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都说新冠原始毒株有后遗症,Delta有后遗症,随着Omicron的大范围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它会不会导致后遗症。

在宣称奥密克戎是大号流感的情况下,不会有人担心后遗症,但现在的状况有所不同:

大部分症状严重,甚至有卷土重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内的数据太少,专家方面的言论目前是这样的:

11月30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教授、广州市黄埔方舱医院总领队崇雨田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目前学界并未确认新冠肺炎有后遗症。至少尚没有证据表明有后遗症。”

笔者决定去找一些更有说服力的数据,“未确认”三个字听起来不太靠谱

日本方面公布了最新的“新冠感染后遗症”调查数据!

近日,大阪府丰中市政府为了了解新冠后遗症的发生情况,和大阪大学大学院医学系研究科携手对4000名曾经感染过新冠的丰中市民展开了“新冠后遗症”调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调查发现,感染新冠后会出现发烧、咳嗽、嗓子痛等一系列感冒症状,一般来说这样的症状只会持续一个星期左右,那之后就会慢慢恢复。但实际上有高达47.7%的新冠感染者表示,自己在居家疗养期间(10天)结束后,仍有各种各样的不适症状出现。其中最为令人困扰的就是身体上的倦怠感,咳嗽和脱发,很多人称:各种新冠后遗症症状甚至影响着自己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这份调查数据背后的依据:

据了解,此次调查共有4047名曾感染过新冠的日本民众参加,其中男性45.5%,女性54.5%,平均年龄44.3岁。其中,有77.3%的人感染的是奥密克戎病毒株,有78%的人接种过2剂以上的新冠疫苗。

这份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有新冠后遗症的人群中,发生频率最高的症状分别是“倦怠感”、“脱发”和“咳嗽”。除此之外,也有很多人表示:自己出现了健忘,集中力低下等十分影响生活和工作的症状。

其实后遗症这个东西除了当事人,其他人很难感同身受。为了能让更多人对新冠后遗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日媒分别采访了出现不同新冠后遗症症状的患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下来出现在镜头前的这名女性已经整整被新冠后遗症困扰了一年多了。女性表示:“直到现在自己仍然会偶尔出现胸口痛的症状,就连洗完澡吹个头发都会累到不停的喘粗气,有时太难受甚至都下不了床......”

那什么样的人在感染新冠后会容易出现后遗症呢?

根据丰中市的调查,在感染新冠后症状比较严重的人会比轻症的人出现后遗症的比例高出5倍左右。 另外,根据数据显示女性会比男性更容易出现后遗症。而接种新冠疫苗次数越多的人,出现后遗症的机率则越小!

那么我们该如何防止新冠后遗症?治疗新冠后遗症的日本医生们的观点总结如下:

1.感染新冠后1~2个月内为危险期,没有好好休息的人容易留下后遗症。

2.康复后戒烟戒酒2个月,烟酒会造成免疫力下降,引发后遗症。

3.后遗症持续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有人2~3周可恢复,有人会持续1年。

4.几乎所有的后遗症患者的共同点都是喉咙和鼻子的分界处的上咽喉出现炎症。

5.无法就医的人,居家治疗可以选择洗漱鼻清理上咽部+保持身体温暖+静养。

6.新冠康复后不要剧烈运动,此时锻炼身体不会增强体质,反而会引发后遗症。若出现后遗症更不要做剧烈运动和锻炼,会加重后遗症。

(资料来源:生草字幕组)

目前,日本国内的新冠疫情也在不断扩大,17号,日本共有15万8807人被确认感染新冠。同日,正在医院治疗的重症患者有482人,另有233人死于新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知名新冠专家表示,感染新冠后出现后遗症的概率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最好的预防新冠后遗症的方法就是做好防护,尽量不要感染新冠!

可能看到这里有人要问了,为什么世界各地都有新冠后遗症,日本有,韩国有,英国美国一抓一大把,唯独中国较少?

排除掩盖真相等阴谋论的可能,牵扯出一个问题:

为什么会有后遗症?

两方面原因,一是用药,二是病后调养。

有些人认为,感染了只要症状压下去就没事了,转阴就没事了,但病毒对身体的侵害是实打实的。

奥密克戎确实对于肺部的侵害是原始毒株的十分之一,可有一点不容忽视:

在对死于奥密克戎的人进行解剖时,发现各个器官都有奥密克戎存在的痕迹。

这也是为什么奥密克戎后遗症相比于原始后遗症种类更多的原因,吃药压下去的仅仅是表征,不代表真的好了。

尤其是西药的大量使用,看起来消灭了高热和表面症状,但如果后续调理跟不上,患后遗症的可能性会大幅度提升。

因此对于有条件的人,笔者还是建议中西医结合治疗,西药救急,中药调理。

在中医药全程深度介入治疗康复的条件下,我国出现新冠后遗症的概率要少得多,程度要轻得多,这是事实。

但也不要过度迷信某一种中药以及大批量生产的中药,中医讲对症下药,一味乱吃可能会适得其反。

请把这篇文章转给所有人看到

每天给大家分享不同的急救技能和疾病知识

希望公众号帮过更多人,救更多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