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有两个家庭。

第一个家庭,是从小长大的家,家里有父母,也许还有兄弟姐妹,被称为原生家庭。第二个家庭,是我们成年后和爱人组建的家。

在很多人的人生中,原生家庭的影响伴随终生。

旷世才女张爱玲,同样没有逃脱原生家庭的宿命。

她的童年,经历了许多不幸,父母离异、继母折辱、生母厌恶、爱人背叛……但在命运长河挣扎的过程里,她用自己的才华,谱写了脍炙人口的小说,用尖锐犀利的笔墨,揭露人性之恶。

这一次,我们透过历史的长河,去观察张爱玲的一生,看看她的一生,到底能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张爱玲的人生启示录”,一共10篇文章,这是第一篇。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说:“父母的爱是最珍贵的礼物,若子女无法从父母处获得,则终其一生都将苦苦追求,然则哪怕鏖战一生,也常常会以失败告终。”

很可惜,张爱玲终其一生,都没有获得她想要的无条件的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小脚母亲爱自由

张爱玲的父母,都是世家子弟:母亲黄逸梵的祖父是长江七省水师提督,手握兵权的时代重臣;父亲张志沂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外孙,叱咤风云的时代权臣。

两个世家子弟的婚姻,本该琴瑟和鸣,可偏偏黄逸梵和张志沂是两个性格的人。

前者爱极了自由,跟随新思想,渴望追求变化;后者科举出生,是旧时代的佼佼者,新时代的弃儿。

若非生活在新旧思想交替的年代,两人的婚姻,也许还算美满。

只可惜,造化弄人。

满清的朝廷倒塌,张志沂从年少有为的才子,变成了无所适从的弃儿,于是投身鸦片,痴迷玩乐,靠着祖上的财产,当一个彻头彻尾的阔少。

婚姻的初期,黄逸梵生了一儿一女,张志沂也收敛性子,专心诗词。

但本性,总有暴露的一天。

儿子出生后,张志沂继续投身鸦片,还养了外室,夫妻俩为此争吵过不止一次。

张爱玲4岁那一年,忍无可忍的黄逸梵,以陪小姑子张茂渊欧洲留学的理由,彻底离开了这个充满束缚的家。

张爱玲在《私语》里曾这样写母亲的缺位:

“最初的家里没有我母亲这个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因为她很早就不在那里了。”

在欧洲,黄逸梵完成了从一个封建女性到新式女性的彻底转变。

这个1896年出生的女子,没有经历过五四运动的浪潮,却裹着小脚,成了当时标准的旅行家、画家和外交家。

这双小脚踏遍了欧洲,还爬上了阿尔卑斯山,在山上痛快滑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欧洲,黄逸梵学了唱歌,学了钢琴,学了好几门外语,而在这一次出国前,黄逸梵没去过任何一个国家。

此时的黄逸梵,光芒万丈,甚至连胡适都感慨过她的吸引力。

在那个大师辈出的年代,无数人对黄逸梵求爱,不管不顾,不离不弃。

此时的黄逸梵,在张爱玲心中是陌生的母亲,却也是完美、光彩照人的偶像。

就在黄逸梵享受生活时,她的丈夫张志沂给她写了一封信,信中有这样一首诗:

“才听津门金甲鸣,又闻塞上鼓鼙声。书生自愧拥书城,两字平安报与卿。”

张志沂在信中隐晦地表达了思念,并且还承诺改过自新。

这对于一个接受封建礼教教育长大的男人而言,难得可贵。

收到信的黄逸梵决定放弃欧洲的繁华,启程回国。

那一年,她也不过二十几岁,见过世界的繁华,却也渴望家庭的温暖。

两个孩子,一个丈夫,一个温暖的家。

虽然追求自由,但黄逸梵还是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只可惜,浪子回头金不换,却挡不住日复一日的琐碎。

黄逸梵刚回国时,张志沂一如自己承诺的那样,不沾鸦片,不养女人,安心享受家庭的和乐。但时间一长,张志沂又开始了自己纸醉金迷的生活。

无法接受丈夫的出尔反尔,这一次,黄逸梵选择离婚。

为了留住黄逸梵,张志沂将她的嫁妆挥霍一空。

或许,在张志沂看来,没有嫁妆傍身的黄逸梵,无论如何也不会离开张家。

可惜,他低估了一个女人的勇气。

哪怕净身出户,哪怕众夫所指,黄逸梵也毅然决然选择了离婚,抛下一双儿女,彻底离开了张姓家族,也离开了张爱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失去了母亲的张爱玲,自此开始了自己人生的噩梦:父亲续娶,继母折辱,弟弟冷漠……

