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了众多优秀的领导人,而这些领导人的后代大部分也都继承了自己亲人的优良品质,甚至有的时候更胜一筹。前国家领导人刘少奇的儿子,自然也不例外。

刘少奇作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人集体的重要成员,他的一生都在为了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着。

而作为他最小的儿子,刘源从小到大都一直保持着一种低调的生活方式,大学毕业后更是主动扎根农村,很少会高调地进入公众的视线之中,但这并不会掩盖他的光辉,他于58岁那年晋升为上将。

那么刘源有着怎样传奇的人生,如今他又如何了?

图丨刘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幼时树志、以父为镜

刘源是刘少奇与王光美唯一的儿子,于1951年出生在北京,是一直跟在自己的父亲刘少奇身边长大的,虽然是最小的男孩儿,但他一点都没有受到“优待”。

可能因为是被刘少奇同志一手带大的缘故,他经常受到自己父亲的“特殊照顾”。

在许多年之后的采访之中,刘源怀念地说道:“父亲对我是很严格的,他要求我们9岁就要学会游泳,也要学会骑自行车,放暑假要一起去农村下乡劳作,有的时候,还要去解放军连队锻炼。”

而正是这样严厉却又不失温情的教导方式,让幼小的刘源迅速地成长了起来。

图丨刘少奇和王光美

“当时我们一起去北戴河”,刘源同志回忆道:“那是第一次去海边儿,我非常激动地拉着父亲去海边儿。结果那天海边刮大风,那浪头得有一人多高。”

那会儿我年纪小,看着那浪就有点害怕。我父亲在旁边看到了就问我:“这浪是有点大,你敢不敢下?”说到这,刘源同志笑了起来:“我就说不敢,然后父亲就生气了。”

被问到父亲生气了之后他做了什么,刘源同志歪头想了想道:“我当时就乖乖地换上泳衣下海了。”

在这之后,刘源同志还透露,在他戏水回家过后,父亲还曾关心过他,下水之后还有没有害怕。

在得知到他下水玩的很开心地回复后,父亲脸上露出的骄傲的表情,并告诉他:“不能一开始就害怕、不能没尝试就退缩。”

图丨刘少奇、王光美和他们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那时开始,“不能一开始就害怕、不能没尝试就退缩”这句话,正式地成为了刘源人生之中的第一个“信条”,也正是这句话,让不畏困难的火种,深深地埋藏在了刘源的心中。

刘源小时就读于北京市实验第二小学,虽然这小学离家不远,但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养成不娇惯、肯吃苦的性格,从刘源六岁开始,就让他在校食宿。

但很快,1959年,我国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粮食减产高达50%,几乎家家都吃不饱饭。

在这种情境下,刘源所在的学校自然提供不了太过精美的饭食,基本上每一天,都是给大家发红薯干就水吃。

虽然刘源并不是那种不能吃苦的孩子,但长时间连续吃红薯干,任谁都受不了,有一天,他实在是吃不下了,又不舍得扔掉,便把红薯干揣到口袋里,带回了家。

但是没承想,就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却差点引发了父亲巨大的误会。

图丨刘少奇、王光美和他们的孩子

当时正值星期六,家里面的孩子们都要自己洗衣服。刘少奇一掏兜,就把带回来的红薯干拿出来了,他也没在意,直接就去洗衣服了。没承想回来之后,他就看到父亲手里拿着他那块儿红薯干,严肃地站在原地。

“为什么连这么一块儿小红薯干都没吃完?”刘少奇这样问道。

“因为我有些吃不下了……”刘源小声地回答道。

“真的是这样吗?”刘少奇又一次询问道。

再一次得到刘源的肯定回答过后,刘少奇原本紧皱的眉头才松开了一点。他摸了摸自己小儿子的头,苦口婆心地说道:“我知道你一直吃这个,觉得有点腻了,吃不下去。

但在局势紧张的当下,学校能给你们准备红薯干,已经很不错了。”说完,就把手里的红薯干,递给了刘源。

刘源看着自己手里的红薯干,久久没有讲话,但也就是从这时起,他开始尝试去学习父亲的行为方式,将自己变成一个更加为民着想、为国着想的人。

图丨刘少奇

蜕变伊始,奉献自身

就这样,刘源一边认真要求着自己,一边朝着父亲的方向努力着,时间不断地流逝,刘源一路升入了初中。

在这里,他不仅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一路长虹,更是在军事方面拥有了不少关于自己的个人见得。

他不仅学会了使用枪支,还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进入到了骑兵营,开始学习马术。

但这样快乐的时间很快就结束了,在他初一下半学期,正在校内学习的刘源,被一群闯进课堂之中的人,粗暴地扭送到了当地的公安监狱之中。

而这一次的关押,完全没有给被关押者提供任何的理由,年仅12岁的刘源,就这么被莫名其妙地关在监狱里将近四个月。

图丨刘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被放出监狱过后,刘源也没能再次回到他之前的生活中去,在不断地打压和排挤之中,他又被直接赶出了自己的家。

