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好,我是三十。

经朋友允许,我想先分享两条朋友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信看到这两张截图,很多“海归”都和我一样会觉得非常有共鸣。

每个留学生在毕业前夕甚至更早,都需要考虑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回国发展,还是留在当地找找机会?

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无论是很早就坚定信念要回国的人,还是经历了长久纠结迷茫犹豫摇摆最终才决定回家的人……但凡海归,日后总少不了一顿后悔。起码我身边回国的留学生朋友几乎个个都怀疑过人生,在国内屡屡扼腕emo,反思自己当初“是不是选错了”。

这一款心态迟迟调整不过来,真就是极大的精神内耗,十个二舅也治不好的那种。

当然也包括我。

一个留学生远离家乡、孤身在外时,对快乐和满足的期待,和在家做“孩子”时截然不同。

用还不那么流利的口语租到心仪的房子,房东笑眯眯地夸你发音很标准。

按自己的喜好把新家收拾整齐,坐在沙发上长舒一口气。

伴着记忆中的味道和家人视频,碗中蒸腾的雾气遮住了彼此的脸,但是却挡不住心中深深的思念……

读到这里的留学生们,想到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是不是也能会心一笑呢?因为这些时刻的满足和快乐,不是刚刚好,而是多得会溢出来。

记得刚到国外不久,我就因为水土不服有些发烧。瘫在床上时,突然就想吃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

而且得是姥姥煮的那种:放两个鸡蛋,一个完整的,一个打到锅里后就用筷子搅碎。我喜欢吃劲道的面,所以姥姥下入龙须面后很快就会关火,盖上盖子焖几分钟就可以出锅了。

那会儿人生地不熟,最近的中国超市在市中心。我只好耐着性子等,等室友也“缺货”了,才好跟她一起进城。

我学着姥姥的样子,鸡蛋打一个整的打一个碎的,放下面不久就关火,再等它焖软、入味。面的味道有些“深邃”,我好像都能从中品出家的感觉。

看看时间家人应该还没睡,我打开视频,给他们展示我做的“姥姥牌”热汤面。

那是我到国外以后最开心的一天,一边吸溜着面条,一边和家人们谈天说地。有跨越几千公里飘来的熟悉味道、也有隔着屏幕的熟悉的人。

在国外那两年,我每周最大的期待,就是在成功复刻了某道我家的“招牌名菜”后,给挤在九宫格中的一大家子做“吃播”,在那个时候,一些在家里面对面不耐烦听的话题突然就变得顺耳起来了,随便聊点什么都会让人记忆深刻。

复刻炸藕盒

可回国后,我再也没有想念过姥姥做的热汤面,更不会觉得每周能和家人絮絮叨叨是多么值得珍惜的机会,甚至偶尔还会因为父母的反复叮咛感到厌烦。

似乎让我快乐和满足的阈值被拉高了很多。

学生时代的我们,有大量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旅游、聚会、运动……只要是真心感兴趣的,想尽办法都要做到。

回国以后呢?工作忙、没时间、没精力……这些都可以是原因,但这些原因又真的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吗?

有一学期的期末考试被安排在圣诞假期之后,那是我在欧洲的最后一个冬天,但我一直还没有完成去芬兰看极光的梦想。

准备考试还是去圆梦?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我全都要!

于是那趟芬兰之行,就有了一个在飞机上、大巴上玩命背课件的我,一个在小木屋也不忘整理重点的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芬兰看到的极光

9天时间,我平均每天睡2、3个小时,清醒的时候又是体力劳动又是脑力劳动,绝对比现在上一天班累。

旅行结束后,我更是直接进入了疯狂的复习冲刺阶段,完全没有休息时间。

还有一年除夕,第二天满课的我和中国同学一起吃年夜饭,喝了一些酒,还玩桌游到半夜。

但回家后我依旧把老师要求预习的资料看完,然后第二天准时起床上早课。

那时候好像精力无比充沛,即使在学业占满生活时,也能挤出时间做一些想做的事情。

和同学的异国年夜饭

现在,作为一个职场人,自己能支配的时间确实变少了,而且即使是短暂的休假,也更想窝在家里。

其实只要不是太离谱的诗和远方,只要我们想,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去追求。

但现在的我们真的还有那么强烈的愿望吗?

还会为了去看一场极光,付出连续一个多月无法好好休息,甚至有可能会挂科的代价吗?

我们终究还是没有了当年那份什么都不想错过的激情和热切,也没有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气和冒险精神。

也有人说,根本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因为有太多的不得已和压力。自己的工作、父母的身体、孩子的教育……

其实压力和责任一直存在,只是我们在国外随心所欲时,因为地理位置相距过远,有人替我们肩负了这些。

父母知道我们身在异国,无论家里有什么情况都鞭长莫及,所以大多数会选择报喜不报忧。

那时候,姑姑得了乳腺癌。姑姑没有自己的孩子,便把我当成亲生女儿看待。但是她从确诊、求医、手术,再到慢慢恢复,我竟一概不知。

直到回国后听家人偶然聊起,才知道那个爱我的姑姑,背着我经历了怎样的痛苦,才知道我的父母在那段时间承受了多少压力。他们在陪姑姑一起对抗病魔的同时,还要在每次视频中不让我发现异样。我和姑姑的几次单独交流,她也没有表现出半点不适。

国外求学期间,我们本来就已经在空间上远离了家庭责任。被隐瞒了所有负面消息,更是让我们可以“坦然”地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

而这些无从逃避责任,则是由最亲近、最在乎我们的人默默承担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回国以后,我们和家人都失去了报喜不报忧的“权利”,彼此的喜怒哀乐因为时空的拉近而无从隐藏

曾经的我们可以在被老师过快的语速折磨一天后,还能笑着对父母说:“课程都很简单”。

可以在为各种学术讨论和小组作业忙得焦头烂额,直到晚上还没吃上一顿饭时,还要在家族群里发一张几个月前朋友聚会时的大餐,配上一句“今天就简单吃一些”。

可以在很多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因为想家默默流泪后,清早再发个仅家人可见的朋友圈——阳光真好,去上课啦!

