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人星光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天地不仁,三年抗疫,
如今竟是在最为艰难的时刻,
短短十天时间,
陨我15位大国巨星!
他的父亲是百货公司售货员,
母亲给人当过丫鬟,踩缝纫机谋生,
饥荒、疾病、贫困,
那样艰难的年代,
这对目不识丁的夫妻,
咬牙供家里8个孩子上了大学。
他是个早产儿,天资不足,
高考考了两次才读到喜欢的专业,
父母只盼他健康,
却不知他们的这个孩子,
将来是大名鼎鼎的“中国光纤之父”。
1972年,
美国开世界之先,研究光纤通信,
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光纤科技,
在知识懵懂的当年,
被国内视为“天方夜谭”。
他不服气,美国能搞的,
中国也能搞!
一台破旧机床、几个电炉、几个烧瓶,
很难想象,
就靠这么简陋的实验器材,
四年后,
他竟真的研发出中国第一根石英光纤!
一句不服,挥毫而就光辉未来:
70年代末,
他组织生产出中国第一批光纤设备;
1982年,他的研发,
让中国第一次实现用光纤通电话;
2018年,他带领团队,
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光缆通信工程,
和连通全国的光纤通信线路,
一根可实现67.5亿对人同时通话。
中国成为继美国、
继日本后的世界第三大光通信技术强国,
市场份额占到全世界一半以上!
聚世界光,为天下谷,
成千秋事,做埋名人。
2022年12月15日,
中国痛失“光纤之父”:
他的名字,叫:
赵梓森
石英玻璃,很牛的新材料技术,
被称为“玻璃之王”,国际竞争激烈,
国防、军工、航天航空,
都离不开这玩意。
不过在落后的年代,
我们没有这么牛的东西,
从国外买一点都是千辛万苦,
当国防材料要仰人鼻息,
中国人的脊梁永远直不起来。
于是他匍匐在地,背着沉重的使命,
将自己的全部人生,
化作堆砌起中国石英玻璃大业的基石。
22岁刚毕业,
他直接进入中国建筑材料研究院,
在物化室、玻璃室工作,
一入此门深似海,
风华正茂却怒发冲冠,
国外石英玻璃的定价欺人太甚,
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研发技术!
于是他为此耗尽了一辈子:
首创了稀土掺杂石英玻璃理论体系,
攻克了相关工艺技术,
解决了高性能石英玻璃制备技术,
多个世界性难题,
最终研制成功耐辐照石英玻璃、
低膨胀石英玻璃和稀土石英光纤等,
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材料。
四十年前,石英玻璃国外说了算,
四十年后,他让全世界看到,
这是中国人的江湖。
他在全世界首次开发出了,
滤紫外耐辐照石英玻璃,
我国激光测距仪关键材料,
因此实现自主可控,
国内第一根十公里非通讯光纤拉制成功,
神舟、北斗拥有关键材料一飞冲天。
国外同行惊得是目瞪口呆,
这是哪里冒出来的高手?
作为中国石英玻璃、
特种光导纤维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在国际他声望赫赫,
被誉为“石英玻璃系统性掺杂技术第一人”,
在国内他寂寂无闻低调一生,
可他撑起了中国人的自强自尊。
2022年12月22日,
中华痛失脊梁:
他的名字,叫:
顾真安

二十年前,他风华正茂,
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医学耗尽芳华,
1993年为一个药物课题研究,
他在实验室睡了足足五年。
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
到当选中科院院士,
男儿七尺,尽已许国。
二十年后,
他已是“不疯魔不成活”,
为研制抗新冠新药,
三年不分昼夜组织攻关。
人称他是“拼命三郎”,
同仁每次见他,眼下乌青,疲累至极,
总劝说要注意身体,
他淡然一笑,
穿上这身白衣,生命便不再属于自己,
当此危难之际,
我辈只会争分夺秒,怎能停下休息。
2022年12月23日,
他上午还在参加,
抗新冠病毒候选新药VV116会议,
一千日夜,
他为这件事消耗了太多心力,
他实在太累了,
当天就倒在了抗疫路上......
为所崇尚的科研而努力,
他的生命戛然而止于57岁。
基辛格说,中国人,
总是被他们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这位拼了命守护我们的逆行者,
他的名字,叫:
蒋华良

新中国成立初期,肆虐的传染病,
令医生们感到沮丧悲凉,
因为中国没有儿科医学,
他们救不回那些孩子,
怎么给不到一岁的幼童开刀?
怎么给麻醉?
谁也没有学过谁也不会。
那时的儿科医学一片荒芜一片黑暗,
幸而,他来了。
恶魔之疾“婴儿皮下坏疽”,
曾令人闻风丧胆,新生儿一旦感染,
两三天后背皮下化脓,
死亡率100%,无人能救。
是他,走了一条没人敢走的路,
动了没人敢动的刀,
赌上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以自己的女儿为实验品,
创造了我国第一例,
婴儿皮下坏疽成活的纪录,
他以被称为“死路一条”的“早期切开法”,
将死亡率由100%下降到5%以下,
从此,威胁国人的绝症不再是绝症!
年仅30岁,
他于一片空白中建起小儿外科专业,
在国外技术重重封锁下,
开创中国人自己的小儿外科麻醉技术。
在仅4平方米的实验室,
他鼓捣出50多项设计发明,
张氏膜、张氏瓣、泵压器等等,
全都没有申请专利,且分文不取,
供全世界医者无偿使用!
国际小儿外科最高奖“丹尼斯·布朗金奖”,
被公认为该领域的“诺贝尔奖”,
此前从未颁给过中国人,
他是第一个。
一把手术刀,
守护中国人一辈子,
一颗赤子心,
硬生生将中国儿科医学,
从孤立无援推上极高境地。
从医一甲子,
他百岁之年仍对病人迎来送往,
古往今来几人能做到?
2022年12月24日,
中国医学界陨落巨星:
“中国小儿外科之父”逝世,
他的名字,叫:
张金哲

