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在大街上随处都可见到各式各样的圣诞树,还布置着红袍白发的圣诞老人,以及可爱的麋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不少人为了对抗日渐商业化的圣诞节,主张圣诞节应该正名为耶诞节。然而,耶稣在圣诞节出生的说法受到越来越多质疑,谁才是圣诞节的寿星?

扑朔迷离的圣诞节

根据宗教文献上说,“圣诞节”这一名词,产生于1038年,由Christ、Mass二字凑合而成。但对于耶稣诞生的年月日期,却没有什么提及了。后来经过许多学者不断的考证,有的说是公元前四年,有的说是公元前五年或六年,究竟哪一年呢?也无人肯定地说。在日期方面有的说是3月25日,有的说是4月19日或20日……到底应该是在哪一天呢?学者也无法考证出来,反正是耶稣自有道理吧。

那么,为什么要选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呢?据基督教徒表示,在第二世纪里,东方教会(即希腊教)的圣诞节日是在1月6日,而西方教会(即罗马教)最早的圣诞节,也是1月6日,后来才改为3月25日。但“道成肉身”的开始是“感孕”而不是“诞生”,当这一点被认识后,才改为12月25日。公元353至361年之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宫廷里就决定以12月25日为基督降生日,宣布了基督教为罗马国的正式宗教,他命令基督教徒在每年12月25日庆祝农神沙登这一天,也同时庆祝基督的圣诞,把两个节日合并举行。故相传至今,历久不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根据美国的说法,12月25日是太阳神的诞生节日,也是传自罗马。耶稣既被信徒们认为精神上最伟大的太阳 ,这象征便染到基督教里去,他们认为耶稣的公义正直和仁爱的光辉,终于胜过黑暗,一如太阳的光芒四射,足以制胜所有的黑暗权势。因此便决定了整个“基督世界”同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时至今日的世界里,可以说还是黑暗重重,唯有发扬基督的公义正直精神,才可消灭黑暗的权势。

总而言之,圣诞节的来由错综复杂,多年来经过不同文化的演绎更衍生了不同的版本和传统,实在难以追本溯源复原圣诞节的原貌,但无可否认的是圣诞节这一个日子的象征意义非常重大。

百花齐放的圣诞风俗

在庆祝圣诞风俗上,世界各国多有独特。如北欧国家,在圣诞前夕,燃烧木头,随着火势而欢呼,继而大唱圣诞歌曲,在晚上家家的窗门都点着洋烛,来迎接圣诞老人。在英国和德国、瑞典,都点着洋烛放在窗口,让早上到教堂祈祷唱诗的信徒,都可看清道路。在奥地利,到了可以结婚年龄的女子,在圣诞节时将熔了的锡,倒入冷水中,看形状便可预测未来丈夫的外貌,高矮肥瘦。在捷克未婚的少女,将削出的苹果皮,抛在背后,说可形出未来丈夫的姓氏的首个字母,而宣布订婚了。挪威人则整夜点着圣诞烛不使它熄灭,否则就有灾难降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前英国庆祝圣诞的习俗,可谓多彩多姿。他们在圣诞日,第一件要事,是仰望蓝天,观察气候的变化,以推测来年运气。倘若太阳冉冉上升时,清风阵阵吹来,预示家畜将受到饥饿 ,假使日落西山时,清风徐来,预示是年有帝王或贵冑死亡。这种古老习俗,延续了数百年,还根深蒂固地存在。

法国人多已放弃之前圣诞的风俗,大家精心打扮,随歌而舞,以示庆祝。各大建筑物都灯火辉煌,餐厅人声鼎沸,通宵达旦。他们特别注重圣诞前夕的大餐,大快朵颐。

在哥伦比亚,更有特别庆祝圣诞的风俗,他们完全侧重于化妆跳舞,大家都戴着假面具,不被别人认出,凡能认出最多者,就可得到奖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菲律宾过圣诞节的时间最久,由12月16日开始,一连作了九天的祈祷,据说这样可以得到圣婴耶稣和圣母玛利亚的特别恩泽。

新西兰人是属于英国血统,大致与英国相同,就是有一点与英人不同,那是新西兰法律上的规定:庆祝圣诞节必须在家庭中举行。但是,街道上却热闹非凡,到了晚上9点后,街上才渐渐冷落起来,热闹情况才转移到家中,举杯痛饮,且在半夜里就去教堂做弥撒,这时圣诞老人正在开始分头活动。所以每家的孩子们,看到装在袜子里的礼物,皆大欢喜。

