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9年5月27日,随着杨树浦守敌的投降,上海市区宣告解放。第二天,陈毅在上海市市长办公室举行了接管仪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毅在上海

其实,早在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时候,邓小平便提出可以由陈毅出任上海市市长一职。

随后,毛泽东征求了陈毅的意见,陈毅表示愿意接受,同时还提出建议:希望中央像当初重视东北一样重视上海的接管工作。

当时,不少人对接管上海有畏难情绪,甚至有人提出请苏联专家帮忙协助接管,可陈毅不同意,他明确表示:“我的意见是自己准备搞城市。”

后来,上海解放在即,为了尽早掌控全国经济命脉的掌控权,上海市长的人选来不及等到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商讨,所以,毛泽东专门征求了黄炎培、陈叔通等民主人士的意见。

大家对陈毅早有耳闻,1939年时,他的《茅山一年》传遍重庆,柳亚子称赞他“兼资文武此全才”。

1948年淮海战役时,陈毅率领三野围歼55万敌人,打得对方溃不成军。

于是,他“文武双全”的名号更响了,大家一致认为,作为中共高级将领中的一名“儒将”,陈毅很适合上海市长一职。

这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与此同时,陈毅这边忧心忡忡,他不是对自己没信心,只是接管上海要面临的困难实在太多了。

我党干部虽个个能沙场点兵,但接管大城市的经验基本为零,陈毅只能把想到的一点点告诉大家,什么进城后不能停电停水,让上海市民照样唱歌跳舞,生产一切照旧。

而且,更让陈毅发愁的是,我党进军上海的速度远比预期中更快,接管的准备工作都没有就绪。

稳定金融秩序的人民币还没有印好,急调来的潘汉年、夏衍等人还在路上,最关键的是,对野战军的入城纪律教育还没有深入进行。

如果就这样稀里哗啦进入上海,可能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料的情况,于是,陈毅向中央军委提出:“……我们考虑以尽可能推迟半月到一月入上海为好。”

中央同意了陈毅的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25日,三野9、10兵团各部进入上海市区,当晚,所有官兵露宿街头,不入民宅,就是这样一条纪律,赢得了当时五百万上海民众的热烈拥护。

这是《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中的一条。最开始,陈毅找到时任司令部城市政策组组长的曹漫之起草文件,那个时候,陈毅就交代他:

“我们很快就要进入大城市了,那里的百姓深受国民党反动宣传的影响,对我军很不了解,我们进城后,一定要严守纪律,给他们一个好的‘见面礼’,入城纪律搞不好,以后的影响很难挽回。”

曹漫之接受任务,刚准备出门,陈毅又叫住了他:“你去找些历史书查查,看看有没有军队入城‘不入民宅’这句话。”

于是,曹漫之一边起草文件,一边到处查询古书,可惜查来查去,始终没查到相关内容。

他去请示陈毅,陈毅笑着摇摇头:“你真是个书呆子,书上没有,我们就不能写嘛,反正军队进城后,没找到营房前一律睡马路,这一条一定要写上,否则那么多人涌进老百姓家是要出问题的。”

就这样,曹漫之起草好了《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的文件,然而,“不入民宅”这一条却引发了讨论。

有很多人不太理解,为什么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战士们可以住到老乡家,进入大城市就不行了呢。

还有人担心战士们的健康问题,毕竟早晚天气凉,睡在冰冷的水泥地上容易受寒生病,尤其还有一部分伤病员,病情加重,连治都没法治。

这些意见使曹漫之非常为难,他只能如实汇报给陈毅。陈毅听后沉思了很久,才语气坚决地说:“这些困难想办法都能克服,但不入民宅这一条得坚决执行。”

随后,《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被上报给党中央,不久后,毛泽东回电批示:“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接下来就是各部官兵坚决执行,进入上海后,没有一个人违反规定,打扰到百姓的正常生活。

上海市民备受感动,纷纷涌上街头,载歌载舞欢迎解放军,大家交口称赞:“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军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跟父母的“约法三章”

1950年,上海局势逐渐稳定,就在这时,陈毅的父母从四川老家赶来上海投奔儿子。

陈毅已经20多年没见过父母了。1923年,22岁的陈毅离家革命,那时候的他意气风发,如今,也已步入暮年。

看着父母白发苍苍的样子,陈毅心里一阵酸涩,嘘寒问暖后,他安排父母在自己家里住了下来。

只是,陈毅的工作异常忙碌,妻子张茜也是如此,那时候,她担任上海俄文专科学校的宣教股长,不仅要忙工作,还得跟得上学习。

所以,除了刚去的几天,陈毅和张茜带着老两口在市内观光了大半天,之后便一直没抽出空闲陪陪父母,甚至连面都很少见到。

陈毅的父亲陈昌礼生性好动,他不喜欢在家憋着,所以闲得没事就自己外出闲逛,可一个人人生地不熟,老人家也不敢走远。

想来想去,陈昌礼找到了在上海工作的侄子陈仁农,约定每周六下午,让他带自己出去转转。

陈仁农周六需要上班,他只能跟单位请半天假,同时,他还偷偷跟陈毅的秘书借了车,就这样,叔侄俩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出去玩了三次。