这两天极寒风暴席卷美国,
造成近百万人断电,
间接影响近两亿民众生活。
大规模停电事故,
在一些国家其实屡见不鲜。
1978年法国、1987年日本,
相继因电压崩溃造成大停电,
1998年马来西亚发生全国大停电,
2003年美国加拿大停电事故,
短短29小时,
造成人民群众损失高达300亿美元。
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在中国上演,
一群勇士喊出了:
“建设世界上最强大、
最安全电力系统项目”的豪言。
作为这个项目的“首席”,他履历惊人:
中科院院士,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士,
美日等国,奉他为座上宾。
全球最大非营利性专业技术学会IEEE,
他是最高等级的会士,
当选这个会士需要有一个绝对优势:
必须对社会做出重大贡献,
并产生巨大价值。
他确实做到了,
为中国开拓电力系统最优控制领域,
建立电力系统线性最优控制新学科体系,
提出并组织世界上第一座,
无补燃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系统的研发,
建成中国第一个节电领域的院士工作站。
他写的专著《输电系统最优控制》,
国际权威人士惊喜地评论: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把现代控制理,
论和电力系统动态学,
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科学专著,
必将在世界图书之林中放出异彩!”
别人出版作品要找出版社,
他发表作品,
是国际最著名的出版社:
克鲁沃学术出版社亲自约稿。
作为中国电力系统,
最优控制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为我国电气科学和电力工业的发展,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因为有他这样的人保驾护航,
中国人不会受大停电事故困扰,
其人其事,可昭日月,
于国于民,功德无量。
2022年12月23日,
他去了另一个世界。
他的名字,叫:
卢强
在业界第一次掀起巨浪那一年,
他只有27岁,
花最少的钱,
为清华盖了一个足够气派的主教学楼,
直至今天,其内部公共空间,
仍能胜任接待国外元首的需求。
年过半百,
他为清华设计了三期图书馆,
其巍峨气派,以不争之势,
达到了天下莫能与之争。
1989年,他参加的,
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国际建筑设计竞赛,
获得国际建协所授特别奖,
这是中国建筑师,
第一次在国际建筑大赛中,
拿下的最高荣誉。
他在清华躬耕70载,
在为清华做出的建筑学家中,
论时间跨度之长,
论作品数量之盛,
论规划筹谋之妙、
论设计淬冶之精,
他当属厥功至伟。
清华园,
因这样的恢宏气象美丽典雅,
成为国际评选的,
全球最美校园中唯一一所中国院校。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他为祖国留下了一个建筑王国,
为清华捐赠了自己的毕生积蓄。
2022年12月26日,
这位中国建筑界的巨匠去世。
世人知道他的老师是梁思成林徽因,
知道他的学生是高晓松之母张克群,
是傅作义之女傅克诚,
却不知他的名字:
关肇邺

1942年的冬天,
重庆迎来一位“不速之客” ,
一位从美国回来的物理学博士,
拒绝了国外豪车别墅,
走向重庆山坡上的土房子,
这房顶一半是杉树皮、
一半是茅草,
这房子的墙就是篱笆糊了点泥。
可就是这样破败不堪的家,
他没有丝毫嫌弃,
说要把生命融进祖国的血脉里。
寂寞是他的一辈子,
从加入那个秘密计划开始,
他的名字就再不为人所知,
可他干的每一件事都惊天动地。
60年代初,
他参加过我国核爆炸试验,
研制出了原子弹3种测试设备;
70年代,他转行了,
搞原子分子物理和物理力学研究,
所出成果,全都是国防最高机密;
80年代,他又转行了,
研究强激光技术,
这东西本是科幻大片中的高端武器,
比如奥特曼的光线必杀技,
几十年过去,
他慢慢的把科幻变成现实。
中国和平的背后,
是强大的国防,
强大的国防背后,
是像他一样的巨人。
核武、原子、激光,
他一辈子都是秘密,
一辈子在不为人知的角落,
耗尽余生为国铸一柄神光利剑,
执此剑,乘风破浪、披荆斩棘,
陨此身,托举中国,迈向崛起。
2022年12月21日,
他走了才知道他的名字,
中国强激光开创者、奠基人:
赵伊君

巨星陨落,举国同悲:
12月2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
稀土冶金专家张国成逝世;
12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
土木工程与结构力学专家龙驭球逝世;
12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
生态学和森林学家李文华逝世;
12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
著名野生动物管理学家马建章逝世;
12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张友尚逝世;
12月2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
叶轮机械气动力学专家王仲奇逝世;
12月2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童坦君逝世;
12月2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
力学研究所原副所长吴承康逝世。
去年,我国失去了28位院士,
而今短短10天时间,
陨我15位大国脊梁,
已是去年逝世的一半,
接二连三的讣告,
看得人难过和心惊。
谁也不曾想到,
经历了一生的风霜雨雪,
在如今这样艰难的时刻,
他们接连与世界作别。

巨星功绩,撼天动地,
他们开创的宏图伟业,
与这个国家的前途紧密相关;
他们拓荒的逐梦深蓝,
与这个民族的命运息息相连。
奉献一生,静默一生,
来时干了惊天动地的事,
走时做了隐姓埋名人,
可是我们岂能忘记!
功勋赫赫,彪炳史册,
今天,沉痛送别15位大国巨星,
他们虽永远留在了2022年,
可他们的魂灵,会化为满天繁星,
默默守望这人间灯火阑珊、春暖花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