传遍世界的“天上曲”

在圣诞节将来临的前几天,无数虔诚的教友们以及各地教堂的负责人,都为节日而忙碌万分,他们将使神圣的教堂,布置得富丽堂皇,全世界的教堂将于子夜时鸣起庄严响亮的钟声,和充耳悠扬的歌声,这是圣诞的颂诗。特别是那首《平安夜》(Silent Night),随时随地可以听得到,如今被许多人翻唱。

这首诗的产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可是歌者不倦,听者不厌,全世界的人们各自用自己的言语唱出这首最受欢迎的赞美诗,已成为世界最流行的曲子了。说到这一首《平安夜》的赞美诗,还有一段故事。

当1818年的圣诞前夕,在奥地利小镇欧本多夫有个名叫圣尼古拉教堂(St. Nicholas' Church),在圣诞节前,琴师弗朗茨·格鲁贝尔(Franz Gruber)发现风琴突然坏了,但当地没有这种匠人把它修好,而且又漫天风雪,无法到外地请人来修理。假使在明天圣诞节时没有风琴演奏的话,那是一件大煞风景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立即把这件事告诉他的助理约瑟夫·莫尔(Josef Mohr),请他为圣诞节写一首诗,但要没有风琴伴奏也可以唱的。莫尔受命之后,立刻发生了灵感,于整夜默想这首《平安夜》的措词。于是写作出来,交给格鲁贝尔琴师,他便马上配好了曲子,但这时教堂里已挤满了朝拜的人群,忽然瞥见其中一人手挽着吉他,就请他伴奏这首新的圣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果然一鸣惊人,初奏成功。全教堂里的教友都一致赞美它,后来辗转到各地去,都公认为一首最美丽、最和谐和最文雅的圣诞诗。随后传到了美国去,各教堂齐相演唱,美国人竟一致誉为“天上曲”,称为不同凡响之音,视其价值之高,什么曲子都在其下了。此曲的作者莫尔和格鲁贝尔在无意中也扬名于全世界了。

圣诞节在中国的流行

要说圣诞节具体是哪一年进入中国的,这个还真不好说。不过当时的中国人,把老外过的这个圣诞节,当作是“外国冬至”。除了时间相邻,放假并群相庆贺,一部分意义和习俗也有相同之点,也是之前中国人把圣诞节叫做外国冬至的原因。当年,圣诞节初进中国,也还是有竞争对手的,那就是中国人非常重视的冬至日。

根据最早的记录,这种外国冬至活动是在光绪初年,主要局限在旅沪西人社群中。从1888年首次对教堂耶诞弥撒的记录中,可以知道参加宗教活动的主要是西人。光绪中叶以后,华人参与过节的情况逐渐增多,如1892年耶稣诞日适逢礼拜日,比中国新年更显繁盛。上海租界的大部分人口为中国人,租界过节如过中国新年般热闹,教堂弥撒礼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信徒参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清末的上海,外国冬至已如中国冬至一样热闹了。民国以后,庆贺耶稣诞辰的热闹气氛逐渐弥漫至一般社会生活中,而“外国冬至” 这个缺乏宗教意味的中国俗称,却逐渐向宗教味极浓的“圣诞节”演变。

到了20世纪初,这个节日被上海非教会的时尚国人接受,成了一个欢乐的节日。此后这个节日便在中国流传下来,并逐渐扩散至全国。另一方面,其宗教内涵又渐渐地被欢乐、幸福乃至狂欢取代变得世俗化,原本纪念耶稣诞辰的宗教节日,遂变为许多人最愿意花钱取乐的狂欢节。在世俗化和商业化的双重夹击下,圣诞节已隐然压倒了中国传统的冬至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中国成立之后,西方的和消费主义都曾不被接纳。在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之后,圣诞老人的名字才进入中国。圣诞老人的在中国的影响力和在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很快被人们接受,同时也受到了本土文化的影响。随着圣诞节在大众的流行,在媒体、商家的带动下,与圣诞节相关的圣诞树、圣诞老人、圣诞礼物等象征品开始走进大众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圣诞节在西方也早就不是单纯的宗教节日,而是基督教文化与欧美民间生活传说相融合的产物。圣诞节的世俗生活内容与家庭、亲情、消费等都有关系,而现在中国人接受的大多就是这些生活化的内容,西方现代性的物质层面比它的精神层面更容易被中国人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