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展人言
“写生”一词,对于艺术创作者并不会陌生。在不同的艺术践行过程中都不会缺少这一环节。古往今来中国画历史上,大成就者都是“写生”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早在五代时期便出现了黄荃的《写生珍禽图》,真实的体现了以中国工笔画的手法来塑造对象的写生能力与高超的艺术水准。宋代荆浩在其《笔法记》中提到自己在太行山中画松树,先是“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清代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论述花鸟写生的规律,“万物生于天,天有四时。”“至禽鸟蜂蝶,各按四时。梅时无燕,菊候少蜂。冬花不宜绿地,春景勿缀秋虫。随时体察,按节求称,各当其可,则造物在我。”石涛是“搜尽奇峰打草稿”,黄宾虹则将师古人和师造化结合起来。综上所述,前人绘画鲜少面对景物写生完成,多半是通过目视、心记、神会完成其创作,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西方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西方的艺术贵在写实,而中国的艺术重在写意,其“写实”与“写意”背后都有深邃的历史文化蕴藉,各呈异彩。古今中外,艺术殊途同归,写生遂成为近代中国艺术创作与传承中,被广泛接纳的一种方式。写生在当下中国画系统中不单纯是物象的表现,就艺术创作的结果而言,写生同时完成创作;借助写生收集素材,重新结构画面,最后完成的作品也是创作。如何理解和表达“写生”,是中国画家面临的重要课题。
「私享艺术」推出线上系列云展:“写生·创作——中国画写生系列云展”。展览遴选不同题材的写生作品,有体现北国风光、江南水乡、西部风情等,旨在集中展示当代画家在中国画写生方面的创作能力与审美趣味,进一步探讨写生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召唤我们对自然、人文及一切濒临衰落的历史遗存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关怀。

刘大石,别属西园,随堂,大石草堂,大石山房。河北迁安人,客京,书画家,自由撰稿人。
出版物:书画集《寓妙于微》《墨韵禅心》《身在此山》《雅意在怀》《鉴己》《尘外》《手把芙蓉》《造化已奇》等。文集《西园闲草》;诗集《西园吟草》。

太行吟稿
文·刘大石
《入山西村》
近年多远游,每入古村老镇,多见废弃之残,无论南北。农与村式微,城与市拥堵,常擅自忧心,不知乡情乡里未来何去。今秋入山西,写生山里,屡见老村败破,复一叹。
太行临秋暮,晴川似悠闲。
出入小村里,一日一去还。
颓垣多荒草,废舍少人烟。
他年远游子,敢来望乡关。

壬寅太行写生稿 纸本水墨 35x23cm 2022

《秋山访古》
传统古建筑大多在山西,尤其上党晋城。这里的山水气候与人文,使古迹得保以存。据说,仅晋城现存古建五千余处近两万座,千年左右的宋金木建筑四十六座,全国三分其占之一,现存寺庙、堡寨、村落、民居已成绝本。
踏晋地,入秋山,携老友,得新朋;走村窜寨,出寺入庙,心与古人,笔付丹青,穿越月余,而足慰幽情。
秋到太行山,流落烟村里。
水随崖壁转,云自峰头起。
朝出涧底风,暮入松间雨。
隐隐建龙宫,巍巍青莲寺。
宋壁无姓名,唐碑有余字。
一日数重门,平生此快事。
显公由此出,荆公于此隐。
未至心已驰,览罢意未尽。

壬寅太行写生稿
纸本水墨 35x23cm 2022

《劝头村》
自河南境入,夜里穿隧道而过群山,径到写生地横河镇,此地古时称盘亭,大有故事与周章,沿路上下而九曲十八弯,终至山顶处小村,有关中旺先生所建如画横河艺术基地。晨起登高一望,四面仍是群峰,而俯瞰有小村隐约出没崖壁下林泉间。后十数日,由此而周遭,出没在烟村古寺里,写写画画,停停走走,颇多感兴,颇有收获。
其一
秋深叶未落,人过万山空。
荣枯几甲子,都来画图中。
其二
黄泥老石墙,素木骑青瓦。
才出小村西,忽到高崖下。

壬寅太行写生稿 纸本水墨 35x23cm 2022

《龙王庙》
十八罗汉峰下,劝头村南,有山脉入谷,低就潭中,如龙吸水。山梁上有巨崖临壑,上有龙王庙,岭上远远眺望,其如一只鹰蹲在龙头对面。沿小径而下,以杖披荆,开路徐行而至。庙侧有小潭,屋瓦整饬而久未人来,庙前老槐一株,多经风雨,只不知崖下潭深几许。
龙从百丈潭中起,
花在千年石上开。
万峰不动云天静。
世到如今我独来。

