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一个位于赤道的古老大洲,无论是地质景观,还是人文历史底蕴,那都是极为深厚的。

但就是这样的大洲,却也是地球上最穷的地方,再加上世界上最快的人口增长速度,使得非洲常年被饥饿所折磨,尤其是各大控粮财团介入其中后,粮食危机可谓是愈演愈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位中国小伙却毅然选择奔赴这饥荒之地,还靠着自己种地的本事,成功升任为非洲的酋长。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且让我们从上个世纪说起。

驰援非洲:南南合作的典范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历经万隆会议的讨论,以及周总理的发言后,“不结盟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走向正轨,成为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外交主旋律。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众发展中国家决定展开合作,希望以此在世界大潮中能够顺利发展,由于发展中多集中于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所以这次合作也被称为“南南合作”。

我国作为合作项目中的牵头者,自然也要身先士卒,助力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建设,而其中就包括着对非洲的援建。

但二十一世纪初的非洲诸国,可谓是一贫如洗,别说国家的基础建设,他们就连人民的温饱问题都未能解决。

因此,我国在这一时期里,对非洲的援建就主要以农业援助为主,大量的农业专家和学者驰援非洲,其目的是能让非洲人民能够吃得饱饭。

而在这庞大的援助队伍,就有一位毕业于湖北农学院种子专业的学生王学民,当时的他已经就职于崇阳县农场场长,可接到国家援助的号令后,王学民放弃了优渥的工作环境,毅然奔赴贫困的非洲国家尼日利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决非洲温饱,晋升酋长

尼日利亚,全称为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国家位于西非的东南部,该国不仅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面积最大的非洲国家。

然而,人口的众多和土地的宽广,并没有为它带来富饶,贫瘠的土地加上农业知识的贫乏,让大多数尼日利亚人仍处于温饱线以下。

为了能够达成援助的目的,王学民一行决定在当地栽种水稻,毕竟,尼日利亚人和中国人一样,都是以白米饭为主食的。

作出决定后,王学民带领技术援助小组的同事,在郊区寻到了一片荒地,准备在这里建起水稻农场,作为种植技术推广的平台。

可理想的丰满,却掩饰不了现实的骨感,土地的手续刚刚办好,大家就发现这片荒地由于常年荒废,已经变得极不平整,整片区域里全是坑坑洼洼。

为此,团队只能多花费一些时间来整平土地,凹下去的坑要填起来,凸起来的土包要全部铲开。

除此之外,他们还用绳子来进行定位,这才精准地种下了第一批秧苗,农场也正式投入运作中。

可解决了一个难题,新的问题却再次迎来,那就是当地气候非常特殊,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全年可分为旱季和雨季,但总体仍是高温多雨。

这种气候不仅不利于水稻的生长,还导致田地中的杂草变得非常多,原本就发育不良的水稻,在杂草的挤压下,生存空间变得岌岌可危。

更令人焦急的是,尼日利亚当地环境的复杂,再加上杂草可怖的生长能力,使得团队原定的田间管理技术方案根本无法实施,比如大型的除草耕种设备受制于地形的崎岖,根本就无法正常开机运作。

在这样窘迫的境况下,团队种下的数百公顷水稻差点全被荒草吞没,王学民看着水稻田,内心深深地意识到,在非洲种水稻不能照搬中国模式,必须要总结出一套非洲独有的方法。

于是,王学民带头来到田间进行人工除草,还雇佣了不少当地劳动力参与,本着“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宗旨,田间的杂草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非洲本地人的加入,还帮团队解决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田间蚂蚁窝。

千万不要以为非洲的蚂蚁窝和国内一样,还是那种地穴时的小坑,只要稍作填埋就能解决,要知道,非洲的蚂蚁窝那就是一个大型的土堆,其高度甚至可达两人之高,要想处理非常棘手,稍有不慎就会大量蚂蚁咬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当地人根本不管这么多,他们拿起工具就强攻蚂蚁窝,直接把这两人高的土堆尽数铲掉,让水稻再也不会被蚂蚁侵噬了。

