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嘉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和书法教育家,一生共撰写书学专著70种计360余万字,是我国书法碑学理论继清代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之后在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碑学大家。祝嘉先生以书学研究名天下,六十余年间,国内正式出版的祝嘉著作达百余万字,深刻影响了几代人的书法观念。其产量之大、成果之丰,在成长自民国的一代学者群体中无出其右。郑逸梅在出版于1982年的《艺林散叶》中称,“近代论书法之著作,以祝嘉最为宏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祝嘉先生抱病坚持写字,1995年

前不久,笔者在文昌市闲逛,在清澜看到有祝嘉故居的路牌,便顺着路牌走进去,只见故居已被铁皮围起来,踮起脚尖透过铁皮依稀可见祝嘉故居已破败不堪,不胜唏嘘。回来后,笔者也查阅了祝嘉相关资料,今天简单写一些文字,分为“祝家”、“祝嘉”、“祝宅”三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祝嘉故居,2022年底

一、祝家

在走向祝嘉故居前,笔者没有认识任何一位姓祝的海南人,有点孤陋寡闻了哈。先了解一下祝姓源流,祝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为黄帝之裔。据《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所载,黄帝之后,周武王封其于祝(故城在今山东省长清东北祝阿故城),后来就有了祝国,子孙以地为氏。

2、出自己姓,祝融之后。传说远古时候有位火神叫祝融,是一位氏族首领。

3、以官职为姓。据《姓谱》《路史》所载,古有巫史祝祀之官,其子孙以官为氏。又远古时,巫师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官职很高,称为巫史,或者祝史。远古时有以官职为姓的习惯,祝史的后代,往往继承官职,并世代姓祝。

4、出自他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北魏叱卢(吐缶)氏之后有祝姓;清朝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氏、喜塔喇氏等之后均有改姓祝者;傈僳族以竹为图腾的麻打息氏族汉姓为祝;今满、瑶、彝、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清澜港口是明洪武元年(1368)才形成的渔商小港,清澜港建成后不久,祝高携家带口从岛外来到这里谋生,成为海南祝姓最早的渡琼始祖之一,后来有子孙定居溪田村。

溪田村的南面约一公里处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沙滩柔美洁净,海水从近而远颜色由浅绿变为深绿,像翡翠般,村子东边约两公里处便是清澜港口。祝家在溪田村中部最北边,深藏于广袤的椰林深处,坐南朝北,一共四进,东边有一排厢房,是典型的海南民居。屋子北边大门二十米外有一片高高的椰林,椰树林中多生各种灌木丛、野菠萝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祝嘉故居,2022年底

到了清朝末期,祝家的男主人是祝宝斋。祝宝斋其名为声璞,宝斋为其字,号石樵。他饱读诗书,为当地广文小学校长。嗜好书画,每有所得,必悬挂于书房四周,反复欣赏。

1899年暮春3月的一天,祝宝斋的儿子出生了。小婴儿出生后眼睛一直紧闭着,直到弥月那天,婴儿才慢慢睁开他大大的双眼,丈量这个缤纷世界。这个小婴儿就是祝嘉,他在1989年九十岁写到:“吾同龟甲庆同生,堕地双眸闭未明。弥月忽开观浊世,满堂争看一奇婴”。其中甲骨文沉睡数千年后在1899年被发现,祝嘉往后刻“龟甲出土吾堕地”一印常用于书法作品上,以示文字、书法之缘。

二、祝嘉

祝嘉年幼时在父亲掌管下的广文小学读书,1916年,祝嘉到广雅书院(广东一中)读书,顺利毕业。1921年至1927年回海南家乡当小学教师、校长。工作过的学校有广文、智新、经正、县一高、强亚。在海南期间,祝嘉和严氏完婚,几年内祝嘉先后得了一女一儿。女儿取名岳仙,儿子取名斗平。祝嘉除了教书,最喜欢的还是书法。他有时间经常临古人法帖,颜真卿《郭家庙碑》气魄雄伟,雍正浑穆,是他很喜欢的,也临得较多。何绍基的行书蕴藉郁勃,亦从颜真卿的行书草稿中汲取营养,于是祝嘉也临何绍基的书法作品。同时同乡潘存和云茂琦的孙子云海秋的书法也引起祝嘉的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祝嘉在上世纪20年代文昌故居