直到第四次,两人才露了馅。陈仁农也不知道陈毅是怎么知道的,总之,那天中午,陈毅给他打了电话,告诉他下午不准请假,晚上到家里吃饭。

陈仁农一听,就知道自己和陈昌礼的“秘密行动”暴露了,当天晚上,他小心翼翼地来到陈毅家里。

吃饭时倒是“风平浪静”,陈毅什么都没说,吃过饭后,大家坐在客厅里,气氛一下子就严肃起来。

陈毅踱着步,沉默了好久才开口说道:“咱们开个家庭会议吧,有些话我不能不说……”

陈仁农的心顿时揪了起来。

“上海刚刚解放不久,社会治安还很乱,一批批的特务冲着我来,你们瞒着我私自出去是不对的,还给警卫人员添了麻烦。若是遇上特务跟你们动手,我都没法给你们开追悼会,那样不利于安定民心……”

见没人说话,陈毅索性说了自己的意见:“我们来个‘约法三章’吧,一、不得随意动用公车;二、不要借我这个市长的名义外出办事;三、没啥事不要随意外出。”

陈昌礼不是不讲理的人,他完全理解陈毅的想法,所以,他只能无奈地笑笑:

“我们遵命就是了,你这三条可太厉害了,我们刚到这来,不习惯,还是老家自在,四川的茶馆是最自由的天地……”

在“约法三章”约束下,陈昌礼只在上海呆了三个月,便闹着要回四川老家了。一是不习惯大城市的生活,二是儿子儿媳太忙,老待在这,担心打扰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陈毅没有挽留,他实在是有心无力,对父母照顾不周,他比任何人都愧疚。

送别父母的时候,陈毅风趣地表示:“你们回去了,以后还能常来,不过这‘约法三章’的前两条,不管在哪都不能改,记住,这可是支持儿子的工作!”

陈昌礼笑呵呵地拍拍儿子的肩膀:“放心吧,你老子不会给你丢脸的。”

之后的日子里,陈毅父母一直恪守与陈毅的约定,1954年,陈毅调任国务院总理,从上海去到北京工作。

在北京安定下来后,他把父母接了过来,想着要好好尽孝。这一次,父母在陈毅家里待了三年,1957年,老两口实在想念四川的茶楼和自由,于是,他们再次提出回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毅百感交集,他知道自己忙于工作,依旧没能照顾好父母。此时的父母已是垂暮之年,也不知道还有多少时间了。

告别时,陈毅闪着泪花对父母说:“爸妈,大家都很尊重你们,把你们当革命老人,我这次又想到三条,不知道……”

知子莫若父,陈昌礼笑着示意陈毅说下去。

“一、回去的衣食住行全部自理;二、做普通的公民;三、不要为亲友的无理要求牵线搭桥。”

明理的两位老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娃,你是对的,放心吧。”

嘱咐完父母后,陈毅又对送行的工作人员“约法三章”:

“一、把两位老人直接送到妹妹家,不要惊动省委;二、给他们找个普通的房子住,不准向当地要房子;三、老人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解决。”

回到四川后,工作人员按照陈毅的要求,给两位老人租了一间很普通的小平房,周围的街坊四邻,没有人知道这两位朴实的老人,竟然是陈毅的父母。

陈毅的父母

说起来,陈毅有这样刚正不阿的性格,还是得益于父母从小的教育。

陈昌礼是文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擅长书法,还喜欢做诗。陈毅的母亲名叫黄培善,她出身富裕人家,知书达理,是位贤妻良母。

5岁时,陈昌礼就开始了对陈毅的启蒙教育,每天天刚亮,陈毅就会被叫醒练字。

陈昌礼规定,陈毅必须每天写大字50个、小字100个。陈毅也不像其他孩子一样,整天想着玩,很多时候,母亲在煤油灯下做针线活,陈毅就会借着灯光看书。

除了学习,陈毅还有不少爱好,拉琴、吹箫、下棋、游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陈昌礼棋艺很好,他常给陈毅一些指点。他告诉陈毅:

“下棋可以打开人的思路,象棋的走法,更是千变万化,要善于调兵遣将,才能取胜,若目光短浅、心胸狭隘,就会成光杆司令。”

