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剑桥中国明代史》曾这样评价过一位中国的皇帝:

他被公认为一个多智多谋和精力充沛的征战者,通过他的征剿和对外的远征,他完善了开国皇帝的丰功伟绩,并使明朝的力量和影响达到了顶峰。他被誉为一个有干劲和献身精神的统治者,他恢复了儒家治国之术和重新建立起古代的政制;他又被誉为一个把帝国南北两部分统一起来从而为王朝奠定新基础的人。

孟森的《明史讲义》:

他以马上得天下,既篡大位,遂移其武力以对外,凡五征漠北,皆亲历行阵,假使建文承袭祖业,必不能有此。此明一代之侈言国威者无不归功于永乐之世也。

这位皇帝就是明成祖朱棣。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洪武三年(公元1370),十岁的朱棣被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二十一岁的朱棣,离开了风景怡人的南京,前往封藩之地——风沙肆虐的北平。

朱棣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对漠北大漠的蒙古的征伐,维护着大明王朝北方的安宁。年轻的朱棣开始了自己雄才大略的奋斗史。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日(公元1398年),七十一岁的草根皇帝朱元璋离开了人世。

性格仁柔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了皇位,改年号建文。建文帝在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几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书生的辅佐下,开始向他的拥兵一方的叔辈们动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棣发起“奉天靖难”之役

建文帝削藩诏令一出,四方告变纷至。朱元璋册封的齐王朱榑、岷王朱楩先后被废为庶人,湘王朱柏阖宫自焚而死。各路朱姓藩王一时间,人心惶惶。燕王朱棣拿出了他的绝招“装疯”,希望能躲过削藩之难。事与愿违,建文帝尽管还没有动朱棣,但朱棣手下的将官们一个接一个地被朝廷派来的官员收拾了。

伸脖子一刀,缩脖子一刀。朱棣豁出去了。在与军师姚广孝密谋之后,朱棣决定发起“奉天靖难之役”。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初七,朱棣聚集将士誓师。在誓师大会上,朱棣慷慨陈词:“……《祖训》云: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今祸迫予躬,实欲求死。不得已者,义与奸邪不共戴天,必奉行天讨,以安社稷。天地神明,照鉴于心。”

靖难之役由此开始。靖难之役久经沙场的朱棣,率领靖难燕军,一路攻城拔寨。建文四年,朱棣的燕军兵临南京城下。南京的皇宫里突然燃起了熊熊大火,建文帝朱允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建文帝的时代结束了,朱棣的永乐时代开始了!

大开杀戮,引起后世骂名

朱棣即位后,改元永乐。当年朱棣以“靖难”起兵,以“清君侧之恶”为名,此时的建文帝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君侧之恶”非建文帝手下的忠臣而己。

齐泰、黄子澄自然难逃一死,至于方孝孺,朱棣并没有想杀他。朱棣让当时读书人的领袖方孝孺起草登极诏,可以使读书人认为的朱棣“篡逆行为”披上一层合乎道德与礼法的外衣。

但方孝孺拒绝为他认为“乱臣贼子”的朱棣写登极诏,并且大骂出口,气急之下的朱棣一下子灭了方孝孺的“十族”(第十族指方孝孺的同学师生)。那些饱受封建伦理纲常熏陶的建文帝的遗臣们,除了留下一些读书人的骨气之外,为国为民,他们究竟又做了些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我不禁想起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一段话:“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朱棣也被后世文人骂为:“当日文皇之暴,甚于嬴秦;奸党之诛,烈于东汉。”“篡逆”与“残暴”的帽子便被文人们戴在了朱棣的头上。笔者认为:朱棣初当大位,而南京则是朱允炆的统治中心,不杀一批忠于朱允炆的臣子,不足以震慑天下。

皇帝的位置只有一个,谁不想当皇帝!朱棣用杀戮告诉那些人,当皇帝的风险太大,要用脑袋做投资!至于朱棣设立特务机构东厂,对于已经当上皇帝的朱棣,敢相信下面的人吗?只有通过厂卫制度,才能了解下面的一举一动。

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没有一个是道德的楷模,没必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朱棣。相反,朱棣是一个超级勤政的皇帝,正如今天的工作狂一样。

