴的人类技艺。话不多说,新的一年,我先给自己定个读书目标——读上85本书,抛砖引玉,望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