祝宝斋另一个儿子,祝嘉的弟弟名祝朝昌(祝明秋),长大后参加共产党,兄弟俩相依相助一生。祝明秋是一个热血青年,有“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忧国思想,很快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祝嘉也非常支持弟的选择。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政变,实行共“清党”,致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最后失败。祝嘉昔日同窗校友友多被捕,同时就义者三十人,祝嘉由于在乡间得免于难,而他弟则遭遇坎坷。祝明秋后来逃回老家,兄弟俩觉得社会越来越黑暗了,不得不浮海而南谋生。正是在新加坡,决定了祝嘉一生对书法的选择。

1928年春节过后,祝嘉兄弟俩乘轮胎前往马米西业的丁加双州,尔后的几年时间,他们在丁加奴州、新加坡、模城几个地方来回奔波。1930年祝嘉受聘于新加坡育英学校,在这里他结识了著名书家张叔仁,张叔仁师法康有为习北碑,于《郑文公》造诣尤深。受其影响,祝嘉自此开始读包世臣的《艺舟双辑》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辑》,并临贴不已,其书法理论与书法技艺大有长进。他曾对人说:我30岁以前为“笔性说”所误,且取法不高,30岁后结识张叔仁后才开始真正的书法研究。1931年夏,因父亲病重,祝嘉北归回海南。10月10日父亲逝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祝嘉,1935年

1932年春,祝嘉至广州;1933年秋,到南京,经人介绍进“首都新闻检查所”当事务员;1935年完成并出版《书学》五万字(南京正中书局出版)。1937年至1943年此年抗战开始,祝嘉退出南京到武汉,又经长沙至湘潭,考入“步兵学校”当军需。1939年调至四川壁山,在图书馆工作四年。工作之便阅读大量史籍,《二十四史》、《丛书集成》、《万有文库》、《美术丛书》均为常读之书。1937年夏,《愚盦书话》脱稿。1941年,因查阅书学史,寻遍目录仅发现日译本《中国书道史》,先生感慨之余,遂发愤撰写《书学史》,历时八个月,引用五百多种典籍,完成了二十五万字的《书学史》,填补了国内空白。书稿完成后,深得民国元老、书法大家于右任认可,于右任在该书序言中写道:“王君德亮函示祝嘉所著此书,阅之甚为兴奋;且欲请其于历代草书作家,再为加详,而竟未获讨论之机会,亦憾事也……《书学史》取材甚富,眉列亦详。有志于书道者手此一篇,可免搜检之劳;而于文字改良,谋猷孔多之今日,尤为需要。”民国时期书法理论界从创作到理论产生重要影响者,仍然以康有为为重镇,此外则是于右任、沙孟海,而作为对碑学的继承、光大且推出中国第一部系统、全面以论代史的书学史著作者,则是祝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祝嘉作品

1944年祝嘉在四川壁山受聘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主讲金石学、文字学、目录学及博物馆学,课余指导学院书法组。1944年12月出版《书学格言》。在教育部主办的《读书通讯》和沈子善主编的《书学》刊物上,发表书学论文,计有《碑帖概论》、《腕力论》、《隶书不是程邈所造》、《怎样复兴我国书学》、《书法之高等教育问题》等重要论文,在学术界和书学界引起很大反响。1947年随社会教育学院迁到苏州拙政园(此后一直定居苏州)。同年8月《书学史》在上海教育书店出版,由于右任作序,吕凤子题签,当时《大公报》称“中国第一部创作”。1949年至1950年1950年因学院图博系撤消,调至苏州市二中任国文教员。1949年8月,《汉代书学与汉碑》脱稿(十五万字)。1950年致书郭沫若,提出复兴我国书法之建议。11月郭复信:“......唯在目前恐尚非当务之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祝嘉作品