每当下朝后,大臣们开始风花雪月的时候,朱棣则秉烛夜读,披阅奏章。有时睡到半夜,忽然想到需办之事,便立即起身,叫人记录下来,而朱棣则彻夜难以入眠。皇帝的生日叫天寿圣节,举国上下是要大庆一番的。

朱棣执掌皇权二十二年,竟有十二个天寿圣节是在出巡和征战中度过的。

朱棣开启文治武功的永乐盛世

1、大兴科举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八月,永乐皇帝朱棣大兴科举取士,会试中共取录了四百七十二人,殿试后,朱棣选中了二十八人入持翰林院。朱棣想要考核这二十八人是否关注民间的疾苦,于是让这二十八位翰林背诵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二十八位文章写的妙笔生花的翰林竟无一人能够背诵。如此读死书的文人们,不关心民间疾苦,只关心金榜题名,怎么可能成为治世之才呢?朱棣一气之下,便把二十八位新入的翰林发配到边卫充军,好好了解民间疾苦,再行重用。朱棣需要务实的文人!

2、朱棣开启永乐时代的崇儒之旅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朱棣宣布祭孔计划:“孔子万世帝王之师,其道之在天下,载于六经,天下不可一日无生民,生民不可一日无孔子之道。朕将临国学,躬礼孔子,以称尊崇之典,所司其差吉日行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迁都北京被明军打得退回蒙古大漠的蒙古人(明人称北元),视明朝为自己的死敌。明朝与北元的战线已向北延至宣府、大同、山西、陕西、甘肃的北部,而偏于江南的金陵对此实在是鞭长莫及。朱元璋曾计划迁都河南的开封汴梁,最终没有实现。永乐元年正月,朱棣向群臣宣布:准备迁都北京。朱棣迁都的主要原因是为控制北方边界,保证国家安全。朱棣准备要“天子守国门”。群臣们找着各种理由,反对迁都,毕竟北京的气候太恶劣了,也没有秦淮河上的莺歌燕舞。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正式下令:迁都!朱棣将原先的京师改名为南京,北京则作为明帝国新的都城。北京正式成为了明朝首都,并最终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之一。五百多年前的朱棣为今天的现代化大都市——北京奠定了基础。

5、开启海禁,派郑和下西洋永乐元年,朱棣下令取消父皇朱元璋的“片板不准下海”的海禁政策,开启了万国来朝的“朝贡贸易”。海禁开启后,百余个国家与明朝发生了外交关系,“诸番使臣充斥于廷”。朱棣还派亲信郑和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出使西洋各国,彰显大明国威,怀柔东南。郑和下西洋明史记载:“成祖疑惠帝蹈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6、经略四方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朱棣借恩州田氏内乱之机,派贵州都指挥使顾成率军讨伐。内乱平定后,明朝在贵州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正式建制为省;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朱棣正式设立奴儿干都司,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朱棣派户部员外郎陈诚出使西域。陈诚先后五次出使西域,使西域诸国世代与明朝通好。

7、五次亲征蒙古蒙古人被明军打到大漠后,念念不忘昔日元帝国时代的美好时光,屡屡犯边。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永乐皇帝朱棣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御驾亲征蒙古。此后,朱棣又四次亲征蒙古,打得蒙古人几十年不敢在大明的边境骚扰生事。(星号标注)应该是名垂青史的最后的远征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蒙古鞑靼部进犯边关。65岁的朱棣,尽管已经病魔缠身,尽管要办的事情很多,但边关安宁是他的第一要务,朱棣决定御驾亲征,组织进行第五次北伐。朱棣率领大军从北京出发,经过居庸关向北而去。在征程中,朱棣迎来了他六十五岁的生日,他下令免去诸臣的祝贺。朱棣的远征军到达锡林郭勒大草原上榆木川时,身体极度虚弱的朱棣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将英国公张辅召到身边,正式宣布遗诏:“传位皇太子。”“丧服礼仪,一遵太祖之制”。雄才大略的永乐皇帝在捍卫边关安宁的征途中去世。

“天子守国门”朱棣始,“天子死征途”也自朱棣始,多少的争议能抵消朱棣壮怀激烈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