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2年的最后一天。

都说大疫不过三,但目前看来,多少有点自我安慰的成分。

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还在继续,但似乎我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已经乱了阵脚。

三年了,我想问问大家:

打赢这场战役,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药?一款能够无视病毒变异,将其完全隔绝在体外,副作用极低,且廉价到人人都能够消费得起的神药。

如果有这种药,那毫无疑问,新冠病毒将彻底成为历史。

就如同当初的“天花”一般。

可惜,目前并没有这种神药。

新冠疫苗更新了好几代,病毒在不断变异,在不断突破人类的防线。

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最应该重视的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团结”!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所不成。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句话:

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国内陆陆续续放开,很多矛盾也随之而来。

老百姓的情绪不是很稳定,专家们的意见不是很统一,一些投机者的行为令人揪心,一些媒体说的话就像放屁。

越是在这种时候,就越容易滋生一些乱象。

最近,社会上讨论的最厉害的,莫过于“无症状和有症状之争”。

很多老百姓觉得自己受到欺骗。

放开前,很多地方公布的疫情消息是“9成都是无症状感染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放开后,民众所见到的,却与此截然相反。

这种信息上的误差,无疑引爆了很多人的情绪。

由此,不少人将矛头指向了张文宏,对其口诛笔伐。

为什么是他呢?因为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

说张文宏曾经针对上海疫情患者做过一个调查报告,称98%为无症状感染者。

这个说法,也就成为了当下一些网络大V攻击他的一个重要依据。

如一直和联想死磕的司马南,在这个问题上,也没少发表“高见”。

今年12月25日,也就是圣诞节,司马南明里暗里剑指张文宏。

虽然没有说什么出格的话,保持一个知名媒体人的道德修养。

但这几行文字,无疑将张文宏推向了老百姓的对立面。

“98%无症状感染者”,恐怕谁看了,都得来上一句“妖言惑众”。

所以,事实真就如此吗?

笔者翻遍了网络上的资料,查找了张文宏在公开场合发表的各种讲话。

并未有看到张文宏有提到过“98%”这个数据。

实际上,这个数据完全就是被曲解了。

2022年6月份,张文宏团队发表过一篇论文,里面得出的结论是:

风险组无症状比例为76.2%,非风险组无症状比例为78.6%。

该论文研究的对象是华山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以及上海第四人民医院的部分感染者。

共计33816名。

研究样本覆盖的时间是在2022年3月33日~5月3日。

这个时间节点,也刚好是很多人接种第三针疫苗不满三个月。

那么,“98%”这个数据又是怎么来的呢?

这就不得不佩服一些自媒体的“神仙算法”。

张文宏论文里风险组和非风险组无症状比例分别是:76.2%和78.6%。

于是他们取了一个中位数,77%。

由此反推23%为有症状,而当时上海市报道的确诊比例大约为9%。

于是他们就简单的将两个数据相乘:23%×9%≈2%。

得出结论:2%为有症状感染者,那么剩下的98%就是无症状感染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体育老师教的数学,都不敢这么算,可他们就敢。

98%无症状感染者,多么震撼人心的数据。

最讽刺的是,居然还有那么多人相信这是真的。

包括那些在往日表现得极为有智慧,被很多人奉为意见领袖的网络大V。

其实,就这个问题来说,确实令很多人很困惑,包括我自己。

放开前和放开后,给人以截然不同的感受。

那么,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了呢?

现在网络上都在说这么一句话:

放开前,90%无症状,放开后,90%有症状。

前一句,我能够理解,数据来自于此前各地官媒的报道。

比较令人印象深刻的,那就是上文我们提到广州,在最初响应放开政策的时候,给我们打上了一剂强心剂。

可后一句,放开后,90%有症状这个数据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据笔者所了解到的信息,目前,没有任何官方媒体报道过这样的信息。

而且,我们都知道:放开后,各地都不再进行全员核酸检测。

在这样的前提下,又如何去统计有症状人数的占比呢?

所以,90%有症状这样的说法,我认为更多是一种主观性的猜测。

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猜测,是因为我们感受到的周边,似乎都是有症状的感染者。

无论是我们身边的朋友,还是网络上报道的各种信息。

都在传递一个信号:感染后会有症状,而且症状还不轻。

诸如发高烧、吞刀子、失去味觉嗅觉,还有脱发、脱皮等等,各种奇奇怪怪的症状都有。

可是,我们似乎都忽略了一个问题:

有症状的,我们能够直观感受到。

但那些无症状的,我们又如何能够感受到呢?