1951年至1961年这一时期祝嘉一直在苏州市二中任教。1957年8月,《书学简史》脱稿。1962年从苏州市二中退休。1963年再次致书郭沫若院长,呼吁重视书法艺术及出版书学著作。同年九月,完成《历代书论选辑疏证》十三万字。1968年至1969年7月,《书概疏证》脱稿,六万字。此外在家中义务设帐授徒。1974年4月,完成《现代书论选辑疏证》,十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世纪80年代初祝嘉先生在卫道观前旧居挥毫

1985年夏天,祝嘉回家乡省亲,他应邀到海南大学、琼台书院省书协、文昌等多地讲学。6月13日,祝嘉在时任海南省书协负责人黄强的陪同下回到故乡文昌讲学,为了让更多的书法爱好者有机会聆听来自家乡的书学宗师、书法泰斗祝嘉的讲座,县政府把地点定在县委礼堂。文昌县书协全体会员、县城各单位书法爱好者,以及文昌中学、文昌师范学校、文昌侨中等一千余人参加了讲座。祝嘉离别家乡已经近60年,海南话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但是他的带有典型乡音的普通话,故乡人听起来还是很亲切,也很明白。尽管他当时已经86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有神。他讲课声音洪亮,手势挥动敏捷有力。祝嘉的到来不啻一声春雷,唤醒了被动乱破坏而处于休眠之中的传统书法艺术。晚年的祝嘉非常关心和思恋家乡,在苏州的书房内,常年悬挂着一幅由海南画家所绘海南风物的画作,祝嘉每有思乡之时,常念画中景物。在苏州看报只要有关海南的内容必定认真看并剪切下来。为了更多地了解海南,1994年,他通过黄小鹏小友,订了一份《海南日报》。黄小鹏为祝嘉书法崇拜者,每星期通过邮局把报纸寄给祝嘉,这样才聊以慰籍他了解家乡建设的迫切心情。了解海南新闻时事,也成为祝嘉晚年的一大乐事。80岁以后,祝嘉的书法落款常常写上“海南文昌祝嘉”,或盖一枚“文昌祝嘉”的印章,表达他思念家乡的情感。他还常常给海南的朋友赠送书法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世纪80年代,祝嘉为社会青年公开讲学

1995年2月,祝嘉在家中不慎骨折。10月1日凌晨,病逝于苏州吴县红十字医院,终年九十七岁。

祝嘉曾在《临书丛谈》一书中有以下自述:“其实我所临过的,自商、周到明、清,各个朝代都有,数在百五十种上,包括篆、隶、楷、行、章草、今草各种字体。”接着列出甲骨、钟鼎文20多种,篆书六七种,隶书20多种,楷书四五十种,行草20多种,且每种所临均在百遍以上,有些甚至临写了150遍,且直到晚年仍坚持不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祝嘉作品

三、祝宅

祝嘉故居位于文昌清澜溪田村,始建于清代,砖木瓦结构,三进式,由3间正室、10间横室组成,占地面积535平方米,2010年7月文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祝嘉故居

笔者2022年底看到的祝嘉故居是一片被铁片围起来的残垣断壁。从大路旁边的水泥道进来寻找祝嘉故居,路上看到种着密密麻麻的椰子树,随着定位到达祝嘉故居后,通过长焦镜头能看到“祝嘉故居”的牌子,不然都不敢确认这是祝嘉故居。铁皮围着的是破败的瓦屋,墙体斑驳破裂,青苔肆无忌惮成长着,大门已腐朽,屋顶的瓦片剥落,感觉会随时轰然坍塌。据了解祝嘉的亲属解放后尚住此屋,后分家于旁侧另起新居,近年则迁入毗邻大路之轩敞楼宇之中。因此屋空置已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祝嘉故居

笔者在网上查到“文昌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祝嘉故居修缮工程成交公告”,中标时间是2021年10月20日,看起来还没开始真正修缮,不知工程竣工时间是何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祝嘉故居

尾声

海南人不简单,千百年来出了很多全国闻名的人物。有的被人们津津乐道,其故居修得富丽堂皇;有的不被很多人所熟知,他们的故居或者已经成为废墟,或者即将成为废墟。希望还没有成为废墟的那些名人故居都能得到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