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作为恒温动物,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正常体温是37度。那有人就比较好奇了,37度是怎么来的?其实,这是1851年由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测定的。

然而,202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的正常体温在下降。研究人员通过分析1860年以来收集的67.7万余份体温数据,发现和19世纪末相比,男性和女性分别降低了0.59℃和0.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体温会下降呢?今天来解读一下,总体温度下降,可能原因为:感染减少,基础代谢下降,环境温度。

01,观察到的体温下降现象

1851年,德国有位叫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的医生,对德国莱比锡市的受试者进行了长达数百万次的体温测量,并首次计算出人体平均体温正常值为37℃。自此,体温一直作为在临床上用于判断健康状况的关键生命体征。

事实上,不只是人类,很多哺乳动物的体温也在37℃附近,以至于有人都在思考为啥是这个温度,天选?

然而,美国研究人员却发现,人类体温似乎在下降【1】。

这次他们一共纳入了3个群体:

1,美国南北战争联邦军退伍军人(N = 23,710; 测量年份为1860-1940)——蓝色

2,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 I (N = 15,301; 1971-1975)——绿色

3,斯坦福转化研究综合数据库环境(N = 150,280; 2007-2017)——橙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上面这个图,有几个信息可以看出。

1,该图标是分男女性的,其中图上半部分是男性,下半部分是女性。

2,体温随着时代呈现了下降(从上到下看)

这一点,可以在男性图中看到,南北战争战士(蓝色)的曲线高于20世纪70年代,二者又都高于21世纪初的体温。

当然,在女性图中也可以看到,只是少了南北战争战士曲线。

3,体温随着年龄呈现下降趋势(从左到右看)。

可以看到随着年龄增加,体温是逐步下降的,一般认为是新陈代谢速率下降导致的。

02,为什么会下降?

体温调节是人体基本的生存线之一,非必要不调体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整体人类体温下降,那么一定意味着有重大的变化。

1,免疫问题:感染减少。

最近新冠感染了不少人,估计很多人都感受到了这一波疫情的影响,而其中最重要的影响之一就是:发热。大家屯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的目的也主要是降温

感染发热,是人体基本调节机制。

2015年nature的一篇综述里就提到了免疫产热的信号途径,特别是细胞因子IL-6以及产热相关的肾上腺素信号途径的重要作用。发烧是机体对感染应答的一个基本免疫反应,是一个很强的机体保护机制,大量证据表明,身体核心温度【有限度】的提升有利于治疗感染,比如体温增加应答感染和免疫疾病的一个基本应答反应,是经过几百万年自然选择形成的机体保护机制。大量证据表明在许多类型感染造成的发烧过程中,体核温度增加1到 4 ℃,病人感染后的生存率能够得到提高,而使用退烧药降温会导致流感患者死亡率增加5%

而人类体温下降,总体上和感染减少有关。

要知道,在早期,人类应对传染病基本上是缺乏手段的,但是随着弗莱明为代表的青霉素等抗生素出现,使得人类对抗传染病有了重要手段,从而让人类减少了大规模总体感染的可能性,这是贡献巨大的。

比如下图是肺结核的情形,随着时间,全球感染下降。

类似的情形存在于很多传染病中,这也是人类总体健康改进的结果

2,基础代谢下降

休息代谢速率是一个典型的现代人能量消耗的最大组成部分,而热量是新陈代谢的副产物。目前认为,可能是人类总体代谢速率下降了【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也会影响到人的体温。最直观的原因就是,人体是要和外界有热交流的,环境温度波动,那么就会导致人体代谢也跟着走。事实,人体为了维持恒温,每天50-70%的热量都来做这个了。

而19世纪的时候,美国供暖不规则,很多时候,抗寒靠抖。而随着供暖的改变,尤其是空调的发明,是的很多人享有更好的环境温度系统,因此可以更好的减少代谢需求。

当然,更大的全球气候变化是否也有影响,作者没提

1 Myroslava Protsiv, Catherine Ley, Joanna Lankester, Trevor Hastie, Julie Parsonnet (2020) Decreasing human body temp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eLife 9:e49555

2 Frankenfield, David, et al. "Comparison of predictive equations for resting metabolic rate in healthy nonobese and obese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105.5 (2005): 775-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