可能有不少人已经感染了,但症状很轻,或者没症状。

这种情况下,他们自己都很难察觉,更何况是我们呢?我们只会认为这些人都是还没阳的“天选之子”。

而这些群体,没有什么症状,自然也不会受到媒体的青睐。

在传播学里面,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做“沉默的螺旋”。它描述的是一种传播现象:

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

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由此,一方的沉默就会造成另外一方增势,导致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而另外一方越来越沉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下,有症状的人,才会积极发表意见,并且被各大媒体所报道。

可是,没有症状的一方,连他自己都没有察觉,自然也不会去表达什么意见。

久而久之,有症状消息就会充斥在各大网络平台,形成信息茧房,从而影响我们的判断。

所以,这一层因素,我们应该要看到。

当然,此前的数据有没有误差呢?

90%无症状感染者,我认为这种说法也值得商榷。

虽然这个数据,来自于一些官方媒体,有一定权威。

但我可能还是更倾向张文宏得出的数据,也就是百分之70多样子。

或许还可能更低一些,因为张文宏得出这样数据的时间点,刚好是很多人打完三针疫苗不到3个月的时候。

疫苗对病毒的免疫性,更强,所以无症状感染者更多。

但到今年年底(11、12月),情况就不一样了,病毒的逃逸性明显变强了,而且疫苗的抗体水平可能也随时间的变长而更弱了些。

那么,这个时候,不少地方说90%为无症状感染者。

抛开一些主观人为上的“疏漏”,也可能存在一些客观原因。

比如气候因素。

90%无症状感染者,这种说法,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就是广州。

广州纬度较低,气温更高,这种环境下,感染新冠或许症状会更轻一些。

就好比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声音说:在海南的感染者症状更轻。

我们都知道一个常识:冬天是流感的高发期。

为什么是冬天呢,因为随着气温的下降,病毒的生存和繁衍能力会加强,而人体的免疫力会下降。这个时候就容易引发流感。

所以,虽然说此前官方报道的数据可能会存在误差。

但我认为不至于说,明明社会上存在90%有症状,而去说成90%无症状。

这种颠覆性的数据误差,谁都不敢去做。

而且,我也相信,我们的政府,在疫情面前,不可能去犯这样离谱的错误。

当然,这里面存在多少误差呢?

我无法给大家一个准确的答案,我也没这能力。

只是希望大家能够减少一些无用的非议。

这一阵子,听到了太多的声音。

疫情这个大话题,就像一个大漩涡一样,越来越多人在里面发生口角。

今天这个专家和那个专家争得面红耳赤,明天这个大V和那个大V隔空互撕。

社会上吵得让人心烦。

有人说,道理越辩越明。

话虽如此,但我知道,这样辩下去,到最后,谁也不会相信谁。

反而会导致各种谣言满天飞。

因为,当某一方有强烈欲望想要说服某一方的时候,任何有利于自己观点的信息,都会被奉为真理,无论这些信息是真是伪。

就好比上文提到的,某些大V为了攻击某个人,宁可相信98%无症状这种毫无依据的说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吵架的经历,或者说看过别人吵架。

当双方吵架吵得面红耳赤的时候,真就是什么话都能说出口,而这种状态下,几乎无理性可言。

所以,停止无意义的争论吧!

新的防疫政策已经定下了,或许存在一些瑕疵,但既然开了弓,就没有回头箭。

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抨击,多一些信任。

你要相信,国家做出的每一个决策的背后,都是建立在非常严谨的考察后,经过无数位智囊专家反复研究后,才慎重做出的决定。

所以,你与其相信一些社会人士纸上谈兵的分析,为什么不相信一个大国的智慧呢?

其实,最权威的答案已经给出了。

或许这个答案存在一些不足,但绝对要比你所看到的所有社会上网络大V给出的答案,要更可靠,更具有实操性,更具有科学性。

那既然如此,有什么好争的呢?

除非你自信的认为,真理掌握在自己手里,认为自己比国家所接触的信息面更广、更全面,认为自己能够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所谓“人心齐,泰山移”。

值此关键时刻,更应该搁置争议,统一思想,和国家始终站在同一战线。

就如同三年前今天。

那个时候疫情刚刚爆发,困难不比现在少。

可是,当时我们是怎么攻坚克难的?

全国上下,万众一心。

当时,我还记得为了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真就是抱着一去不复返的决心,奔赴武汉,奏响了可歌可泣的抗疫篇章。

只有大家团结在一起,拧成一根绳,才能克服一切困难。

反之,如果大家都相互攻讦,人心涣散,那即便再小的困难,也会将我们压垮。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天津盘山的“摇动石”,它的背后有一个故事。

据传早在唐代就有人在石上写下一句话:

“摇动石重千斤,一人推之则动,众人推之则不动。”

究其原因,人多虽然力量大,却因用力方向各异而“内耗”掉了。

如果“人心不齐”的话,即便一人能推动的“摇动石”也难以撼动。

纵观我国近现代发展史,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部带领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历史。

万夫一力,则天下无敌!

我始终相信,疫情的阴霾迟早会散去。关键就在于我们会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

而付出代价几何?取决于我们这根“绳”,能拧得多紧。

2022年,即将离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

在这里,笔者对大家的新年寄语就七个字:

团结一致向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