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文互联网环境中,印度贵为油管五常之首,早已活成了段子般的存在。什么“魔笛老仙,法力无边”,印度的美食是“干净又卫生”,印度的语言和人种多么丰富……

但是当我们暂时放下成见,你是否会和我一样好奇:人种、宗教、语言那么丰富,堪称散装的印度,是如何一步步整合,慢慢塑造其国民对国家的认同,让国家直至今天还在统一状态的?

01、 古代印度:从来没统一过

当我们回顾印度的古代史,会发现它从来没有像中国一样有过大一统的时光,中国教科书上介绍的印度古代王朝,比如孔雀王朝、笈多王朝或者莫卧儿帝国,按照中国的标准顶多算得上是局部统一,因此古代统一的印度国家认同也无从谈起。

为什么古代印度无法做到像中国一样的统一?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个是自然地理等客观条件限制。印度所在的南亚次大陆是一个半封闭的地理空间,温迪亚山脉将印度分为南北印度,这导致了南北印度的相对独立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印度境内河流相对独立,这就在客观上促使不同部落形成相互独立的小王国。同时印度降水相对丰富,物产富足,足以养活各个邦国的人口。

因此各个邦国也没有足够的扩张动力。印度虽然和中国一样属于大河文明,但是境内河流不像中国的黄河一样容易泛滥,这种客观存在也不会让古代印度有动力去组织全国人力物力进行统一的水利建设。

因此,有学者评价,古代印度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第二个是历史方面的原因。历史上印度多次遭到外族入侵,这种历史给印度带来了种类多样的种族,现在印度有的人像欧洲人,有的像黑人,也有的像黄种人,种类丰富就像人种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东北的阿萨姆人

南印度的泰米尔人

外族入侵也带来了语言的多样性,语言多,就造成了沟通障碍。

还有种姓制度的不断加强,同样影响着印度出现大一统。就拿曾经统治印度的德里苏丹国为例。当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入侵北印度时,印度本土小国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因为只有刹帝利才有资格当兵,广大的犬马没资格。而且即便是上层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之间,他们也经常勾心斗角。就这样,种姓制度让印度陷入内耗,一旦上层被外部势力击溃,那基本上原本是一盘散沙的国家就更加散装了。

就这样,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印度一直到近代都没有实现真正统一,也就不奇怪了。

02、 大英的礼物:英国如何帮助印度塑造认同?

时间到了近代,英国人来到了印度,他们对现代印度的形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印度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因此从这方面来说,当代印度政府还真的得感谢一下大英。

那英国从哪些方面“帮助”印度实现整合,塑造认同呢?当然这里首先声明,兰初君并不是想给大英唱赞歌,印度在近代史上和中国一样遭受殖民侵略和压迫,这里只是分享一下殖民者的客观作用。

第一,英国殖民者首先在政治上实现了全印度的统一。在欧洲人来到印度之前,印度是在莫卧儿帝国的统治下,莫卧儿帝国的疆域,鼎盛时期囊括了除次大陆南端和马拉塔王国以外的整个印度次大陆,但是到了18世纪奥朗则布去世后,印度重新陷入分裂,独立、半独立的小王国有500多个。

奥朗则布

英国人来了之后,依靠其强大的实力,分而治之,以及代理人策略,实现了次大陆在地理上和行政上的统一。

另外英国作为“他者”,有助于印度本地人重新审视“我是谁是”,这是后来印度认同的萌芽。

第二,经济上英国人实现了南亚次大陆的统一。英国为了让印度成为原料来源地和商品倾销地,就对印度实行殖民者认为必要的改革。比如修铁路、打破了相对独立的地理隔绝,也有助于商品流通和人们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教育上英国带来了西方教育体系。英语成为印度知识分子的通用语言,还有西方的民族主义等四项,另外报纸等传播手段,帮助印度本土知识分子发起独立运动。

就这样英国在客观上帮助印度形成了初步认同。

03、 印度独立后如何塑造国家认同?

