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身份地位都极高的少帅张学良,面对记者采访时公开表示,自己最敬佩的人有三个,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能让张学良如此的由衷敬佩,甚至几十年后还念念不忘。

一部有关张学良的电视剧《少帅》,让这个人再次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知道的关于张学良的称号有很多,比如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少帅张学良、不抵抗的弱者......

但是真正对于张学良的事迹,除了比较出名的事迹外,其他的好像也并没有深入的去了解过。

实际上的张学良,是一个睿智的男人,不然那也不会忍辱负重被蒋介石囚禁五十多年。

张学良的前半生

张学良的童年也是吃了不少苦的,虽然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张作霖,但是张学良也并没有因为父亲,得到多少的好处。

母亲早早的离开了他,一个人也养成了早熟的性格,在东北讲武堂学习的时期,对他之后的人生选择起到了很大作用。

原本想学医的张学良,在这里学习了一段时间,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开始对军事产生的兴趣,而且自己的父亲也是走在了军事的道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他的选择也是正确的,让他之后走上了戎马一生的道路。

皇姑屯事件中,张作霖被炸身亡,弥留之际召回张学良接管东北的大权,同时也开始了他的军事之路。

日本人想要通过张学良来控制满洲帝国,但是有良知的张学良并没有答应,他知道自己终有一天是要为父亲报仇的。

沉得住气的张学良,这就是他最大的优点,此时韬光养晦,是张学良最好的选择,在张学良的努力下给我国带来了短暂的和平时光,维护了国家统一。

在西安事变中,张学良兵谏蒋介石,联共抗日,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算是一千古功臣了。

奈何西安事变解决后,张作良坚持送护送蒋介石回南京,自愿接受军事法庭的制裁。

蒋介石也知道张学良如果为共产党服务,对自己必将是一大祸患,因此一到南京,就被蒋介石囚禁了起来。

这一关就是半个多世纪,张学良从38岁开始到83岁,一直在被囚禁中度过。

戎马一生的张学良他的前半生是传奇的,1988年,蒋经国的去世,也就意味着张学良的自由。

此时的大陆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让张学良看到了共党执政下的美好蓝图。

在采访中,张学良自己表示,他这辈子敬佩的有三个:张作霖,周恩来、毛泽东。

父亲张作霖

每个孩子的心中,父亲的形象一定是高大的,张作霖也不例外。

张作霖的出身也是很贫寒的,生活、社会的压力,让他成为了一名土匪,但是在保卫家园的过程中,逐渐壮大的团队,最后他的团队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军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作霖也成为了东北“老大”,东北的发展你也离不开张作霖的付出,因此张作霖的形象在张学良的心中也是不可撼动的。

看似出身不好的张作霖,在面对国家大事时,也能坚持中国是不可分割的原则,最后就算是付出生命,也不肯向日本人低头。

张学良说最敬佩的还是父亲对于人情世故的应用,能够在左右逢迎中保持自己利益最大化。

电视剧中也将张作霖这一特点展现出来,那一句台词:“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也在短视频平台上广为流传。

在张作霖和日本俄国之间,他从中获取的利益,东北也没有因此被占据。

虽然东北受到日本和苏联两方的挤压,但是张作霖一个人承担了压力,在两方之间进行周旋。

在获得日本提供的武器支持下,东北的军事得到了保护,也更好的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安全。

我们常说,英雄不论出处,能在两方之间做到游刃有余,还能让自己不受到影响,这也是一种能力。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张作霖的社交能力是相当强的,这是张学良最敬佩的,环境造就人,因此,张学良也逐渐像父亲一样,可以做一个圆滑而不世故的人。

张作霖坚持不和日本人合作,也让自己所处的境地比较艰难,最终也付出了生命。

这样的结果也让张学良更清楚楚的意识到,未来的自己也会像父亲一样,绝对不向列强低头。

张作霖给张学良树立了一个人好的榜样,也让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之后,首先考虑的还是国家而不是个人。

一见如故的周恩来

采访中,张学良却说,所有的人我最敬佩的还数周恩来。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入侵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当时的手握重兵的张学良完全可以和日本兵进行对抗。

可军令如山,蒋介石剿灭共军的命令不得不让张学良回到内地,因此也就有了“不抵抗将军”称号的张学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大家对张学良的误会比较深,如果你站在那个位置,也许你的选择和张学良是一样的。

当初迅速接受父亲的指挥权,立刻进行整顿,掌管几十万的东北军而没有出现什么差池,可见张学良的能力并不能因为这一次的不抵抗就被盖棺定论。

国民政府的构成是收服了各路的军阀,大家看似听命于蒋介石,但也并没有全部听蒋介石的命令。

如果当时张学良抵抗日本的进攻,最后一定是张学良输。

蒋介石想要分散张学良的兵权,他自己肯定是不愿意直接上手的,不如让日本人和张学良进行对抗,等张学良成为光杆司令的时候,岂不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张学良的兵权。

