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孩子眼睛肿、发烧

难道是感染了传说中的“哭株”?

在当下普遍感染新冠病毒的时期

很多父母都会自然而然往这方面想

但家长们需要警惕的是

有时候来的不一定是“羊”

也可能是其他疾病

据山东青岛一位母亲李女士(化姓)回忆,一切要从12月15日开始说起。当天,3岁11个月的女儿 从幼儿园回家,一直揉着眼睛喊疼。李女士观察后发现,仅 上眼皮有一点浮肿,没做什么处理,只叮嘱她不要揉。

但到了第二天放学,女儿的上下眼睑肿成了桃,甚至肿得鼻梁都消失了。

“应该是中招了”,幸好家里抗原、小儿退烧药都提前做好了储备,果不其然,当天夜里,女儿体温上来了,不到38℃。到了后面两天体温反反复复在38.5℃以下,不过抗原一直是一道杠。

孩子出现腹痛,拒绝吃喝

到了12月18日晚,女儿的体温窜到了38.7℃,李女士给孩子喂了美林,但隔天,情况不乐观了,不仅眼睑水肿,嘴唇、鼻子都肿了起来,就连脖子也比平时粗了很多。此时抗原检测,仍然一道杠。

联想到此前网上热议的“哭株”,李女士觉得女儿也一定感染了“哭株”。但很快,女儿当天出现了另一新症状——腹痛。

跟以往的痛不同,这回不让碰肚子,一动就疼,吃饭喝水也会疼,因此开始拒绝吃喝。

也正是因为拒绝吃喝,导致小便量骤减,李女士理所当然地认为“喝的少”,“尿的少”也自然。可事后回忆时发现,这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可怕的信号。

“万一不是新冠呢?”

到了12月21日星期三,女儿嗓子疼得哭都不敢大声,抗原检测还是一道杠。李女士终于开始怀疑了:万一不是新冠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天晚上,李女士忽然发现女儿的肚子圆鼓鼓的。这几天明明吃的少、喝的少,为啥肚子比正常进食时还大,李女士开始各种搜查资料,突然,一个陌生的词跳进了视线——EB病毒。

李女士对照所有的案例,觉得女儿的种种异常高度符合EB病毒感染症状!

去医院吗?万一不是EB病毒,去一趟阳了怎么办?犹豫之下,李女士先拨通了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的电话。

“EB病毒我们医院有专门的检测方法,来了挂感染科就行。”接线人员强忍住咳嗽答复着,她说,医院里大半的医护人员都被放倒了,“来医院确实有被感染的风险,你们根据孩子的情况,自己拿主意。”

两害相权取其轻,去医院,哪怕会阳!

“你们孩子这个情况是不能回家了

立刻去办住院!”

12月22日,李女士和丈夫抱着女儿奔向了医院。当天根据所有检查结果,大夫诊断:肾炎、EB病毒,细菌和病毒合并感染,同时伴有盆腔积液、全身淋巴肿大、肝脾肿大。

“你们孩子这个情况是不能回家了,立刻去办住院!”

傍晚时分,李女士的女儿住进了肾免病房。病房给了张通知单,大概意思是:住院会阳,已经告知。

12月26日,女儿住院的第5天,床头号上写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经过进一步判断,肾炎属于EB病毒感染后的并发症。

这里的大夫、护士,大部分都在带病坚持,有的护士嗓子哑得几乎发不出声音,打手势比划着告知药的用法。“阳康”了的护士在照顾小病号的同时,跟李女士分享着熬过发烧期的经验和感受。

好在经过治疗,李女士女儿眼睑开始消肿,鼻梁重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带病上岗连轴转的护士

什么是EB病毒?

目前,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新冠感染上,小儿发热,“中招了”是家长们的第一反应。但是,有很多疾病与新冠、甚至感冒有着极为相似的症状,EB病毒感染就是其中一种。

EB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的一种,在5岁以下儿童中多发,感染后导致一种名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疾病。

其症状为,眼睑浮肿、发热、咽痛咳嗽、咽颊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肚子大、睡觉打鼾等,典型症状发病一周后出现。

除了这些症状外,还可通过血检判断是否感染EB病毒,通过彩超可判断肝脾、淋巴结等肿大情况。

如不及时治疗,可造成肝功损伤等并发症。正常人预后良好,免疫缺陷患者可出现死亡。

提醒:

在当前这段特殊时期

不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

发烧后不要只考虑新冠感染

如果出现异常症状

还是应及时送医院就医

以免延误治疗

  • 中国疫情防控是否放开太快?