而当初父母隐瞒了我们什么现在恐怕已经无从知晓,但推己及人,他们的生活,也绝对不像口中说的那样轻松自在。

回国后,身上要肩负的责任重了,面对的压力也大了。我们的确无法随心所欲,快乐和自由自然也就不再唾手可得。

学生时代的我们是有“特权”的,学生这个身份会自然地降低外界的期待值。

孤身一人在国外时,不光是我们容易获得满足和快乐,家人也一样,我们的平安和顺利就是他们最大的期待。

所以那时需要做的只是照顾好自己,好好学习,其它的什么都不用多想。更何况对学习的要求好像也没有那么高,似乎只要说一句“全都通过了,可以顺利毕业”父母就会开心得不行。

而且没有工作的我们花着父母的钱,也几乎不会面对什么经济压力。

对于绝大多数归国留学生而言,回国基本和结束学生时代、准备步入工作岗位对等。

身份的改变,意味着学生时代的“特权”结束,也意味着外界对我们期待值的升高。我们必须要接受新的游戏规则,而且这个规则一定会更严苛、更局限。

在自己挑挑拣拣和被用人单位挑挑拣拣后,好不容易找到工作。找到的工作收入如何?公司知不知名?晋升前景怎样?这些问题可比期末考试排名要尖锐得多。

如果是个大家还算满意、可以稳定做下去的工作,那我们庆幸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失去了“伸手要钱的机会”。

银行卡余额归零前就有人打钱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而且还会有不少额外的花销。

家中聚餐刚刚挣钱的你需要表示一下,父母手机坏了自然要积极买个新的,长辈过生日大红包肯定不能少……

不知不觉,我们不仅要在工作中独当一面,还要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有什么事情父母开始征求我们的意见,很多之前不会被告知的问题,现在都需要考虑。父母不懂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轮到我们慢慢讲给他们听……我们也要像他们当初保保护我们那样,守护他们了。

牵挂多了,便不得不放弃一部分自由,强迫自己去做一些不那么快乐的事情。

有些时候我们会觉得一个人独处远比和一群人在一起要轻松,因为很多负担不是来源于自身,而是来自复杂的人际关系。

在陌生的海外,全部人际关系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搭建。我们的一切都可以重新塑造,拥有不被世俗理解的爱情、不婚主义、丁克——想做什么样的自己,在这个全新的环境里,就可以是什么样的自己。

这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设定几乎不需要在乎任何人的眼光。

但是在国内的我们,周围一定会紧紧包围着亲密的家人和朋友,再外层又包围着他们的熟人和朋友。只要我们在意这些人的想法,就必须把自己装扮成一个他们可以接受的形象,然后通过这两层包围圈的认可,才能去面对更多的人。

在这样的环境中,家庭、事业、爱情……往往都需要摆在台面上,被一一品评,所以我们会无法避免地觉得被压抑、被限制。

谁心里没有藏着一些叛逆呢?

我们在国外生活的那些年,疯狂生长出了很多枝枝蔓蔓,现在想再修剪成原来的模样谈何容易。但为了在亲朋好友面前做一个“好孩子”,也只能是不情不愿地将这些枝蔓收拢,趁没人注意再展开默默怀念。

但说了这么多,

无论是初次远离父母的成长感和自主意识被打破;

是自己用心经营数年的生活被亲手毁坏;

是哪怕异地也会有的很强烈的被监督感;

是被责任压在肩膀难以喘息;

还是学生身份和职场身份的转化不可逆;

与其说这些是回不回国的区别,不如说是我们没能坦然将被拉入现实前那段精彩的过往埋藏心底,没能潇洒地和曾经那个自由、被生活优待的自己说再见。

总会有人把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不顺,归结为自己不该回国,这真的是个相当草率的答案。

人生本来就是问题叠着问题,这一点不会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改变。

遇到了问题,与其纠结于曾经的选择,不如寻找问题的真正成因,然后试着解决它。

如果陷在过去的泥淖中不能自拔,那不妨想想当初回国时,自己为什么作出了这个选择。

对于我来说原因很简单。

在我心里家人永远都是第一位的,我无法接受常年远隔重洋,也不可能把他们强行拉到一个语言不通的陌生环境,舍弃熟悉的一切,只为了陪我在一起。

所以在我脑海里冒出“当初没有回国”这个假设时,永远会有一个更坚定的声音将它打断,告诉我即使重来,我依旧会这样选择。

如果找不到这样强烈的理由,也可以问问自己:当时的我,真的有能力、有决心留在国外吗?

就算是未经仔细考虑的仓促之举,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既然当初没有勇气破釜沉舟,就只能说明一件事——还是不适合。

都是成年人了,要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呀。

欢迎点击关注↓↓↓

女子无才便留德

以中德文化差异为背景,以家庭教育为基本主题,探讨生活多层面、深层次的问题。

女子无才便留德旅居德国的硬核妈妈无才姐创办。

无才姐,一位才华有限热情无限的宝藏妈妈,用有趣的灵魂,抵御育儿路上的鸡飞狗跳;穿越众生喧哗,守护温暖与爱。

本文由无才姐团队原创,作者:三十@无才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