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访美,美国也于同日宣布对乌援助爱国者导弹,显见战事仍将继续。

回顾俄乌战争的发展,自2月24日俄罗斯发动特别军事行动起,战争已持续超过10个月。俄军起初迅速包围基辅,希望迫使乌克兰直接投降、同意俄罗斯开出的种种“芬兰化”条件,包括修法保证不加入北约、放弃持有进攻性武器、取缔反俄政党等。然从结果来看,这一军事冒进功败垂成,乌克兰并未因此放弃抵抗,俄军只好在4月转进顿巴斯,宣布开始第二阶段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经历浴血战斗,俄军一度占领乌克兰20%以上领土,但伴随乌克兰在欧美援助下展开反攻,于9月后夺回了哈尔科夫和赫尔松部分地区,俄军的实控范围有所缩减。与此同时,俄罗斯在9月23日至27日举行了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赫尔松四地的入俄公投,并在9月30日将四地正式“纳入”俄罗斯,意在巩固既成战果。

眼下乌克兰正凭借欧美的军事与经济援助,进行夺回被占领土的消耗战,但其伤亡代价惨重,装备与弹药库存亦日渐吃紧;俄罗斯则为巩固“四地入俄”的既成事实,对乌军展开了以炮火为中心的消耗战,并已开始动用伊朗制军用无人机,同时下令国内军工厂加速赶工。

而就在泽连斯基访美的12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召开了国防部扩大会议,表示此次战事没有资金限制,军队将有求必应。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也介绍一系列军事改革计划,昭示了俄罗斯应对消耗战的相关准备。虽说普京表示俄罗斯随时准备谈判、希望尽快结束战争,但其所谓“谈判”,显然不是乌方要求的“俄军撤出乌克兰再谈”这般情境,故短期之内战火都将持续。

细究12月21日绍伊古介绍的军事改革细节,可以观察到几个重点,反映了俄罗斯的战略思维。

第一,增加部队员额,以应对日渐庞大的前线需求。据绍伊古所述,普京早在8月便签署总统令,要求自2023年1月1日起,将俄罗斯武装力量的总人数增至超过200万,其中军事人员数量应达到115万,比当今员额多出13.7万。而在21日的会议上,绍伊古又提出一系列增加部队员额的细节建议,包括将军事人员数量提升至150万,并维持现有的征兵和合同兵制度,但合同制军人数量应增加到69.5万,等于是现役合同兵员额的两倍。

此外俄罗斯国防部还建议调整征兵与招募规定,例如将义务制征兵年龄由18岁提升至21岁,最高年龄限制由27岁调整为30岁,且人员将有机会从服役一开始就签订合同。可以看出,新计划特别注重俄军的人员数量问题,并希望主要通过提高合同制军人数及比例,来实现扩军计划。俄罗斯显然预设俄乌战争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希望确保前线战斗人员数量充足,但又不愿让征兵制承担全部压力,以免引爆大规模民怨,危及俄罗斯的政治安全情势。

第二,强化军工生产与后勤维修能力。绍伊古表示,俄罗斯国防部将对军用必需品及其产业发展给予必要关注,对国家采购的执行进度进行监督,并要求相关单位调整工作日程,例如部分最急需产品,须在2023年前完成交付。此外俄罗斯国防部将继续重建自身维修机构,加快军备维修速度,并会在2023新建3个修理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一措施,依旧是预见俄乌消耗战可能长期化的直接反应。此外除了乌克兰战场,俄军也须在叙利亚维持一定程度的军事存在,以免土耳其趁虚而入,让俄罗斯多年经营功亏一篑。在庞大需求下,提升俄罗斯的军备生产能力,将能满足部队扩编的装备需求;筹建维修厂则能转移部份订单,减缓非国防部维修单位的工作压力。

第三,应对芬兰与瑞典即将加入北约、乌克兰“四地入俄”的新情势,调整部队结构。据绍伊古所述,俄罗斯将重建于2010年并入西部军区的莫斯科军区、列宁格勒军区,同时组建新的集团军。例如,邻近芬兰的卡累利阿将新设陆军军团,乌克兰的赫尔松、扎波罗热地区将建立2个合成师。