壬寅太行写生稿
纸本水墨 35x23cm 2022

《中条人家》
入阳城山中,投宿处乃太行中条交汇处,走村访寺,寻山问水,旬日间拾得画稿数十纸,逢人迹辄喜而就之,偶见白发老者,苍颜如山间树石,必经寂静岁月而来。
暮霭绕松扉,小村隐翠微。
老鸦集树众,红柿坠柯稀。
社前剥新菜,溪头洗旧衣。
偶逢烟火处,翁媪倚门归。

壬寅太行写生稿
纸本水墨 35x23cm 2022

《海会寺》
出横河而北,到海会寺,半个时辰的路,却如山水长卷,秋山秋色层出不穷,秋风秋气来之不尽,村烟散落,壮秀而不失温存。
寺已非昨,双塔却依旧,一唐一明,明塔十三层,此来得门而入,观塔阶磨损之残,上下之艰难,即知来者之多。
据说殿堂出金、元、明、清之手,而大殿仍有宋风,由此可见禅门对中国文化所作的承载与秉持。
地上看山西,海会可见一斑。
一
阳城秋色入山川,
九月西来天未寒。
入云海会插双塔,
多少前贤过此关。
二
红尘扰扰几时休,
西入阳城逢晚秋。
似闻梵声绕双塔,
禅师吟罢何去留。

壬寅太行写生稿
纸本水墨 35x23cm 2022

《皇城相府》
海会旁边五里许,即陈廷敬故里,皇城相府,邻郭峪古城,而结府为城,依山高低,鳞次有序,府中楼舍百千间,依稀当年繁华。而真正繁华的,是京城与朝中的陈廷敬,总篡《康熙字典》时,已居一品,超出了满朝臣子,同时,也超出了家族几世前辈,才有此“午亭山村”。
陈氏有诗《移居怀林澹亭》:郁郁久居此,天涯又卜邻。秋花今别汝,社燕并辞人。岑寂长愁地,漂摇独去身。偶因违咫尺,转益念交亲。
古人之诗,能使高官大爵变身回人,必竟诗言志。论此当以宋人为最。
大石和之:
乘兴我来此,孤蓬亦有邻。
秋风太行上,聊做晋中人。
荣辱岂无地,低昂犹有身。
山林近咫尺,花鸟更相亲。

壬寅太行写生稿
纸本水墨 35x23cm 2022

《寻铁盆嶂未得》
盘亭列嶂,阳城古八景之一,盘亭,今之横河一带,十八罗汉峰,故乃入列“嶂”,而以画太行驰名的郜树先先生称善者,更有铁盆嶂。一日,一行七人去寻,爬行上攀,岩下小路连带小村都为山洪所破,攻至嶂前,路断不通,虽在咫尺而未到铁盆前。当年陈廷敬与金冬心所到所咏之铁盆寒泉,终未得至,悻悻而返。
盘亭列嶂作莲开,
引杖呼朋上层台。
秋色满溪山路断,
他年有意我重来。

壬寅太行写生稿
纸本水墨 35x23cm 2022

《析城山》
析城山,亦名圣王坪,阳城西南35公里,峰高千八百米,山顶似盆,四周如城垒,东西南北有四门,故曰析城。山多树木,析城乔木,乃阳城古八景之一。
析城两字,出自《禹贡》,传说,山中乃女娲补天处,有商汤祷雨旧迹,山顶火山湖颇美。一路上行,山色佳,将至顶而封门,此来登顶未遂,稍憾。
到来析城顶,未见水成湖。
山谷成十色,奇松十万株。
篱边小溪出,岭上野云浮。
直下三千尺,归来意有无。

壬寅太行写生稿
纸本水墨 35x23cm 2022

《泽州玉皇庙》
出阳城而入晋城,访玉皇庙,有缘拜见二十八宿。庙内碑刻记载,隋时,民聚北阜,建庙三楹,内绘三清。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在原址上重建,题名“玉皇行宫”。后,金元明清重加修建,至今,竟如此完好。吾无缘道家,却不远道,入此间忽如撞入桃源,颇多触动。
仙道从来意念间,
行来忽入烂柯山。
泽州逢二十八宿,
始觉庸人无险关。
壬寅太行写生稿
纸本水墨 35x23cm 2022
出品丨私享时代
学术主持丨刘大石
主编丨王成业 编辑丨刘慧
图书策划丨媒体传播丨展览策划丨书画经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