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深受广佛人民喜爱的广州市原市长黎子流老先生病逝,享年91岁。

消息传出后,网友自发悼念,朋友圈掀起一阵集体缅怀的哀思,几近刷屏,黎老市长生前的人缘和口碑之好,可见一斑。

有朋友评价他是南派官员中口碑极好的一个,是广东人的优秀代表。

我观察了一下大家的缅怀之词,可以大致总结为以下几个关键词:

真性情、讲真话、敢做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黎子流(来源南方+)

01

真性情

首先是真性情,这是黎老先生留给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

他普通话不好,就自嘲说“我的普通话太普通了”,到91岁高龄还不忘开玩笑说“我今年什么都不大,就是年龄大”。

他也毫不讳言自己学历不高这一点,坦言“我的简历中学历一栏填的初中,实际上真正在学校只读过两年书,后来进党校学习了两个月,这就是我的全部求学经历”。

可以说,只要老先生在的场合,总是金句频出、欢声笑语。

一个幽默、讲人话、真性情的人,谁不喜欢?

但身在官场,不是谁都敢表露真性情,这需要勇气,也需要才智。

抱朴守拙、少即是多,最本真的东西才是最有力量的,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习惯于矫揉造作、讲假话、讲废话,自己累,别人也累。

黎老市长就用他的率真,活出了一个简单、洒脱、快乐的自我,也赢得了一大批粉丝。

02

讲真话

真性情之外,老市长还敢于讲真话,刚到广州当市长时,他就批评广州“自高自大,盲目自满”,他还直言“广州放下架子之日,就是经济起飞之时”。

为啥会这么说呢?

上世纪80年代的珠三角,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在万马齐喑的中国大地率先崛起,不过,在故事的开始,担任主角的并非广州这个大城市,而是其周边“镇镇点火、村村冒烟“的乡镇地区。其中,顺德、中山、东莞、南海搞得最好,被媒体称为”广东四小虎”。

到了90年代,相比珠三角这些小兄弟,因为较早享受到市场化的红利,个个生龙活虎,反倒是作为省城老大哥的广州,显得老态龙钟、氛围沉闷。

正是在这个时期,黎子流被调任到广州当市长,看到士气低迷的广州,黎子流用一个比喻来形容,那就是玻璃罩子盖苍蝇,什么意思呢?就是“前途一片光明,但找不到出路”。

黎子流没有给省城官员面子,直言广州这是固步自封、是守旧。

“当时广州自认为是计划经济的‘守法’模范大国,周边发展好的城市都是‘违法’的。我跟大家讲,改革肯定要守法,但决不能守旧。而这种所谓的‘守法’恰恰就是一种固步自封的守旧!”

对此,老市长开出的药方是,放下架子,向珠三角小兄弟学习。很快,他便组织了一个广州历史上最庞大的“取经团“,首先抵达珠三角发展迅猛的深圳、珠海、南海、顺德和新会等中小城市,然后北上抵达长江三角洲、山东半岛和东北三省。

这次考察之旅,可以说大开眼界,对革新广州官员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有着重要作用。

老市长敢于讲真话,另一个广为流传的事情是,1981年,胡耀邦到顺德考察工作,问了时任顺德县委书记的黎子流一个问题,“你对香港电视怎么看?”

黎子流就问“您是想听真话还是假话”,得到“想听真话”的答复后,黎子流大胆地回答:第一,香港电视没有反对共产党、没有反社会主义;第二,香港节目也不黄色,最多穿穿泳衣;第三,香港电视的市场信息来得快,看了对抓经济有好处,就是广告太多、商业味太浓。

胡耀邦回应说,我在深圳也看了,确实没有啥。

原来,在改革开放之初,大陆电视节目少,而在广东,只需要买一根带有放大器的鱼骨架形天线,就可以收看到香港电视,一时间珠三角地区的家家户户房顶都插上了“鱼骨天线”。

一开始,政府是不允许这样做的,但后来,黎子流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架设公共天线,由我们来控制哪些重要时刻应该收看内地电视,一机两看,有所借鉴、有所抵制,采取“只眼开、只眼闭”的态度。

这样一个折中的方案,也获得了默许。

黎子流说:“在顺德,我总坚持一点,无论是建设还是改革,我们都要先行一步,不是越雷池一步,但要越雷池半步。”因此,在那个还相对封闭的时代,顺德人民群众便先一步开眼看世界。

不越雷池一步,但要敢于越雷池半步,这在特殊年代,不失为一种智慧。

03

对顺德、江门、广州的贡献

老市长不仅敢于讲真话,还敢于做事。

一般人只愿意做容易的事情、没有风险的事情,但黎子流敢于做困难的事情、有风险的事情。

改革开放之初,顺德发展困难重重,资金、技术、人才一概没有,要突围,顺德人自然而然就想到了香港这个“有钱亲戚”。作为县委书记的黎子流,决定与何贤、李兆基、郑裕彤等“香港资本家”会面。

但在当时,“四人帮”刚刚被打倒,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开,黎子流这一举动是有风险的。当时就有人议论,说县委书记竟然如此胆大包天,公然结交“香港资本家”。

