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常简称溃结。是以腹泻、腹痛、便血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种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病变主要局限在直肠、结肠的黏膜和黏膜下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其病情极易反复,迁延难愈,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且有癌变倾向,已被WHO列为现代难治性疾病,被称为“绿色癌症”。
病因与发病机制
※ 免疫因素
肠道免疫功能主要依靠粘膜屏障、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免疫属于生理功能,人体依靠免疫来识别"自我"和"非我"因素,继而发挥免疫力保护机体免受侵害。当肠道发生过度免疫活动时,会损害消化道,最终产生免疫损伤效应,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
※ 遗传要素
溃疡性结肠炎在不同种族中的发病率不同,因此可推断出该疾病与遗传基因的影响。此外,该疾病通常会在家族中出现群体易感性。有国外学者发现该疾病患者的基因序列中存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易感基因。
※ 饮食因素
正常的肠道菌群与人体以共生关系相处,其丰富度取决于饮食多样化,丰富度越高,对外界干扰的适应性也越强。当人体处于慢性或间断性膳食纤维缺乏时,肠道菌群会将富含糖蛋白的粘液层作为其营养来源,从而造成粘液屏障的破坏,导致炎症。
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还未得到明确解释。但是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导致该病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一般受到遗传、感染、肠道过敏、免疫功能障碍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与肠道菌群的失衡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参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
2021年,中国学者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上的文章阐述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参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减少,在物种水平上放线菌门、变形菌门、肠杆菌科、链球菌属、拟杆菌属比例增高。
功能菌株方面,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减少,产肠毒素的肠球菌和黏附侵袭性大肠杆菌等有害菌则增加。
肠道菌群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其代谢产物水平,继而引发溃疡性结肠炎:
※患者体内肠道菌群的色氨酸代谢产物——吲哚乙酸、吲哚丙酸明显降低,进一步导致肠道炎症和屏障功能损坏。
※肠道菌群可参与合成次级胆汁酸,被肠道上皮细胞吸收后,通过诱导肠粘膜组织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进而保护肠道。
※肠道菌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可对肠道代谢起保护作用。
丁酸可以调控肠上皮细胞的增殖发育,保持肠上皮细胞的屏障完整性。
乙酸、丙酸和丁酸可作用在白细胞和内皮细胞可缓解肠道炎症;还可通过促进蛋白表达,加快肠黏膜愈合。
由此看出,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改变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紧密相连。
肠菌移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随着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越来越多,相应的治疗应用也越来越广,但是因副作用大、复发率高,疗效并不佳。而近些年,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已成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通过调节失衡的肠道菌群可以起到治疗作用,肠道菌群移植(FMT)也逐渐成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
早在1988年,澳大利亚消化病中心托马斯·布罗迪(Thomas Borody)教授利用肠菌移植治愈了一名对其他药物无效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第二年,布罗迪团队又用肠菌移植疗法对59位患有便秘、腹泻、溃疡性结肠炎、回肠炎等消化道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结果20位患者得以痊愈,另有9位患者症状显著改善。
2020年发表于《Cell》子刊报道了一项大型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肠菌移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研究实验结果显示,FMT治疗后假丝酵母菌和念珠菌的的丰度显著降低。
除此之外,研究者们还发现接受FMT治疗前,体内念珠菌丰富高的患者治疗后效果更好。
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FMT的治疗机制,更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2021年,国内团队发表研究,选取了20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结肠途径FMT治疗。200例患者均治疗成功(成功率100%),手术操作时间为5.3~13.8min,平均9.74±2.36min。
从以上成果可以看出,肠菌移植疗法对溃疡性结肠炎展现出了较好的安全性和疗效。
结语
溃疡性结肠炎因其病情极易反复,每年都让大量患者痛不欲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需要迫切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现如今,大量研究已证实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肠道菌群的失调有关,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中主要表现为共生菌数量减少、致病菌数量增多。然而究竟是肠道菌群失调诱发的溃疡性结肠炎,还是溃疡性结肠炎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抑或两者同时存在互为因果,仍需更多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来证实。
肠菌移植是一种调节肠道菌群的有效方法,它已被证明可以增加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已成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潜在治疗方法,相信随着后续研究的深入,将会有更多的患者能够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