1908年,陈毅的外祖父黄福钦花200两银子买了个湖北省施南府利川县县尉的官。

虽然这是个比九品还低一些的小官,但因为地处偏僻,山高皇帝远,所以成了个可以肆意剥削的“肥差”。

黄福钦上任前,担心自己被人算计,所以,他想着带个亲戚当帮手,可他儿子游手好闲,实在不是个好人选,于是,他想到了女婿陈昌礼。

就这样,陈昌礼带着陈毅,跟着岳父一同去了湖北。黄福钦很喜欢陈毅,他觉得这孩子既聪明又活泼,是个可造之才,于是他下令,让县衙里的仆人对着陈毅三叩九拜,称呼为“少爷”。

陈毅哪见过这架势,他浑身不舒服,尤其是看到大板子打衣衫褴褛的穷人时,心里难受得不行。

后来,黄福钦想在利川拉拢关系,便带着陈毅四处走访有钱有势的人,见到年纪轻一点的,就让陈毅认“干爹干娘”,年纪大一点的,就认“干爷”。

他还利用陈毅的生日大摆宴席敛财,一场下来,少说几十两银子。

陈昌礼和陈毅异常反感黄福钦的做法,尤其是陈昌礼,他没想到岳父叫自己来,就是为做这些事。

他想方设法让陈毅远离官场,抓紧时间教孩子读书写字,慢慢地,他与黄福钦的分歧越来越大,已经到了互不相容的地步。

在一次争论中,陈昌礼跟黄福钦闹翻,之后,他离开利川,陈毅则在黄福钦的坚持下,被留在了利川。

然而,陈昌礼一走,黄福钦马上看这个外孙不顺眼了,他甚至大骂陈毅:“你们陈家都是败家子,只知道吃黄家的饭。”

这时的陈毅已经七八岁了,知道维护自己的父亲,所以,他跟黄福钦发生了争执,这么一来,黄福钦更讨厌陈毅了,他不再带着陈毅“认干爹”,而是对着孩子又打又骂。

陈毅是倔强的性子,黄福钦越是强势,他越是不屈,他天天吵闹着要回家,把黄福钦烦得不行。

可能是父子之间有些感应,陈昌礼回去后,越想越不放心,趁着一次外出办事,他回到利川看望儿子。

见陈毅一身的破衣烂衫,陈昌礼气不打一处来,这一次,陈毅说要跟父亲回家,黄福钦没再阻拦,终于,陈毅结束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回到四川后,陈昌礼把陈毅送进学校读书。在父亲的支持下,陈毅一路读到了高中。

后来,家里供不起陈毅读书了,就在这时,陈毅听说了吴玉章在组织有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的消息。

1918年3月,还不满17岁的陈毅去到四川省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第二年,他登上了开往法国的邮轮。

1922年,陈毅回到四川老家,一年后,他前往北京参加革命,直到1950年,才再次与父母团聚。

1958年2月,陈毅兼任外交部部长,他常常出国,有时会路过四川,总想回家看看。

1962年,陈毅得知母亲病重的消息,出国访问归来后,他带着张茜回了家。

此时的黄培善已经躺在病榻上无法动弹,负责照顾老人的阿姨刚刚帮她换下一条尿湿的裤子,听到儿子的声音,黄培善赶紧使眼色,让阿姨把裤子藏到了床底。

陈毅在窗外刚好看见:“娘,你们藏什么呢?”

“孩子,是娘的尿裤,藏起来怕熏着你和你媳妇。”

陈毅心里不是滋味,他拉起黄培善的手:“娘,您久病卧床,儿子因公务繁忙没能好好照顾您,这裤子本该我洗的,您何必藏起来,我小时候,您给我洗过多少次尿裤啊。”

说完,陈毅从床底拿出裤子,准备拿去洗。

黄培善赶紧拦住他:“儿子,你已经是国家领导人了,怎么能帮我洗尿裤啊。”

陈毅故意装出气呼呼的样子:“娘,别说今天这一条,就是十条、二十条,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

这时,张茜走过来,准备接过裤子,陈毅冲她摇摇头:“我们家乡有个俗语,婆媳亲,全家和,你今天好不容易有些时间,好好陪娘说说话吧。”

正如陈毅所说,他对父母的照顾太少,一年后,母亲离世,当时的陈毅正准备出发去越南访问,无法赶回家为母亲奔丧。

无奈,他只能给大哥陈世禄写了封信:

“我已遵嘱寄600元作母亲后事料理费,又每月寄60元给父亲作开销……希大哥、三弟、三姐、漱秋不要怪我。我一生都想努力克己、守纪律、不愿累公家,此是实言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