最严重的一次,是张爱玲患上严重的痢疾,但她的父亲却将她关进小黑屋,不许人看望,不许人送饭,更不许看医生,甚至还跟她继母商量,如果张爱玲死了,就埋进花园里,让谁也不知道。

这个张爱玲梦中最美好的家,在母亲离开以后,变得支离破碎。

二、才子父亲爱风流

或许我们必须承认,在时代的长河里,每一个人都无尽渺小。

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原本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

他被称为晚清四大才子之一,科举之路异常顺遂。

可当时代巨变,晚清轰然倒塌,科举制度被废,传统教育下的才子,一夜之间成了废材。

满身所学,皆为无用。

这种现实的无力感,压垮了很多人,也压垮了张爱玲的父亲。

自此,张志沂从才子,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纨绔。

旧时代的陋习,注定和新时代格格不入。

黄逸梵无法接受丈夫的风流,也无法接受丈夫成日里浑浑噩噩,不改变,只当缩头乌龟。

夫妻俩矛盾越演越烈,黄逸梵选择跟小姑子去欧洲留学,而张志沂则将外室带回了家。

我们无法用现代的道德观念来评判当时的人,更无法想象清朝毁灭后,对前朝仕宦和士大夫而言,是怎样的打击。

晚清灭亡后,有一群晚清遗老,靠着歌舞酒色度日,而张志沂也在其中。

抑郁不得志,以至于沉醉声色犬马,似乎不可原谅,却又是人之常情。

他不算一个好男人,但在旧时代也算不上一个坏人。

他沾惹鸦片,养外室,都不过旧时代贵族子弟都有的陋习,但他是有才华的,至少,在张爱玲完成《摩登红楼梦》时,还能替她撰写回目。后来,他还能担任英文秘书。

可以说,张爱玲的文学天赋,很大程度来源于父亲张志沂。

在父母和谐的幼年,张志沂总在空闲时光里和女儿一起读古今小说,看诗词,交流感受。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曾这样回忆:

“我父亲离婚至再婚的三四年间,可说是我们与他最亲近的一段时间。我记得姊姊放学回家,多在他的书房看书,和他闲谈对哪一本小说的看法。父亲细心地听着,也会把他的看法说给她听。”

那时,张志沂是张爱玲最早的读者和知音。

他会在她稚嫩的文字上做眉批、总批,还会把女儿的文章装订成册。

在《摩登红楼梦》里,张爱玲的文字很稚嫩,但她的父亲总会耐心地给她拟像样的回目,比如:

《沧桑变幻宝黛住层楼,鸡犬升仙贾琏膺景命》;

《弭讼端覆雨翻云,赛时装嗔莺叱燕》;

《收放心浪子别闺闱,假虔诚情郎参教典》;

《萍梗天涯有情成眷属,凄凉泉路同命作鸳鸯》;

《音问浮沉良朋空洒泪,波光骀荡情侣共嬉春》;

《隐阱设康衢娇娃蹈险,骊歌惊别梦游子伤怀》。

只可惜,这种宁静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很久。

离婚后的张志沂,娶了孙宝琦的女儿孙用藩。

这位孙小姐,也赫赫有名。她出身名门,闺蜜包括赵四小姐、陆小曼、唐瑛等。

继母和继女之间的矛盾,似乎无论如何也挡不住,但张志沂自始自终都站在妻子这一边。

现代心理学上常常说,另一半才是人生道路上一直相伴的人,孩子最终会摆脱这个家,因此,幸福的家庭,夫妻关系才是第一位。

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评判张志沂,他无疑是一个好男人,只是,这种“好”,对女儿张爱玲而言,到底有些残酷。

张爱玲写:

“我父亲要结婚了……如果那女人就在眼前,伏在铁栏杆上,我必定把她从阳台上推下去,一了百了。”

那时,张爱玲14岁,童年母爱的缺失,让她对世界都充满了敌意。而和父亲曾经亲密的瞬间,让她对继母充满了不信任。

孙永藩也不是寻常女子。

安分守己的大家闺秀生活,并不是她的本愿,相反,她对生活同样有自己的标准和要求。

她想将张爱玲培养成旧时的大家闺秀,或许在她心中,这才是对女子最好的人生路。而张爱玲的生母黄逸梵,却铁了心要将女儿培养成欧洲的名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矛盾的爆发,源于两人的“夺女风波”。

黄逸梵从欧洲回来,想让张爱玲去留学,学费则由张志沂支付。

面对张爱玲不告而别去看自己的生母,孙用藩气不打一处来,斥责张爱玲:

“你母亲离了婚还要干涉你们家的事。既然放不下这里,为什么不回来?可惜迟了一步,回来只好做姨太太!”

