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批复,也就是我们大家口中常说的征地批文,在集体土地征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份文件,也是土地征收过程中最为核心的一份文件,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没有征地批复文件那说明征收不合法。

但有征地批复就一定是合法征收吗?万典律师提醒大家,还需要注意以下四个违法情形:

1、越权批准征收

集体土地征收有着严格的征收程序,由谁来批准征收都是有法律规定的,一旦超过批准权限,擅自批准征收,那不仅征地批复文件无效,征收也是不合法的。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44条的规定: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①永久基本农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国务院批准。

②在已批准的农用地转用范围内,具体建设项目用地可以由市、县人民政府批准。

③将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四十六条规定:征收下列土地的,由国务院批准:

①永久基本农田;

②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三十五公顷的;

③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

征收前款规定以外的土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九条规定,无权批准征收、使用土地的单位或者个人非法批准占用土地的,超越批准权限非法批准占用土地的,不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批准用地的,或者违反法律规定的程序批准占用、征收土地的,其批准文件无效,对非法批准征收、使用土地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非法批准、使用的土地应当收回,有关当事人拒不归还的,以非法占用土地论处。

非法批准征收、使用土地,对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从上述的法律法规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才可以批准征地,实践中,如果批准单位是其他行政机关,甚至是其他群众性自治组织,那该批准文件肯定是无效的。

2、少批多占

少批多占在土地征收中也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行为。征收方实际占用的土地远远大于批准的土地,也就是申请时只报批了十亩地,但是在实际占用土地时却超过了十亩土地,所以说这一种情形下的征收也是不合法的,征地批复文件同样无效。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超过批准的数量占用土地,多占的土地以非法占用土地论处。

所以,大家在遇到少批多占的情形时,一定要及时地向上一级有关部门举报,要求有关部门查处他们的违法行为。

3、未批先占

“未批先占”中的“批”字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农用地转用审批,二是土地征收审批。

在未取得征地批复的情形下强行征占村民的土地、拆除宅基地上房屋。在既无法律依据,又未经村集体和农户同意的情况下这么干,显然是违法的,当地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及时依法进行查处。

4、征地批复过期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第十九节规定,严禁闲置土地。农用地转用批准后,满两年未实施具体征地或用地行为的,批准文件自动失效。

原国土资源部《关于完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查报批工作的意见》第十四节规定,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批准文件有效期两年。

农用地转用或土地征收经依法批准后,市、县两年内未用地或未实施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有关批准文件自动失效。

所以,征地批文是存在有效期的,且有效期为两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践中常常有征收方会进行这样的操作,拿着过期批文糊弄被征收人,大家一定要在这方面留个心。

但要注意区分的是,这里强调的“满2年未用地或实施征地”,则征地批文失效。“失效”与“到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到期”意味着有一定的期限,只在该期限内有效;“失效”则是相应条件成就后绝对无效,反之,失效条件不成就则持续有效。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征地建设项目在取得征地批文后2年内启动,无论是否在2年内完成,征地批文持续有效;如果在取得批文后2年内一直未用地或实际启动征地补偿安置工作,那么2年期满后征地批文自动失效。在2年断档之后再实施征地、用地,亦不具有合法性。

最后,合法的征地批文都包括哪些内容?

国务院或省政府批准的建设项目批准文件;

建设单位向市、县政府地政部门提出建设用地申请的相关申请文件;

市、县政府地政部门审查后拟订的征收土地方案;

国务院或者省政府对征收土地方案的批复;

土地主管部门出具的预审报告;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或者其他有关批准文件;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初步设计或者其他有关批准文件;

建设项目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应当提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征地公告

要注意的是,各地发布的征地批复文件形式不一,但是征地批文内容必须要包括批准征地机关、批准文号、征收土地的用途、范围、面积以及征地补偿标准、农业人员安置办法和办理征地补偿的期限等。

综上,征收就要有征地批文,但有征地批文的情况下大家也需要留心,是否存在上述违法情形,以免权益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