另在所有战略方向上的军区,俄方将组建5个炮兵师和大威力炮兵旅,现有的一些部队也将扩大规模,如西部军区、中央军区、东部军区和北方舰队的7个摩步旅将扩编成师,海军陆战旅将扩编为5个师。此外空天军也将有新的编队,包括3个航空师指挥部、8个轰炸机团和1个歼击机团,陆军航空兵将新编6个团,空降部队也将新编2个空降突击师,未来每个陆军航空兵混合航空师和旅都将配备空天军力量。上述措施明显是为因应北约再扩、巩固俄占地等新挑战所做的规划,且也必然要与增加部队员额、提升军备生产与维修能力等改革相配合。

前述军改规划,展现了俄罗斯推进消耗战的决心。而比较俄乌两军的条件与思维,双方进行消耗战的底气互有不同。

在俄罗斯一方,受迫于政治情势,其无法如乌克兰般进行全国总动员,故俄军的前线战斗人员数量相对吃紧;但受惠于苏联留下的庞大军事工业综合体,俄军拥有大量火炮和装备储备,能借此展开以炮火为中心的消耗战。

而观察当下战局可以发现,由于前进部队的侧翼无人保护,俄军无法打出攻势、大幅推进;但正因如此,俄军的首要目的已非攻占城市,而是要吸引乌克兰军队聚集,在大量普通无人机、四旋翼无人机配合下,调动大规模炮火将其歼灭,巴赫穆特一带血战正是此一思维的体现。

而借由消耗乌克兰有生力量,俄罗斯的目标是让乌军伤亡率持续上升,直至其无法作战、放弃抵抗,同时避免俄军在盲进攻势下死伤惨重,迫使莫斯科再次宣布动员,造成政治不稳。在此思维下,俄罗斯不得不偶尔牺牲政治利益,放弃死守领土,以保全战斗力为最高目标,故而会有哈尔科夫、赫尔松的两次大撤退。

而乌克兰的消耗战,则仰赖西方的军备援助,以及全国总动员聚集的有生力量。乌克兰的军事工业生产能力不如俄罗斯,数月战争已让其弹药库存吃紧,基辅只能日渐依赖西方军援。而为确保西方援助意愿,乌军需以战果证明自己“值得支持”,否则欧美可能会因内部沉重的经济问题,减少在乌克兰的“无效投资”,一旦西方援助下降导致乌军出现军备赤字,战线将会陆续崩溃。故乌克兰眼下别无选择,明知俄军炮火勐烈,还是只能持续发动攻势。

当然乌克兰的策略不是毫无收获,其动员了大量人力组成新旅,以打击群快速进攻、突破防线,并将攻克的领土交给新兵防守。这一策略在哈尔科夫等俄军人力短缺、防线薄弱地区收效良好;但在赫尔松等俄军兵力充足地带,便进展不佳、还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直到俄军因为后勤问题主动撤退,乌克兰才顺利收复失地。

此外这一策略仍要面对致命问题,即乌克兰的有生力量无法迅速再生。俄乌战争爆发时,乌克兰共有4300万公民,其中有500万是可征召的男丁。但据联合国统计,战火之下共有1430万乌克兰人逃离家园,另有900万人身处克里米亚或其他俄罗斯占领区。故如今的乌克兰人口已减少到约2000万至2700万,按照这一比例,该国可征召的男性已不到300万。如今乌克兰约有100万人应征入伍,余下虽仍有百万人可被动员,但这等于寅吃卯粮、掏空乌克兰的经济生产基础,即便乌克兰能收复失地,未来重建也必然面对极为艰困的局面。

综上所述,俄乌消耗战仰仗的基础不同。俄罗斯以巨大的物资优势、完整的工业基础投入战争,谨慎保存资源,希望弥补人力吃紧的劣势,并借着炮火消耗乌克兰的有生力量;乌军则以较小的资源库开始战争,依靠西方援助维持战争能量,并寄望自己不计代价发动的数波攻势,能挫伤俄罗斯动员的预备役部队、收回部分领土,进而破坏俄罗斯内部团结,让普京在政治压力下,以偏向乌克兰的条件展开谈判。

但从俄军眼下有意推动军改的架势来看,莫斯科显然铁了心要进行消耗战。归根结柢,这是一场乌克兰有生力量、西方援助意愿,与俄罗斯军工生产能力、内部团结意志的终极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