自此,这颗埋了许久的雷彻底炸开。

两人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张志沂理解不了女儿敏感的内心,一回家,就看到晚辈忤逆长辈的不孝。

他暴跳如雷。

在《私语》里,张爱玲这样描述父亲打她的画面:

“我父亲趿着拖鞋,啪嗒啪嗒冲下楼来,揪住我,拳足交加,吼道:‘你还打人!你打人我就打你!今天非打死你不可!’我觉得我的头偏到这一边,又偏到那一边,无数次,耳朵也震聋了,我坐在地下,躺在地下了,他还揪住我的头发一阵踢。终于被人拉开了。”

这次以后,张志沂将女儿关在家里,一关就是大半年。

或许,他想要用手段留住这个像极了前妻想要飞走的女儿,或许,他只想要彰显父权。但这次禁闭,彻底伤了张爱玲的心。

张爱玲绝望了。

曾经温情脉脉的父亲,在一个外人(至少在张爱玲心中是外人的继母)面前,彻底叛变了,变得粗暴和狰狞。

张爱玲逃跑了,她想要去母亲处寻找安慰,只可惜,等待她的同样是一场幻灭。

三、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拿回来

当亲人都无法信任,你该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张爱玲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在她笔下,无论亲情爱情还是友情,都充满了算计,是血淋林的真相,是那种寒到骨子里的冷静。

但张爱玲的一生,却又渴求温暖。

她自傲、自尊,卑微到尘埃里,却也能洒脱放下。

她爱的男人,都像极了她的父亲,这是童年时父爱的缺失。

她的人生,像极了母亲,追求自由,不注重寻常人所要的安稳,却一生艰辛坎坷,活成了创奇,却没有收获轻松人生。

张爱玲洁癖了一生,哪怕是去世,也把自己打理得干干净净。

她无数次被命运蹂躏,却靠着自己,开出了时代最绚烂的花。

张爱玲的人生悲剧,很大程度源自童年的缺爱。

但她真的缺爱吗?

换言之,张志沂真如张爱玲小说里的那般,毫不讲理,恨不得杀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吗?

答案或许是否定的。

当张爱玲想要读书,母亲和姑姑手里都没有钱,她只能求助自己父亲时,张志沂毫不犹豫拿出了钱。

她的弟弟曾叙述过这次的见面:

“姊姊进门后,神色冷漠,一无笑容。在客厅见了父亲,只简略地把要入圣约翰大学续学地事说一遍。难得父亲那么宽容,叫她先去报考转学,还说:‘学费我再叫你弟弟送去。’”

张爱玲的堂弟张允傥先生曾说:

“张爱玲离去之后,她的房子仍然保持着原有的摆设,谁也不许进去,连对孙用蕃都是禁区。”

父母之爱,未必不会伤人。

在对待孩子方面,每一个父母都是初学者。

但无疑,张志沂虽然笨拙,却还是竭尽所能,想成为一个好父亲。

只是时代所限,他无法理解女儿,而他的女儿,也无法理解他。

挣扎在时代的洪流里,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座孤岛,岛上充满了疼痛和伤疤。

张爱玲敏感,多思,感情生活似乎一塌糊涂,但在她挣扎的同时,她做到了青史留名,也在爱情里守住了自己的尊严。

她曾写,爱情就是卑微到尘埃,然后在尘埃里开花。

和胡兰成的旷世爱情,似乎也是源于父爱的缺失,但终究,她卑微过,也傲然站立过。

当意识到这段感情不值得,她也能决绝防守,后半生与他再无瓜葛,更无联系。

原生家庭是不能选择的,但过怎样的生活,是可以选择的。

张爱玲一直不敢要孩子,因为她深知,培育一个健康的孩子需要莫大的努力,而她不够自信,认为自己当不好父母。

她从未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哪怕挣扎半生,也活出自己的光彩。

那么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似乎也需要在抱怨“原生家庭”的同时,想到我们的家庭,也将成为孩子的原生家庭。

东野圭吾在《时生》一书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