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眼前这把桃形扇曾被当做“国礼”赠送给国外的领导人吗?

它就是由竹子编织而成的龚扇,质薄如绢,柔似绸绫,光滑如镜,正看是银白色,左看花纹闪青色,右看白色与青色齐现,因其制作工艺精巧,堪称艺术佳品。

本期铭人观察,就带你一起去了解天下第一扇——龚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利用竹子编织而成的龚扇

龚扇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由四川民间艺术家龚爵五用竹子编制而成,曾受到慈禧太后的喜爱,赐名为“宫扇”,其制作技艺更是经过龚家四代人之手,传到了如今的龚倩手中。

而她也延续了祖辈们的制作传统,全用手工一点一点地打造龚扇,我们也得以更加清楚直观地看到一块竹子是如何变成一把精巧绝伦的龚扇的。

首先,其选材必须是“一年青”的阴山岁竹,这种竹子削出来的竹丝,透明晶莹,细如发丝,薄如蝉翼,做出来的扇子才能透光见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取材之后,就要对竹子进行分丝的工作,将竹筒分解成22等份,然后将每一根竹片的竹皮与竹肉分离开来。

手法娴熟的龚倩已经能够通过在竹片一端开一个小口,再经双手对竹片的弯曲揉搓,轻易地竹皮剥离下来。

之后,需用小刀片卸掉竹皮内层的头青和二青,只取用竹皮最精华的篾黄,一根厚重的竹子处理下来,也就只有薄薄的篾黄具有利用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后用刀片将每一根篾黄竹片刮成0.01至0.02毫米厚的竹丝,之后还要进行分类。

将颜色较深的青竹丝当做制作龚扇的经线,颜色较浅的白竹丝当做纬线,这非常考验制作者的眼力和手力,真可谓是细节决定成败。

不同观察角度龚扇颜色不同

制作一把龚扇,通常要用到上千根竹丝,制作前,要先选好龚扇表面的图案,过去的龚扇大都呈现的是名家的书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细节之多,也因此也发展出了挑、放、穿、压、破等编织手法,以及用人字编表现天空、用点字编呈现大地的巧妙编法。

在穿丝走线之间,还原书画的意与美,非常需要制作者的耐心与专注,一丝扣着一丝,一步错则步步错。

扇面制作完成后就是绷扇,让每一根竹丝都紧绷有弹力,这是龚家密不外传的独门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我们只能看到一幅画跃然于扇面之上,之后用象牙或是牙骨制作成扇柄,再搭配丝制的流苏,一把龚扇就制作完成了。

正是因为龚家巧妙利用了经纬线的深浅色差,龚扇才能在不同角度呈现不同的颜色,从正面看是如银子般靓丽的白色,从左侧看过去,会看见青色的花纹,从右侧看过去,会看到白色和青色交相辉映。

扇面上的人和物仿佛瞬间有了灵魂,在扇面的移动之间若隐若现、瞬息万变,让所有不知其奥妙的人感到惊叹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扇面薄如蝉翼、透光见影、光滑如镜,而光泽亮丽的扇柄和流苏,又给予了龚扇更加雅致高贵的美感,让龚扇在众多扇子中脱颖而出,成为天下第一扇。

所以,把龚扇当做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才更能显示出对对方极高的尊重。

2019年,龚扇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龚倩更是成为了其传承人,在她和父亲的创新之下,龚扇能够呈现出更多山水人物的图案,把龚扇的艺术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地位,极具欣赏与收藏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