黎子流当然知道这件事情的风险,但他抱着“敢越雷池半步”的勇气,把这件事情做成了。后来,李兆基、郑裕彤等香港富商分别捐了200万港币用于改建华侨中学,这是顺德自改革开放后接受的第一笔捐赠。

黎子流干的实事还有很多,在江门当市委书记时,他也干成了两件至今被人称赞的实事,一是修建外海大桥,另一是创办五邑大学,这在当时都是极具想象力、极需魄力的事情。

也许正因为他在主政顺德、江门时表现出的工作能力与改革魄力,上级决定派他到省城工作,给广州也带来一点新气象。

当时的省委书记林若和省长叶选平找黎子流谈话,说:“派你去的任务,就是把珠江三角洲的新风带过来,进一步发挥广州的长处”。

刚到广州工作时,黎子流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断电,当时广州由于供电能力不足,动不动断水断电,冰箱、空调、电扇开不了,老百姓怨声四起。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黎子流立下军令状:“一年之内解决不了民生用电,不用开人大常委会罢免我自己走,告老还乡”。

他还在会上说了一句流传甚广的话,“得就得,唔得返顺德“——大致意思就是,行就行,不行就卷起铺盖回顺德老家。

干不成就辞职,这等于是一句破釜沉舟的话,黎子流没有给自己留退路。一年之后,民生用电的难题得到有效缓解。

在广州,黎子流还干成了另一件众所周知的实事:修地铁

今天的广州地铁,里程数已超过620公里,国内排名第三、全球第五,运营服务可靠度全国第一,是广州响当当的一张城市名片。

但广州地铁从立项到建设,曾经经历过一个非常漫长、非常艰难的过程。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广州就有过修地铁的想法,当时的广东省省长陈郁提出“北京能搞地铁,广州为什么不能搞?”。

于是,1960年,广州地铁就打响了第一钻。但由于当时没有迫切的需求,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也都达不到要求,这个事情就搁浅了。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广州地铁又几次开工、几次被迫停工,经历了“五上五下”的尴尬,直到90年代黎子流到广州当市长后,这个事情才算有了实质进展:1991年5月,广州地铁建设指挥部成立。

但修地铁的消息一经发布,一些好心的同志提醒黎子流:前面几届领导都完成不了的事情,你干一届市长就能完成吗?何必自找苦吃?

首先摆在黎子流面前的就是资金难题,仅一期工程的预算费用就高达146亿,而当时广州市长可调用的全部财政只有90亿元,为解决资金难题,黎子流的解决方案是:借鉴香港地铁“以地养铁”的经验。

为此,广州将地铁上方54个地块通过招标方式转让给开发商,陆续解决了五六十亿元资金。此外,广州市还规划建设了6平方公里的珠江新城,通过土地出让收益,可在十年内再获300亿元。

不过,“以地养铁”需要一个过程,为解决眼前资金缺口,广州市一方面在全市宾馆饭店住宿费中增收5%的交通建设附加费,另一方面从房地产企业上缴费用中拿出30%投入地铁建设。

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天我们坐在干净便捷的广州地铁上,应该感谢这位老市长,记住他对广州地铁做出的贡献。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修地铁不算是个难事,但在当时那个年代,绝对是一件石破天惊的事情。要知道,黎子流主导的地铁一号线,是当时国内第一条完全由地方政府自筹资金兴建的地铁线路。

也有人会说,即使没有黎子流,也一定有其他的市长来干成这件事,但也许会晚个五到十年,广州地铁也不一定有今天的领先地位。

老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难的是从0到1,难的是无中生有干成一件事,历史应该铭记敢为人先、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04

值得铭记

黎子流老市长的学历不高,但这不影响他胸襟广阔、眼界开阔,他敢于看世界,知道浩浩汤汤的世界潮流在哪里,知道应该向谁学习。

相反,很多人书读了不少,但眼界狭隘,见识短浅。

黎子流老市长是真性情,务实不务虚,刚到省城工作时,就敢于批评广州固步自封、骄傲自满,号召省城大哥放下架子,向顺德、中山、东莞等珠三角小兄弟学习。

他还有办法、能干事儿,是那个年代实干派官员的典型代表,在江门修大桥、办大学,在广州修地铁、修机场路,都是利在千秋的大实事。

他还很有智慧,常常提醒大家做事情要“干了不说、干了再说、多干少说”。

当然,我最欣赏的还是他的勇敢,在特殊年代敢于打破僵局、敢于越雷池半步的那种眼光、勇气与魄力,是非常了不起的。

著名学者罗翔有句话说得好,“在人类所有美德中,勇敢是最稀缺的。”

这样一位有勇气、有智慧、能干事儿的老市长,值得铭记。

今天的广佛人民集体缅怀黎子流,也是缅怀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怀念那种敢为人先、敢于改革创新、敢于克服困难的时代精神。

当然,人无完人,任何改革也不可能总是一团和气,我在网上也看到一些不同的声音,说广州修第一条地铁时,拆了不少屋。不得不说,那些被拆掉的屋子、那些因为修地铁被迫搬家的居民,都是“改革的代价”,他们的付出也应该被铭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