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之后,很多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开始陆续被感染。作为对抗疫情的最后一道防护屏障,医务人员被感染的人数和比率不仅关系着个人及家庭,也事关医疗机构是否能够正常运转以及部分病人能否及时得到有效诊治。

那么对于这波感染小高峰,作为医院,哪些科室会被第一波冲击呢?

发热门诊

无疑,作为医疗机构诊治新冠肺炎的第一站,无论是管控前,还是放开后,发热门诊在这个过程里都起着「抬头兵」的作用。基本上所有的发热病人都需要先就诊于发热门诊,经过发热门诊初筛后方能就诊于相应的专科科室。

随着疫情管控的放开,大多数医院目前依然执行的是有新冠肺炎十大相应症状的先去发热门诊就诊。而对于很多医院而言,发热门诊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科室,其中大部分的医务人员都是从各个科室进行抽调。这也就意味着,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医院和科室的安排进行相应的支援。

在疫情放开之后,众多出现新冠肺炎症状的患者第一就诊科室便是发热门诊。北京的最新数据显示,仅 12 月 11 日当天,发热门诊的就诊患者就达 2.2 万人,是一周前的 16 倍。

12 月 9 日,联防联控在新闻发布会中明确指出,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同时,医院不能拒诊核酸炎阳性患者。无疑,发热门诊将会是被疫情冲击的第一个科室。

感染病科

在与病毒斗智斗勇的科室中,感染病科被誉为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前哨科室,感染科医生被称为「疫情狙击手」。

如果说发热门诊是核酸检测阳性患者的第一就诊门诊科室,那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感染病科作为有独立病房,且独立运行的一线临床科室,对于需要住院的大规模新冠阳性患者而言,感染病科无疑可能是被冲击的第二个科室。

近期有湖北三甲医院感染科主任医生发文称,放开之后,阳性越来越多,一夜之间,感染科一下子爆满,科室一半医生感冒关起来。

本来是十几个人的科室,能上班的只有七八个,但是病人并没有减少,甚至成倍的增长,而医务人员的数量却并没有增多。

急诊科

急诊科不单单需要处置核酸检测阴性的患者,对于核酸检测阳性且需要急诊医疗救助的患者而言,急诊仍然承担着「黄金治疗」的最佳时间。同时,近期国家卫健委已明确指出,急危重症患者无论有无核酸检测都应应收尽收,及时给予医疗救助。

在这个过程里,急诊科无疑承担了非常大的压力。它既要保证核酸阳性的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救助,又要保证科室的医务人员不被感染,同时还要保证前来就诊的核酸检测阴性的患者不被感染。这不仅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更为重要的是,即使做到百密,但也必然会有一疏。一旦急诊科的医务人员被大量感染,沦陷也只不过是迟早的事。

东北某三级医院的外科医生刘成称,由于急诊缓冲区人手紧缺,医院要求其他科室按比例抽调医生支援急诊科。而随着阳性医护居家隔离,需要借调的人越来越多,本科室的医护却越来越少。这就导致了为了保证急诊科的顺利运行,原科室的医务人员不得不连轴转。

呼吸科和心血管科

这次宣布全面放开的时间段和季节很突然,以至于全社会都没有任何准备,包括医院在内。作为好发于冬季的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冬季本身就是呼吸科和心血管科的高发就诊季节。

而呼吸科和心血管科的患者大多数都是有各种慢性病的中老年患者,如 COPD(老慢支)、心梗和 CHD(冠心病)等。本身这群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基础状况就一般,如果没有新冠的影响,可能在家吸吸氧,开开空调还能顺利度过这个冬天。但是如果这些慢性病又合并上了新冠肺炎,那大概率需要去医院就医,甚至是住院接受治疗。

《柳叶刀》曾于 2018 年 4 月刊登了王辰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我国慢阻肺患者已经超约 1 亿人,成为仅次于高血压、糖尿病的中国第三大常见慢性病。」而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道 2021》推算,我们心血管病现患人数高达 3.3 亿人。如此庞大的群体,再加上即将大面积流行的新冠,呼吸科和心血管科无疑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儿科

根据 2017 年 5 月发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基础研究)》数据显示,中国儿科医生总数约为 10 万人,但 0 岁至 14 岁儿童却有 2.6 亿,平均每 2000 名儿童才能拥有 1 名儿科医生。儿科医生的缺口已经超过了 20 万。

即使已经过了 5 年,儿科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明显的好转。「收入低、工作忙、医疗风险大」几乎是诸多医学生在选择专业和科室时所要考虑的因素,而儿科无疑都占据了。

与此同时,新冠肺炎潜在可能影响最重的两个群体便是小孩和老人。从今天来看,医院的压力越来越大,人手不足的短板已经出现,尤其是儿科原本就医生人手不足。在广州,有三甲医院医生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目前担心的主要是医护可能发生的减员问题以及儿科门诊发生的高峰期的拥堵问题。而儿科和其他科室不同,用药有着诸多禁忌,一旦儿科的医生因为确诊而休息,其他科室的医生很难顶上去。儿科在这个冬天所要面临的压力已经跃然纸上。

ICU

ICU 是上述所有可能被冲击科室、且是医院所有科室的最后一道医疗资源防线,一旦 ICU 医疗资源被挤兑和冲破,随之而来的大概率是较高的死亡率。

12 月 9 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透露,我国目前重症床位总数是 13.81 万张,其中三级医疗机构的重症床位时 10.65 万张。重症医学床位接近每十万人十张的水平。

根据人民日报报道,截止到 2020 年,我国共有重症 ICU 医生 6 万多人,ICU 护士 10 万多人。在没有疫情的时候,重症 ICU 医生本就人手不足,疫情发生之后,叠加上「放开」「冬天」「老年人」「儿童」多重 Buff 后,ICU 的处境不难想象。

为了应对可能的冲击,目前各个医院都在陆续进行重症医学知识的培养,以最快速度从临床其他科室抽调人员支援 ICU 科室,似乎成了不得不做出的抉择。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会好转,因为合并新冠肺炎→老年/儿童→免疫力低下/基础疾病较多→ICU,医护感染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在医疗资源的冲击之下,核心问题是保住现有医生人手不减少。但医生人手减少是一个可预见的大趋势,涌入医院的人越来越多,医生越来也少,这个矛盾如何处理?欢迎留言探讨。

写在最后,目前每个科室都存在人手不够的情况,工作都很重很累,或许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别倒在距离冬天结束、春天到来的最后一天。

关注我,每日分享热点话题,你想知道的医学动态资讯,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