种种困难,在精神和肉体上对这个孩子施以了双重的折磨,但是刘源并没有因此而颓废,他头脑十分清醒,知道在这种时候,自己应该做什么。

在这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刘源不断地充实着自己的学识,他去学校教室外听课、去学会计、去当药童。

他不断地在有限的环境中充实自己。每当他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他都会想起自己父亲的那句话:“不能一开始就害怕、不能没尝试就退缩。”

1968年,将要成年的刘源积极地参与了当地举办的下乡活动,前往了当时发展较为薄弱的山西,而他这一去,就是七年的时间。

图丨刘源(右)

刘源到的是山西的白坊村,虽然贫穷落后,但是那里的居民们个个善良敦厚、老实和善。见到刘源瘦弱的身躯,当地老乡当即为他端来一碗黏稠的“粗粮糊糊”。

要知道,在那个贫瘠的年代,一碗黏稠的、能填饱肚子的“粗粮糊糊”是极为尊贵的。

在安顿下来过后,刘源白天和大家伙儿一起干活,晚上空闲下来,就开始尝试运用自己学到的东西,来帮助当地的居民——教他们识字、帮他们对账,甚至有的时候还能帮当地居民看一些简单的小病。

在这里,刘源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在与乡亲们逐渐熟悉、相知之后,真挚的笑容,也终于再一次真正地回到了这位青年人的脸上。

七年起来,刘源都过着近乎同样的生活,虽然简朴,但也足够满足,而山西白坊村因为他的到来,也变得更有生机、更有活力了。

197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刘源离开了生活了七年的山西白坊村,在他离开的当天,大家伙儿都出来为他送行。老人小孩儿都站在一旁远远地看着他,脸上除了不舍之外,还有眼泪。

图丨周恩来

努力进取,为国为民

1977年8月21日清晨,一个新闻炸响在了全国的天空。广播中传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恢复高考。

在得知高考启动的第一瞬间,刘源便选择了报考。

其实在报考的时候,刘源心里其实有些打鼓,因为他的年龄已经很大了,害怕会因此被拒之门外。

但好在当时的国家已经注意到了,像刘源这样的一批较为“大龄”的有志青年,在设置报名条件的时候,早已放开了年龄要求。

于是,报名成功的刘源在连续紧张复习过后,在考试当天带着忐忑的心情和对未来的期望走进了考场。

图丨恢复高考

这一次,他的发挥非常好,长时间的劳作并没有磨损他脑中学习过的知识——他的成绩超出了他报考的学校分数线,成功的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了。

“那是在1978年年初。”在采访中刘源感叹道:“那会儿门口有人喊我,说我的录取通知书到了。我当时在想,假的吧。”

刘源带着怀疑去开门,结果真的拿到了那份迟来很久的、属于他的录取通知书。

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一瞬间,刘源并没有什么太过于激动的情绪,而是平静地打开信封,细细地看了几遍录取通知书,然后再规规矩矩地把通知书好好地收了起来。

“白天的时候还没什么感觉,后来等晚上睡觉的时候我又突然惊醒,下床翻出录取通知书来,拿着流眼泪。”刘源这样说道:“就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

图丨刘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人民中来,再到人民中去

1982年,临近毕业的刘源已经快要三十岁了,这时的他经常会同老师谈论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

因为过于勤奋的性格以及超出常人的天赋,他的老师们都劝他留在北京工作。更有甚者还想让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到时候再出国深造,这样一来更是前途无量。

在老师的强烈建议下,刘源经历了长时间的认真思考,在思考过程中,他回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回想起了自己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更是回想起了山西的乡亲们。

在一番思考之下,刘源最终还是放弃了留在北京,决定重新回到农村,带着自己在学校之中学到的知识,继续地为人民贡献出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在后面刘源写给自己中学老师的一封信中,这样地描述了关于他当时的想法。

图丨刘源(中)

刘源写道:“在大学的四年里,我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开始不知道为何,我和大家之间就好像隔了一层厚厚的墙。

于是我努力地想要打破这面墙,最终发现这堵墙是打不破的,我只是个普通人而已。”

就这样,觉得自己是普通人的刘源在回过头之后,发现在中国的很多农村之中,有人的生活连够到“及格”的标准都很难,更何谈普通?所以,刘源想要帮助更多的人能够过上“普通”的生活。

