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赤剑天涯

2022年还差十来天就落下了帷幕,关于海四代存在“实机竞标”的说法已经彻底没了市场,而这又引申出来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歼-35真正打动海军的原因是什么?”

一个几百人的大工厂在广泛使用一种机械,假设机械在恒定使用情况下故障率是一定的,比如连续操作2~3个月故障率是20%,大家作为工厂的负责人无法打破恒定工况此类机械故障率这个瓶颈,为了保证工厂的正常运转,大批工人不至于停工休息,会怎么操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恶劣操作环境下(比如海上的高湿,高盐,对机械的腐蚀情况),不论是贵的机械还是便宜机械,故障率都是20%,毕竟操作环境太恶劣了。这时候为了维持工厂的正常运作,要么机械多备几台,要么设备维修人员团队阵容够强够大,配件数量够多,不然工厂的生产进度一定会受影响。

在不论贵的设备还是便宜的设备在恒定的操作环境下故障率都是不变的时候,采购便宜的又能满足工厂需求的设备就成了必然,在同等设备置换资金的前提下,能满足工厂需求,又便宜,量还管够的东西最有用,而不是价格贵上不少,性能也会超出工厂需求这样华而不实的东西。

所以能满足海军基本需求,然后便宜,量还管够是歼-35打动海军的第一大原因。

要知道海军和空军对战斗机对价格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在除开两军种人员开支后,空军换装最花钱的大头是战斗机和轰炸机两个大类,而海军换装最花钱的是潜艇(包含核潜艇),航母编队配属的护航驱护舰,航空母舰,然后是舰载机。在海军和空军军费差异不太大的情况下,空军可以下血本购买足够先进的战斗机维护制空权,而海军舰载机则是在各种舰艇分了一大杯羹以后剩下的“汤料”,此时余到舰载机这块的钱必定不会很多,所以满足海军提出的基本性能且价格便宜就成了刚需。

而为了满足远超海军定下的作战需求后更远的航程,更大的雷达,更多的内置载弹量,更重的机体带来的载机数减少,起降条件更苛刻并且风险更大,及更高的价格就不是什么优势项了,更何况某型机的母厂明确表示“为了适应海上苛刻的高温高湿环境,陆改舰的工作强度已经和重新设计一款新飞机无异了,加上6代机的研制压力,所以某型机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有舰改版本,自然没有实机竞标”。

而反倒是某中型机的厂商看到了海军的痛点,积极切合海军提出的各种需求,最后把歼-35修成了正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刚好满足海军的作战需求,有两点值得说道说道,大家以为的雷达更大,看得更远,导弹搭的更多就能取胜,其实在军方的眼里,只要大件上没有代差的情况下,空战更看重飞行员的发挥及战术战法的应用,这个才是空战取胜的关键,而不是其他,个别的技战术优势是能避开的,不进入对方的优势域,在自己擅长的优势域开打,更重,更大,导弹更多更先进的飞机也没辙,诸如F-4对阵米格21,苏30对阵F-16等等。

并且满足海军作战需求,价格还便宜,寸土寸金的甲板上还因为机体不大能多整很多飞机,这带来的舰载机数量,本身也是一种优势。

海军同样的情况和大家现实生活中购置学区房和买车的情况很类似,预算有限,只有20万,谁都知道BBA车系性能好,开出去有面子,但是钱袋子就那么涨,能满足代步需求,高配也在预算内,自然可以整高配。

如果非BBA车系的高配还超预算,中配能满足需求且价格在预算内,中配也可以。大家购买个学区房,本来就是为了方便小孩读书,都知道“老破小”差点意思,“大平层”霸气,小区新,采光好,配套好,但是就20万预算,“老破小”能满足基本需求的时候,整140平以上270度江景的大平层那华而不实的东西干啥,白白多花钱,做傻乎乎的“冤种”。(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