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针对中国疫情防控是否放开太快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新冠疫情应对领导小组

专家组组长梁万年

29日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中国疫情防控政策调整是基于对病原体和疾病的认识、人群免疫水平和卫生健康系统抵抗能力、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三者的判断,现在的调整是恰当的、科学的,也是依法的,符合中国防控实际的

梁万年强调,中国从2020年疫情防控开始,就一直在密切判断三方面因素——

  • 一是对病原体、疾病的认识,如它的毒害性、危害性

  • 二是人群免疫水平和卫生健康系统的抵抗能力,特别是防控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

  • 三是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在重大疫情面前,中国一直考虑这三个方面要达到努力平衡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万年表示,围绕这一基本理论框架和思维,随着人们对疾病和病原体的认识加深、人群免疫水平逐渐建立、抵抗力韧性增强,中国因时因势不断完善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从2020年以来的九版防控方案、二十条优化措施、“新十条”,到调整为“乙类乙管”,无不体现着中国对这三种因素的平衡结果。

谈及未来如何防控新毒株,梁万年表示,中国非常关注病原体变异情况监测,也积极参与全球病原体监测工作。一旦发现新的变种,或者变异导致病毒致病力、传播力、毒力等方面发生变化,中国会及时通报世界卫生组织,并在防控方案、医疗救治等方面做好相应的优化完善和调整。

中国是否低估新冠死亡人数?

针对当前中国是否低估新冠死亡人数

梁万年表示,从公共卫生角度来看

在疫情流行和快速传播期

很难准确判断有多少病死率、死亡率

只有疫情周期过去后

才能比较精准地判断

现阶段应把防重症、

防病亡放在优先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谈及中国是否会调整新冠死亡病例判定标准,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介绍称,全球现在对新冠死亡的判定标准主要分为两大类:

  • 一是感染新冠病毒后核酸阳性,由新冠病毒引发呼吸衰竭,直接导致死亡,判定为新冠死亡

  • 二是感染后28天以内全口径的死亡都计入新冠死亡。中国从2020年以来,一直采取第一类死亡判定标准

焦雅辉表示,中国一直坚持实事求是、公开透明的原则公开死亡和重症病例信息,未来将继续秉持这一原则。中国之前公布的死亡病例既有因为新冠死亡的,也有感染新冠病毒后因基础疾病死亡的病例,中国自始至终坚持科学的死亡病例判定标准,而且也是同国际接轨的死亡病例判定标准

焦雅辉说,无论是哪种病原体引起的重症,一方面要求医院坚持全力以赴救治,降重症、降病亡,另一方面,一旦发生死亡病例,如果是新冠死亡病例,仍会按照法律规定如实公开,如果没有经过核酸检测,会在中国疾控中心的死亡原因报告系统进行报告。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进一步指出,在公众卫生领域有一种计算方法叫“超额死亡”,能评估可能造成的低估。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国疾控中心团队很快对新冠流行可能造成的“超额死亡”进行了分析,并公开发表结果。关于这一波疫情可能引起的“超额死亡”,该团队已经在做相关工作,之后会陆续向大家提供。

提醒各位街坊,

元旦、春节返乡途中,

乘坐飞机、火车、

地铁、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时,

还是要全程规范佩戴口罩,

注意做好卫生等个人防护。

来源:东方网 中国新闻网 央视网 人民日报

编辑:林阿强

责编:黄柏琳

监制:谢超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