于是刘源在临近毕业之际,主动提出想要去河南的农村工作。为什么选择去河南呢?是因为那里是他的父亲刘少奇同志奋斗过的地方,他想要与自己的父亲站在一起,并肩战斗。

同年,刘源告别自己的同学、老师;告别自己的母亲,孤身一人来到了河南新乡县的七里营公社。

图丨刘源

他刚去的时候,仅仅是一个“忝陪末座”的副主任,手下只分管了一个大队。

虽然有些“受委屈”之嫌,但是刘源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很快就将自己的精力全盘投入到了大队的建设中去。

经历过7年下乡生活的刘源再次回到农村,就像是回到了“第二个故乡”,他在熟练地帮助当地农民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计的同时,还致力于扶助当地农民脱贫。

在刘源的带领下,当地人的生活眼见着就变好了起来,当地的村民们对这位干部的印象也是越来越好,甚至到最后,还经常会有人跑到刘源办公室的门口,要带着刘源一起到家里“蹭个饭”。

就这样,刘源凭借着自己突出的工作表现,在短短的三年之内就从公社副主任晋升成为郑州的副市长,分管城建。

图丨刘源

当时的市里正在争取天然气工程立项,工作难度巨大,可以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而刘源一上任,这个硬骨头自然而然地就压在了他的头上。

虽然工作难度很大,但刘源并没有气馁,三十四岁的他仍旧记着自己父亲的那句话:“不能一开始就害怕、不能没尝试就退缩”。

于是他开始了各种的尝试,先是一个人跑到北京的国家计委,之后又跑到了国家石油部,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

正是因为这样,在刘源回郑州之时,前来接他的朋友直言认不出他来了,瘦了一大圈。

这是当然的,为了接通天然气这件事,刘源在一年之内不仅几乎没有怎么吃好饭,还要天天在北京城区内到处跑,这样费心费力地生活,让刘源又怎么能不瘦?

图丨刘源

不过最后的结果也对得起他的努力,1986年,国家终于松口,允许将天然气引到郑州。

刘源成功地让郑州的老百姓,结束了用煤火做饭的年代,让天然气开始走进了郑州家家户户的厨房。

1988年1月,36岁的刘源经人民代表举荐,晋升为了河南省的副省长,因为晋升得太快,刘源难以避免地被人调侃,说是“坐飞机”上来的。

但经调查,每一个接触过刘源的人,却都说刘源是“扛大个、卖苦力”上来的。刘源在郑州市副市长的位置上,做了不到六年的时间,却为郑州市干了不下六件实事。

“我们举荐刘源同志,不是因为他是谁的儿子,更不是因为旁的什么,我们举荐他,是因为他谦虚谨慎、踏实肯干,是一个真实为人民着想的好干部。”

图丨刘源(左)

在未来的几年之内,河南在刘源的领导之下,逐步呈现出了稳步向好的经济态势,而人民的生活也如刘源所期盼的那样,变得越来越幸福美满、越来越“普通”。

本来刘源可以在河南做出更大的成绩,但中央却在1992年,突然将刘源调到了武警水电部队指挥部,让其担任第二政委兼副主任。

这对刘源来说,可以说得上是跨界了,从地方行政干部跨界到了军队高级干部。

刘源一进入武警部队就被授予了武警少将警衔,此后,他先后担任武警部队副政委、解放军总后勤部副政委等职。

时间渐渐流逝,转眼就到了2006年。

图丨刘源

偶有所感,回看人生

2006年10月13日凌晨三时左右,刘源的母亲,中国第一个原子物理的女硕士毕业生、“数学三王”之一的王光美女士走完了她那离奇而又波折的一生。

在得知这个噩耗的一瞬间,刘源的眼泪就开始止不住地向下缀。在第二天举行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他更是泪如泉涌,整个人都哭成了泪人。

在后面的回忆中,刘源同志说道:“我的母亲,是一个‘完美’的人。她的身上几乎聚集了中国女性的所有美德。”

可以这样说,刘源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正直坚毅的人,是刘少奇同志为他的整体性格打下了基调,而王光美女士则负责添砖加瓦。

作为母亲的王光美,不管当时的生活情况有多么的恶劣,她都从来都没有随心所欲地向自己的孩子撒过气,生性温柔,如烟如水。

图丨王光美去世

“但她又是一个很严格的人。”回忆起自己母亲的时候,刘源同志的脸上挂着笑容:“小的时候她让我们家里的几个孩子一起跟着部队训练,说是这样练出来的孩子意志力坚定,每次一放假就让我们去。”

“那时候我们还小,性情活泼,在高密度的训练下哪能受得了,就和母亲喊累。但我们知道,喊累也没用。”

时间仍在不停地流动着,2009年,刘源成功晋升为解放军上将军衔,这是对刘源最好的肯定。

2015年的年末,刘源正式地从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开启了自己的退休生活。

但退休后的他仍旧活跃,现今已经71岁的他不仅进一步地研究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更是继续地作为一名人大常委,为党和人民发挥自己残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