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端坐在龙椅上,听安徽学政朱筠汇报《永乐大典》辑佚事宜。

乾隆皇帝认为《永乐大典》辑佚很有必要,同时他提出,最好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到一起,新作不妨就叫《四库全书》。不过乾隆当时为什么一定要编修《四库全书》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库全书作品

乾隆编修《四库全书》的外部原因

乾隆决定编修《四库全书》,一是考虑到文化源流问题,二是受到了当时时代风气的影响。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正统性”。

清兵入关前后,已经饱受汉化之风的影响,等到清人正式完成全国一统事业后,为了更好的进行中原统治,清朝统治者开始着手进行正统性的构筑。

清兵入关画像

他们在大力宣扬“自古得天下之正者莫如我朝”的同时,也在鼓吹汉人说推崇的“儒家圣王”进行自我塑造。

可以说满清虽然实现了军事上的称霸,但同时满清贵族也因为本身的异族身份与国内汉人主体之间存在冲突,满清统治者存在持续性的正统焦虑,他们很希望通过一些文化上的手段,来让自己坐拥天下的行为看上去更为正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朝统治者画像

乾隆时期天下基本大定,但为求“正统”,乾隆还是盯上了传统学术,传统学术若要延续和发展,那就要求当时的统治者必须大力支持,对中国近两千年的文化渊源流变,做出恰当的评价。

不仅如此,乾隆时期因为国内出版业高度发达,典籍充分积累,汉学成为了当时的主流学风。在时代学风的要求下,学者们日常都非常重视藏书阅读,他们所写出的东西需要征引各种材料,进行学术源流考证。

清朝印刷出版业高度发达

除了主流学风,从明末就不断引入中国的西学,也让学者们思考起“如何对待之”的问题。此时为了避免文化交流碰撞过程中,造成文化思想层面的动荡,必须要来一次彻底而全面的学术文化总结,这项工作,也必须由政府出面主持。

基于此,乾隆提出编修《四库全书》,他将“编排历代典籍”、“总结评判传统学术”作为《四库全书》编纂者的重要工作之一,要求编纂者编出一套正统的、官方的资料辑录。

乾隆皇帝坐像

乾隆编修《四库全书》的内部原因

当然除了时代风气一类的外部原因,乾隆选择编修《四库全书》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己身。经过百余年的时励精图治,乾隆中期时,清朝呈现出一派盛世景象,这让乾隆高兴不已,但与此同时,他还是不满足于自己取得的成就。

他希望可以成为祖父康熙皇帝那样,文治武功极为出色的统治者。受到康熙皇帝的影响,乾隆也支持“文化是治国根本”的方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皇帝晚年画像

在康熙年代,康熙皇帝主持编修了《康熙字典》、《大清会典》、《全唐诗》等重要典籍,乾隆要想比肩康熙,编修出一部“旷世之作”势在必行。所以乾隆三十七年时,就着朱筠提出的“《永乐大典》辑佚”,乾隆皇帝做出编修《四库全书》的决策。

扩大自己的功绩影响固然是乾隆编修《四库全书》的根本目的,但在此之余,乾隆还想以编修《四库全书》为借口,实现大型文化禁毁运动的顺利进行。

乾隆皇帝常服画像

早在《四库全书》编修前,清朝就是文字狱盛行。

虽然文字狱不是清朝特有的产物,可清朝无疑是文字狱空前绝后盛行的时期。且随着满清的统治不断稳固,文字狱时也是愈加“登峰造极”。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形容,清朝的文字狱,导致“文苑中实在没有不被蹂躏的处所了”。

文字狱绘画作品

另外相比于时顺治、康熙和雍正皇帝,乾隆帝施文字狱的次数最多,高达130多次。

乾隆中期,大兴文字狱已经无法满足乾隆皇帝了,为了实现思想文化方面的专制,乾隆皇帝希望编修出一部“宏伟巨制”,趁着编修的机会,可以对全国征集的图书进行全面而彻底的审查。

如果图书中存在“抨击清朝统治”、“怀念前朝”、“与程朱理学及传统礼教相违背”以及“失节失德大逆不道的文人的作品”,那么这些图书就会被删改、抽毁或全毁。

清朝对图书进行了征集处理

总结来说,就是那些不利于满清进行文化思想统治的文学作品,统统都会被处理掉,凭借此乾隆就能够实现“寓禁于征”。

《四库全书》编修过程

正式开始编修《四库全书》后,在乾隆的大力支持下,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征集图书。征书工作前后耗费了7年之久,等征书告一段落后,乾隆着人整理了所有可以保留抄录的图书,随即进入抄写底本的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书馆中的四库全书原书

刚开始抄写底本时,朝廷让官员们保举抄写人员,但随着编修工作的进行,乾隆发现这种保举的方式,存再行贿受贿等弊病,故而干脆改为考察的方式,选择抄写人员。

经过严格细致的考核,清廷先后选拔了3826人,专门担任底本抄写的工作。

为避免抄写人员消极怠工,乾隆还特地过问规定了抄写定额,通过一系列奖罚分明的规章制度,保证了《四库全书》的抄写工作进展。将所有底本抄写完成以后,需要进行校订。

满书架的四库全书

校订是最后一道关键性程序,四库全书馆严谨制定出《功过处分条例》,敦促校订工作的顺利延续,对《四库全书》的质量保证起到了重要作用。

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之后四库全书馆又耗费近八年时间,抄写出七部《四库全书》,“北四阁”与“南三阁”贮存。

《四库全书》的编修,期间动用近四千人,历时十多年时间,由于珍贵无比,世人难得一见。

图书馆中的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底本并抄本全八部,虽然是由数千人抄写而得,字体风格端庄规范,笔笔不苟,如出一人,具有十分难得的研究、收藏和欣赏价值。

只不过遗憾的是,因为多次战乱,《四库全书》损毁过半,在《四库全书》修成至今的200多年时间里,七部抄本中的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无存,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至今。

文津阁四库全书

而幸得保留的抄本里,文澜阁本曾有残阙,后来在文史人员的递经补抄努力下,现已基本补齐,被收藏于浙江省图书馆。文渊阁本、文津阁本以及文溯阁本这分别藏于台湾省、北京图书馆和甘肃省图书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