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随刘邦进入汉中之后,得到萧何的举荐,得以担任汉国的大将军,掌握着汉国的绝大多数部队。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凭借手中三万人马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平定了三秦。对于他来说,这是值得自豪的,这是他第一次指挥一场战役,他也因此一战成名。

对于刘邦来说,他是欣慰的,也是深深忌惮的。刘邦欣慰的是他听从了萧何的举荐,留住了韩信这样的大才,忌惮的也正是韩信的才能,他仿佛看到了第二个项羽的崛起。项羽杀宋义,夺兵权,巨鹿之战一战成名。刘邦担心韩信会是第二个项羽,担心自己会成为第二个宋义。

刘邦虽然尽得关中之地,但是他和项羽的战争才刚刚开始,鹿死谁手还未可知,也许他惨败的那天就是韩信夺权的那天。更何况,刘邦手中大将虽多,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韩信,如果韩信叛乱,刘邦自认手中无人是韩信的对手。对刘邦来说,韩信是在鸿门宴之后才来的,他不比萧何、樊哙这些老乡,也不比张良这样的知己,从信任度来看,刘邦对韩信的信任是远远不够的,他能让韩信统兵,不过是看在萧何的面子上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刘邦东出之后,几乎就把韩信雪藏了。刘邦东出,是一边打,一边招降,采取军事和政治的双重手段。韩信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应该就是军事震慑,只不过刘邦不想让他功劳过高,所以韩信的军事行动多少受到一定的制约。史书上对于刘邦平定韩、西魏、河南、殷等国的军事部署及指挥等情况也没有很详细地写出来。

当刘邦带领五国大军东进,攻占彭城的时候,韩信的军权应该被解除了大半。一方面,五国联军是刘邦发起的,虽然各国几乎都投靠刘邦,但刘邦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整改,所以五国的政治军事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独立的。而韩信只是汉国的大将军,联军统帅如果由韩信担任,五国可能不服。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韩信的忌惮,韩信用兵,多多益善,这不是嘴上说说的。如果五十几万的大军都交给了韩信,刘邦这些人也许就都该出局了,以后争夺天下也就没刘邦什么事了,楚汉之争不再是刘项之间的争斗,而是韩项之斗了。再者说,从亲疏远近来看,刘邦也不会让韩信这个刚刚投靠过来没几个月的人当联军统帅。

当初刘邦会同意让韩信担任大将军,一方面是看在萧何的面子上,另一方面是他实在没有办法了,与其困死汉中,不如赌一把。而且那个时候的汉国,实力相对弱小,又被困在汉中,韩信也是新来乍到,即便想发动政变,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和必要性。等到刘邦平定三秦,那情势就又不一样了。汉国已经具备了争夺天下的资格,而韩信也开始有了军功、资历、人脉等等。所以,攻打彭城,刘邦不放心用韩信。当项羽反攻彭城的时候,五国联军才会仓促逃窜,如果那时指挥军队的还是韩信的话,情况也许会好很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东出后,韩信的兵权慢慢地被刘邦收走,慢慢地,韩信就被刘邦给雪藏了。直到魏豹反叛,刘邦决定开辟北部战场,迂回前进,从后方向项羽施压时,韩信才又被刘邦拉了出来,担任汉国的左丞相,主持北方战场的事宜。

韩信的能力没有让刘邦失望,很快便攻打下了西魏、代、赵。只不过,赵国的政治班底虽然被韩信打垮了,但是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就是彪悍之国,韩信要平定赵国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而且,此时的项羽也开始派兵不断进入赵国境内,一次又一次地骚扰韩信的部队,进攻汉国攻打下来的城池。韩信被迫滞留在赵国,为此,他还特地让刘邦封张耳为赵王,以安抚赵国的民心。张耳原本就是项羽分封的常山王,统治的辖区就是赵国境内的邯郸三郡,封张耳为赵王,容易使赵国臣民在感情上归顺汉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荥阳城破后,项羽派兵包围成皋。刘邦自感不敌,再一次偷偷地逃离了。这一次,他没有进入关内,而是北上来到了赵国。刘邦选择北上赵国而不是进入关中,主要是因为关中的民力、财力几乎都已经被他耗尽。东出之时,征集了不少兵力;退守荥阳之时,萧何又“悉发关中之兵”;第一次从荥阳败退回关中又将能征集到的兵力全部征集,兵出武关,守于宛县。关中已经耗尽,刘邦这次所能依托的也就剩下北方的韩信、张耳了。

所以刘邦从成皋溜出之后,便马不停蹄地往赵国边境而来。刘邦此次前来实在是走投无路了,犹如丧家之犬一般,所以一路上他没有惊动赵国境内的任何人。来到韩信驻扎的军营,他也没有自报家门,而是谎称自己是汉王派来的使者,有急事要见左丞相和赵王。守卫的士兵见此情形,没有多加阻拦便放行了。

刘邦到韩信军营的时候是在清晨,韩信、张耳都还未起床,刘邦偷偷地来到韩信和张耳的卧室内,偷走了他们的兵符印信,然后召集诸将,重新调整诸将的职位,将兵权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中。等到韩信和张耳睡醒之后,才突然发现刘邦来了,自己成了闲人一个。

自从韩信表现出了他的军事天赋之后,刘邦就时时刻刻提防着韩信。他从成皋奔逃到赵国,他绝对不会让韩信知道他此刻的情形,否则难保韩信会有二心。所以,他才会用计先谋夺了韩信的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