另外,团队针对尼日利亚的极端环境,还专门研发出特殊的水稻种子,这一品种相较于国内稻种,产量略微有些不足,但却十分好养活,在复杂的条件下,也能够保持顽强的生命力。

有了多重的保障,第一批水稻顺利长成,黄金稻浪出现在了尼日利亚的土地上,无数当地人都争相前来,想要看看什么叫做真正的种粮。

尼日利亚官员眼看稻田成片、成果丰硕,也表现出赞许的表情,当即希望王学民团队能够进行推广,让大部分尼日利亚人都能够吃上白米饭。

就这样,王学民所在的农场就变成一个农业培训基地,他们不仅开办种植培训班和农业知识讲座,还常常会组织专业团队,到尼日利亚的各个农场进行指导。

在王学民团队的帮助下,仅仅十余年的时间,尼日利亚就自主解决了大部分人的温饱,百万吨的粮食架起了中尼的友谊桥梁。

农场所在地区的民族首领,还专门和王学民见面,并授予了王学民一个“荣誉酋长”的称号,这是部落的最高赞扬。

农业援助:长远的粮食“突围战”

当然,与王学民一样的援助专家还有很多,他们都扎根在如布隆迪、莫桑比克、肯尼亚以及安哥拉这样贫穷的非洲国家,用自己所掌握的农业知识不断促进当地粮食的种植。

听到这里,或许有人会提出问题:明明这些专家都能在国内帮助祖国,为什么还要劳民伤财地派出去帮别人呢?

事实上,在这次农业大援助的背后,是一场有关粮食的突围战。

首先,我们需要清楚的是,虽然当今社会的农业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但粮食仍是相当紧缺的,不过,现代的短缺与古代的短缺不同。

简单来说,古代的粮食短缺是产量不足引起的,而现代粮食的短缺,则是源于过多的商业运作。

要知道,全球有近80%的粮食交易是掌握在“四大粮商”手中的,它们分别是ADM集团、邦吉公司、嘉吉公司以及路易达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这四家公司完全可以决定粮食的去向,它们可以限制一个国家的粮食交易,从而促使人为饥荒的出现,同时,它们也能扩大对某国的粮食输出,进而摧毁这个国家的农业系统。

而它们做这一切的目的,有且仅有两字,那就是利益,举个例子,它们可以将粮食收入手中,待饥荒出现后,再高价抛售手中囤货,又或者等某国的农业系统被摧毁后,再不断地向其供应高价粮。

在这样的经济运转下,一颗颗微小的粮食,瞬间就变成了粮食战争的子弹,射向那些手无寸铁的无辜民众。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粮商也曾与我国有交手,尽管我国最终取得了胜利,但仍是损失惨重,这也让我国深深地意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然而,单个国家的力量是很难与它们抗衡的,也无法拯救其他发展中国家,所以,我国便想到了以援助的名义,教授他国种粮的技术。

如此一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能够实现粮食自我供给,尤其是这些非洲国家,对于它们来说,国内早已是一贫如洗,仅有这宽广的土地算得上资产。

在这样的背景下,它们势必就会大面积种粮,这些产出的粮食在满足本国民众后,还能销往国外,为国家带来可观的收益。

等粮食出口的国家越变越多,四大粮商对粮食的掌控力就越来越弱,直至某一天坍塌,还全球人民一个平等的粮食价格。

参考资料: 《中企为非洲第一人口大国粮食安全贡献一份力量》--------新华社 《特稿|粮食捐赠终结不了非洲饥饿,中国绿色超级稻扎根非洲》-------澎湃新闻 《王学民:扎根尼日利亚的水稻大师》---------长江大学农学院 《支持非洲实现粮食安全 中国援非农业专家在行动》---------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