针对中国疫情防控是否放开太快,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冠疫情应对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29日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疫情防控政策调整是基于对病原体和疾病的认识、人群免疫水平和卫生健康系统抵抗能力、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三者的判断,现在的调整是恰当的、科学的,也是依法的,符合中国防控实际的。

梁万年强调,中国从2020年疫情防控开始,就一直在密切判断三方面因素,一是对病原体、疾病的认识,如它的毒害性、危害性,二是人群免疫水平和卫生健康系统的抵抗能力,特别是防控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三是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在重大疫情面前,中国一直考虑这三个方面要达到努力平衡的状态。

梁万年表示,围绕这一基本理论框架和思维,随着人们对疾病和病原体的认识加深、人群免疫水平逐渐建立、抵抗力韧性增强,中国因时因势不断完善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从2020年以来的九版防控方案、二十条优化措施、“新十条”,到调整为“乙类乙管”,无不体现着中国对这三种因素的平衡结果。

梁万年说,这种调整不是完全的放任不管,而是更加科学精准地使资源放到最重要的防控任务和救治任务上来。“这次调整的快慢问题,我想历史会证明这一点,我们认为现在的调整是恰当的、是科学的,也是依法的,符合中国防控实际的。”

针对国外有言论称中国不提供病毒毒株基因组序列数据,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回应称,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国病毒毒株进行分析、测序、报告。

他指出,最早武汉发生疫情时,中国疾控中心第一时间把基因序列上传到世界卫生组织流感共享平台,让各个国家可以根据这个基因序列研制诊断试剂和疫苗。随后,中国疫情主要从境外输入到中国境内引起本地传播,每次中国疾控中心捕获到新毒株都及时上传。

“包括这一波疫情,中国有9种奥密克戎毒株在流行,这些结果也都和世界卫生组织进行了分享,所以中国没有任何的保密,所有工作都是和全世界分享。”吴尊友说。

谈及未来如何防控新毒株,梁万年表示,中国非常关注病原体变异情况监测,也积极参与全球病原体监测工作。一旦发现新的变种,或者变异导致病毒致病力、传播力、毒力等方面发生变化,中国会及时通报世界卫生组织,并在防控方案、医疗救治等方面做好相应的优化完善和调整。

  • 中国是否低估新冠死亡人数?

针对当前中国是否低估新冠死亡人数,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冠疫情应对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29日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公共卫生角度来看,在疫情流行和快速传播期,很难准确判断有多少病死率、死亡率,只有疫情周期过去后,才能比较精准地判断,现阶段应把防重症、防病亡放在优先位置。

谈及中国是否会调整新冠死亡病例判定标准,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介绍称,全球现在对新冠死亡的判定标准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感染新冠病毒后核酸阳性,由新冠病毒引发呼吸衰竭,直接导致死亡,判定为新冠死亡,二是感染后28天以内全口径的死亡都计入新冠死亡。中国从2020年以来,一直采取第一类死亡判定标准。

焦雅辉表示,中国一直坚持实事求是、公开透明的原则公开死亡和重症病例信息,未来将继续秉持这一原则。中国之前公布的死亡病例既有因为新冠死亡的,也有感染新冠病毒后因基础疾病死亡的病例,中国自始至终坚持科学的死亡病例判定标准,而且也是同国际接轨的死亡病例判定标准。

随着大规模核酸检测取消,中国是否低估当前新冠死亡人数?梁万年表示,在疫情流行和快速传播期,很难准确判断有多少病死率、死亡率。从公共卫生角度来看,只有疫情周期过去后,才能比较精准地判断真正的病死率和死亡率大小,判断一场疫情对人群的危害,特别是对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危害,其中死亡是一个重要指标,中国专家团队和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

“现阶段应该把防重症、防病亡作为优先,这也是防控策略重点调整的体现,把防死亡放在一个非常优先的位置。”梁万年说。

焦雅辉说,无论是哪种病原体引起的重症,一方面要求医院坚持全力以赴救治,降重症、降病亡,另一方面,一旦发生死亡病例,如果是新冠死亡病例,仍会按照法律规定如实公开,如果没有经过核酸检测,会在中国疾控中心的死亡原因报告系统进行报告。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进一步指出,在公众卫生领域有一种计算方法叫“超额死亡”,能评估可能造成的低估。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国疾控中心团队很快对新冠流行可能造成的“超额死亡”进行了分析,并公开发表结果。关于这一波疫情可能引起的“超额死亡”,该团队已经在做相关工作,之后会陆续向大家提供。

华商报编辑 李湘

综合 半岛都市报、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