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获得独立,它开始了真正的国家身份建构。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说过:我感到印度面临的任务不仅仅是发展经济,更是实现印度人民心理和精神上的整合。”

为了实现整合,印度当局采用了以下措施,构建其国家认同。

首先,进一步以“一个民族”的原则来整合境内各民族。准确来说是试图构建“印度民族”。这里还是引用尼赫鲁的话:“不管我们属于什么民族,什么信仰,不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是印度人。”

尼赫鲁

第二,以世俗化来消除各个宗教间的矛盾。印度宪法规定,“将印度建成为主权的社会主义的非宗教的民主共和国。”印度政府在不同宗教关系中持中立主义立场。同时给落后的种姓和群体以优惠,增加他们的认同,虽然到了莫迪统治时期,印度的印度教国家主义倾向加强,但是在这之前,印度基本上是中立立场。

第三是语言上的统一。印度一共有1600多种语言和方言,语言不同阻碍印度各个地区的交流和沟通,导致很多地区对国家的认同感不强。而印度知识分子早已认识到统一语言的重要性,比如甘地在1917年就提出促进印地语成为全国通用语言。

印地语

印度独立后,宪法规定印地语和英语是官方语言,政府的文件都有印地语和英语两个版本。大众媒体更是促使印地语的传播。

这种措施加强了印度不同种族的人对国家的认同。

第四个是统一的全国行政体制。印度历史上从没有实现过全国性的统一行政权,各个小王国、土邦之间的联系非常松散。为了更好统一,印度独立后,各个邦邦长的任命是由中央从四个候选人中选择而来,而不是地方直接选举。另外印度实现统一的宪法、统一的公务员系统、统一的司法体系,还有学习苏联的五年计划、税收以及地方财政转移等等措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第五是塑造目标,让全国团结在一个旗帜下。像21世纪初印度提出“有声有色的大国”目标,积极推进大国外交,提升在国际舞台上的存在感,这些都让印度人感到自豪。

04、 印度人民党执政后如何加强印度的国家认同?

在印度建国之初,印度国大党发挥着重要作用。到了后来印度教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印度人民党崛起,2014年,印度人民党更是赢得多数,莫迪执政。2019年再次赢得多数席位,莫迪连任总理。

这一时期,印度的国家认同塑造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印度人民党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政策。

第一条腿是社会经济议题。比如莫迪在他的精选刚领证说要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消除贫困,还确立印度要在2030年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目标。

第二条腿是印度教意识形态。2014年印度人民党就表示对印度教价值的坚守。还提出了“净河计划”,这个计划要治理恒河污染,这有助于满足印度教徒的精神需求,更不用说莫迪屡次操纵宗教议题。人民党号称要代表印度教教徒的利益,淡化印度教内的种姓观念,转而强化宗教敌对情绪。

05、 印度在塑造国家认同中的不和谐因素

虽然印度政府做了这么多,但是他现在彻底实现整合目标了吗?答案是没有。有很多因素阻碍其目标的实现。

首先就是西式民主制度的威胁。因为印度国大党的式微以及人民党的崛起,印度各个政党不断操作民粹议题,为了获得选票,政客不断操作宗教、语言、种族等议题,这些不利于印度内部的整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是印度内部的地方势力。尽管从英国开始,印度就在逐渐构建自己的地域、国家认同。但是毕竟时间不够长,内部还是有不少地方势力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地方政党就长期在一些邦执政。地方势力的崛起削弱了全国性政党的影响。

另外境内还有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南印度纳德邦独立运动;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人不服印度当局、旁遮普邦锡克人的冲突等等。

第三是种姓制度。历史上种姓制度就影响印度的整合,即便1950年印度就宣布废黜种姓制度,但是种姓制度的阴影一直不散。

此外还有宗教冲突、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拉大,不同族群发展程度不一样。这些都影响政局稳定和国家认同。

从这些因素来看,印度的国家认同塑造,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资料:

1、丁建军:《从殖民统治到国家独立:印度国家身份的构建》,时事出版社,2020年。

2、杨新天. 印度人民党意识形态的适应性演变及其成效分析[J]. 南亚研究, 2020(2):16.

3、欧东明.印度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J].南亚研究季刊,2008(04):85-9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