张学良肯定也是猜到了当时的局势,他一个人承担抵抗日军的压力,为何不变成两个人一起承担呢?不抵抗命令,也正好保存了东北军的实力。

虽然事后大家都唾骂张学良,但蒋介石也没能躲过大家的攻击。

所以就有了西安事变,也就是这一阶段,张学良见到了周恩来同志。

西安事变前,全国统一的声音,要求先停止内战联和抗日,但蒋介石却坚决反对,两人还因此发生了多次争辩。

在蒋介石抵达西安,特别要求将剿匪工作进行到底,结果不成,最后就变成了“兵谏”,只能用武力扣押蒋介石,逼其抗日。

来到西安的周恩来,在和张学良的讨论中,分析了处在危险境地中东北军的前途。

当时岌岌可危的东北,最好的选择就是联合一起抗日,而且也能让国家不被再次分裂,一场讨论,让张学良受益匪浅,思维碰撞了思维,也就有更好的选择。

之后就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大家得知蒋介石的自由被限制后,各方的势力也都来到了西安。

当时周恩来还特意去了一趟西安,告诉张学良,我们可以用和平解决问题,共同抗日,这样的做法(兵谏),目前是最不可取的。

我们都知道蒋介石给国家带来的危害,致我国在战争上浪费了好些年,但是没想到关键时期,周恩来却以抗日大局为重,放过蒋介石,这样的大气度,真的是令人敬佩。

为了胜利,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各方的势力齐聚西安,南京也派人进行谈判,但是周恩来给出的提议,经过商量,也确定了接下来共同抗日的行动,并把蒋介石送回南京。

张学良看到的是周恩来同志为了中国抗日的胜利做出的努力,但是张学良却要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的决定,周恩来是阻止不了的。

周恩来已得到消息就追到了机场,希望能阻止张学良,因为大家都看出来,蒋介石在这次事件中受到了如此巨大的“耻辱”,怎么可能轻松的放过他呢,这一去,可能很难再回来了。

大家都看到了张学良今后的路程,但张学良像父亲一样重意气的性格战胜了理智。最终还是眼睁睁的看着飞机飞走了。

自由的张学良在采访中说:虽然自己也知道接下来面临的问题,但当时周恩来并没有因为我是国民党的人员,就有所保留,他的格局,是国民党人没有的!

还有一个,就是毛泽东

张学良说:自始至终,我都没有见过毛泽东同志。

但是,国内几年的战争局势,让我感受到的是毛泽东领导的政权终有一天会取得胜利的,他的领导风范,在很多事情中都能看出来。

1930年的时候,张学良认识了美国的记者艾德加斯诺,后来他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没想到后来艾德加斯诺去了陕北,他认识了毛泽东同志。

这样,张学良也算是认识了毛泽东同志。

张学良面对采访时曾说,艾德加斯诺经常给我讲他在陕北看到的一些情况,而且告诉我最真实的共产党人的形象。

逐渐我也意识到毛泽东同志领导的共产党人并不是像国民党所说的那样,土匪的形象,对人民进行压迫,而是可以给人们带来希望的一个人。

记得有一次,埃德加斯诺给我引荐毛泽东,他强烈的告诉我要去见一见毛泽东。

其实那个时候,张学良已经对毛泽东有了一定的了解,原本已经计划好了和毛泽东同志的会面,但由于局势影响,最终没能成行。

在周恩来同志来西安前,张学良还收到到了毛泽东同志的亲笔信,“他给我分析了国家的现状,给出的建议是当机停止对西北各军的进攻。”

“毛泽东在信中,很直接的就告诉我,想要通过我给蒋介石转达目前的情况,希望我们双方可以好好的坐下来进行谈判。

但是我有曾和蒋介石提过,但是当时的蒋已经听不进去劝告了,很多事情,我也没的选择,最后也只能进行兵谏了。”

谈话中,能感受到到张学良的无奈,也能感受到对没见到毛泽东的那种遗憾。

其实早在之前,两个人就有渊源了。

早些年,张学良资助了在上海的三个小孩,他们想去苏联学习,但是没有方法,求助到了张学良。

“这几个小孩的能力很强,所以我也没考虑什么,就资助了他们。”

在采访中,张学良才知道,其中的两个小孩就是毛泽东的孩子:毛岸英和他的毛岸青。

张学良对毛泽东的敬佩来源于毛泽东对局势的超前判断力,这是蒋介石无法企及的。

“毛泽东的肚量,在内战中我就看到了,他真的是为了民族解放的事情,牺牲了挺多的。”这是张学良对毛主席最大的评价。

能让张学良敬佩的人很多,但是上榜的却没几个。

张学良自己也表示:在中国人里,能让我佩服的没几个,但是周恩来是第一个,周恩来可以算是共产党里的一个伟大人物的存在了。

获得自由的张学良

因为兵谏,被囚禁的五十多年,张学良的后半生没有成为想要成为的人,但是我们能感受到,他一定不会因为当初的决定后悔。

1990年,大陆邀请张学良,张学良也向中央提出了几个条件,但是因为两岸关系相对还不是稳定,就选择去了美国。

奈何1991年之后的世界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两岸的关系反而更紧张了,张学良的回家之旅又被搁浅了。

一次的错过,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之后由于局势、身体各方面的原因,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度过了自己的余生。

“鹤有还巢梦,云无出岫云”,这是张学良曾“回家”的豪言壮语。

总结:

被囚禁的52年里,他待在那个小地方,如果当年掌握重兵的张学良另起门路的话,在当时也是可以称王的。

但是为了民族的统一,张学良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当年的事情,我们今天已经无法再去判定当时的情况了。

但是张学良的爱国,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张学良的格局是开放的,舍弃自己也要考虑大局的观念,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这样的精神也是令后人敬佩的!

毛主席称张学良是:“令中共抱憾的民族功臣”,周总理称他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