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10 月,马尼拉漫长的雨季还在继续。蒸腾的水气夹杂着消毒水味与汗渍味,充斥在一间阴暗的公立医院病房里,房间内时不时传来凌乱的脚步声与病人的哀叹声,无端的焦躁正侵蚀着这里的每一个人。

房间角落的一张病床上,正躺着一位弥留之际的老人,在前列腺癌、糖尿病和慢性肺病的多重折磨下,他早已瘦得皮包骨头。更糟糕的是,因为付不起高昂的治疗费用而被私立医院拒诊,他只能被拉到环境恶劣的公立医院里,听天由命......

这位老人可不是一般人,他是 2010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理查德·赫克(Richard Frederick Heck),有机化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由于没有得到妥善的治疗,赫克于 2015年 109日在马尼拉一间肮脏的病房里凄惨离世,震惊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赫克离世的新闻报道|图片来源:rappler.com

在人们的印象中,诺贝尔奖得主理应名利双收,安享成功人生,但赫克的悲剧却给了学界一个沉重的警示。

改变世界的赫克反应

理查德·赫克于 1931 年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小城斯普林菲尔德,不同于很多诺奖得主来自书香门第,他出身平凡,甚至略显清贫,父亲是百货商店的销售员,母亲则是一名家庭妇女。为了讨生活,他在 8 岁时随父母举家搬迁至西海岸的大城市洛杉矶。

虽然家境一般,但这并没有埋没赫克在化学上的天赋。

新家的后院有一块荒废的土地,小赫克没事时就喜欢去那里种植花花草草,小小年纪就捣鼓起了肥料和杀虫剂。这段宝贵的经历奠定了他对化学的兴趣。

1954 年,年仅23岁的赫克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化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先后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短暂工作过。1956 年,赫克从学术界转入工业界,来到赫克力士公司(Hercules Powder Co.)从事研发工作,一干就是 15 年,正是这期间的研究为他日后摘得诺贝尔奖桂冠奠定了基础

年轻的赫克在实验室|图片来源:nobelprize.org

众所周知,碳链和碳环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骨架,要想创造复杂的化学物质,化学家就需要将碳原子连接在一起。然而碳是稳定的,碳原子彼此间不易起反应,如何形成碳-碳键成了困扰无数化学家的课题。

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赫克通过实验发现,碳原子可以和钯原子连接在一起,并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这让精确制造复杂化合物成为可能。1968 年,赫克在化学顶刊 JACS 上连发 7 篇论文对该研究成果进行阐释,并且这些论文他都是唯一作者,大佬实力强悍如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JACS

后来赫克又在此基础上对反应条件不断优化,最终将反应发展成为著名的「赫克反应」,即「钯催化交叉耦合反应」。赫克反应有多牛?这一技术让构建复杂分子变得不再困难,成为近几十年有机化学的研究重点,造福了不知多少科研汪。并且在医药生产、电子工业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仅仅是赫克创造的氢甲酰化反应,用于制取各类醇、醛,每年市场价值就高达 150 亿英镑。

图片来源:Wikipedia

2010 年 10 月,由于钯催化交叉耦合反应的突出贡献,赫克与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铃木章一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然而,对这位有机化学祖师爷级别的大佬而言,这份嘉奖来得有点太迟了……

2010 年诺贝尔奖得主集体在新闻发布会上亮相,最右为赫克

图片来源:Wikipedia

并不如意的学术生涯

与辉煌的学术成果比起来,赫克的学术生涯实在谈不上成功。

1968 年发表的那 7 篇 JACS 论文,除了在少数几个同行那里引起过一阵小小的轰动外,起初并没有多少人关心这些工作的重要性。更倒霉的是,后来由于公司研发重心的转变,赫克发展受限,只能选择跑路。

好在他科研水平过硬,又有顶刊论文傍身,于是在 1971 年被特拉华大学生物化学系聘为教授,继续从事偶联反应的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拉华大学,图片来源:udel.edu

