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皇上去给太后请安,刚落座,太后就说:老十七是孝顺,但每次见了他,都会想起他亲额娘舒妃专宠六宫,众妃怨妒的事,心里就会不痛快。

皇帝离开的时候,问太后身边的孙姑姑:华妃来探望过吗?

孙姑姑说:华妃协理六宫不得空,起早皇后来看了太后,伺候了汤药就走了,倒是昨儿丽嫔来过了。

皇上重复了句:丽嫔?转身就带着苏培盛离开。

晚膳后翻牌子,皇上面露不悦,却未发一言。

苏培盛抬头看了一眼皇上的脸色,便马上抬手撤了丽嫔的绿头牌:哟,丽嫔娘娘的怎么都沾上灰了?拿回去重做一块,这两日,就别随着送来让皇上翻牌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皇上这才动手开始挑牌子。

这一段,没什么激烈的戏剧冲突,仅凭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把太后、皇上和苏培盛这三个“宫斗”老手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太后想让皇上雨露均沾,但又不好明说,就借着说想起果郡王生母,自己内心十分不悦,以此来敲打皇上不要专宠甄嬛。

雍正一下就明白了太后的意思,原本想让甄嬛多来伺候太后以缓和矛盾,没想太后拒绝了:等她熬到嫔位再说吧。

一来一去,俩人话都没说明,但又都表达了各自立场,这上届宫斗冠军队伍的说话艺术,真是高。

问孙姑姑谁来看过太后,实际是皇帝想知道谁来打小报告,一旁的苏培盛对这件事心里门儿清。

但他拿不准皇上对丽嫔的不满有多严重,于是翻牌子时,丽嫔的绿头牌还是照例被送了上来。

直到看到皇上紧皱的眉头,他就一下明白了,马上找了个“落灰”的由头,把丽嫔的牌子撤了下去。既全了丽嫔的面子,又遂了皇上的心意。

察言观色,深谙帝王心,这功力,不愧是跟在皇帝身边几十年的“人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甄嬛传》的成功,就在于它的讲究:人物不单一、不脸谱化,每个桥段、对白暗含的深意和铺垫,都足见编剧下了功夫。

不是只有哭天抢地才体现出人物性格,对白、细节、故事架构,才是精髓。

所谓经典,大概就是隔了十年再看,你还会咂摸出很多的味道来。

2、方贵人是另一个甄嬛。

今天看《甄嬛传》中甄嬛小产,皇帝审判华妃的时候猛地想起甄嬛和方贵人都是因为麝香流产,而且两人流产都和华妃有关,都埋怨华妃,都被皇帝冷落。

3、42集华妃派人火烧碎玉轩,甄嬛曾问祺贵人的去向,知道她夜深还未回来,天黑路滑,就让槿夕去在她宫门多点几盏灯。

她是为了让等会儿火烧得更大。

4、雍正临死前,对摊牌的甄嬛说“佛口蛇心”!

《甄嬛传》细思极恐的就是剧中的皇后宜修、纯元皇后、熹贵妃甄嬛、安陵容等先后得势的“白莲花“都是“佛口蛇心”。

5、在皇帝登基后数月不入后宫,太后来劝皇帝延绵子嗣的对话里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后只提及了皇后、端妃和齐妃,按理来说华妃作为宠冠后宫的妃子,本应该提及。

这说明皇帝从一开始就在提防年羹尧,自然也不会让华妃有身孕。这个隐喻后面甄嬛去冷宫看华妃也有说明。

6、甄嬛祈福寺庙门口的对联:

甘露灌顶受菩提记,光明照身广渡泉生。

甘露是指甄嬛后面在甘露寺修行的事情,光明就是“熹”也就是甄嬛后来被封为熹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