然而在美国高校任教可不是件轻松的事,要想在狼多肉少的大学里争取到一席之地,青年学者们只有去卷经费申请,而要想更容易地获得经费资助,只有去搞热门的研究课题。遗憾的是,赫克的工作在当时实在有点冷门,无人问津的下场不言而喻——他能搞到的经费寥寥。在接受美国化学会采访时,他是这么回忆的:

「经费资助往往取决于你做什么研究,以及当时与经费相关的研究风向。缺经费这种事发生在很多人身上,我也不例外。当然,我也很失望。」

虽然经费不多,但要是能安安稳稳搞科研也行。可高校的领导显然不想养「闲人」,为了给更能卷的年轻学者腾位子,特拉华大学挨个找老教授谈话,希望他们能提前退休,接连有好些年没申请到经费的赫克自然也在「被优化」名单当中。

退休前的赫克,图片来源:udel.edu

1989 年,赫克无奈地从特拉华大学退休,那一年他才 58 岁,属于提前退休。因为退休早,加上通货膨胀也不小,所以他的退休金并不多,这为晚年的穷困潦倒埋下了伏笔……

值得一提的是,赫克「被」退休时,同事费了不少劲才帮他争取到了学校的名誉教授头衔,好歹也算是光荣退休。不然日后他获得诺奖时,特拉华大学的老脸怕是要丢光了~

穷困潦倒的晚年生活

由于为人淡泊名利,又极为内向,所以赫克既没有利用自己的发现进行横向投资赚钱,也没有像部分诺奖得主那样靠着头衔「四处走穴」捞钱。他退休后并没有太多的额外收入,仅仅靠着2500 美元养老金维持生活

2006 年,他跟随菲律宾裔的妻子回到马尼拉定居,从此远离美国学术圈,以至于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老同事们甚至都联系不到他。夫妇俩住在马尼拉的一间简陋房子里,按理说以菲律宾的消费水平,2500 美元足够两人过上不错的生活。

赫克与妻子|图片来源:washingtonpost

但是在菲律宾人的传统观念中,家族中较富裕的人有义务去照顾穷亲戚,因此赫克妻子的侄子一家一直与夫妇俩生活在一起。小老头的一点退休金去养活一大家子人,显然有点捉襟见肘......

2012 年,赫克的妻子突然离世,这让本不宽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赫克在遭受如此大的精神打击后,健康状况迅速恶化,甚至有点精神不正常,开始经常出入医院,花费不菲。

并且在此之前,赫克家中的财务是由妻子负责的,一切都井井有条。可现在,赫克神智不清,侄子一家又不是近亲,没有办法处理美国公民的财产,这就导致赫克的财务状况一团乱麻,谁也不知道他的诺贝尔奖金是怎么花完的.......

2010 年,赫克在菲律宾的家中准备着胰岛素

图片来源:ndtv.com

2015 年 10 月 6 日,赫克在早餐时突然呕吐,被紧急送往当地一家收费高昂的私立医院。在急诊室住了几天后,由于没钱支付账单,医院拒绝继续治疗。

因此,侄子只能将赫克转往一家公立医院,但菲律宾公立医院条件恶劣,根本无法医治重病,赫克只能在病床上静静等死。10 月 9 日,一代学术大师凄凉去世。

赫克悲剧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这其中固然有他个人性格缺陷的缘故,过于低调内向的性格不完全是个好事,这导致他没办法很好地适应学术圈的生存规则。但更要反思的,是当下学术圈的不合理制度。一个优秀的健康的制度应该保证,高水平的科研人员能够凭科研成果就赚大钱,而不是让苛刻的职称制度、功利的知识产权制度去粉碎每一颗热爱科学的真心。

赫克的离去,是这个为了科学奉献一生的人最大的悲哀,也是学术界最大的悲哀。

参考资料: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ichard_F._Heck#cite_note-2

2.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2010/heck/biographical/

3. 如何看待诺奖得主理查德·赫克因无钱治病被菲律宾医院拒绝治疗而去世?-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471478

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527306a

5. https://www.pfcs.org.ph/updates/features/the-family-that-cared-for-richard-heck/

6. 《诺贝尔奖得主的荣光与凄凉》,王鸿飞科学网博客,2015-10-26

题图来源:nd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