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文为中科院院士、原中科院高能所所长陈和生自述。

1999年,我当时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我们首先提出来了建设中国散裂中子源,因为它对国家发展战略中很多关键领域以及基础科学前沿研究非常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0年,我作为主要的执笔人编写了《中国高能物理和先进加速器发展目标》——其中规划了建设散裂中子源,提交给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7次会议,得到科教领导小组原则同意。随后我们开始寻找散裂中子源的落户地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2003年到2005年,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北京,因为北京用户最多,建设单位高能物理研究所也在北京。但是我们在北京,从昌平一直找到燕郊、大兴,竟找不到一个愿意接受散裂中子源的地点——当时许多地方政府的认识是“你们既不产生GDP、也不交税,来了后没有什么用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转机出现在2006年2月,我到广州参加广东省发改委的一个会议。在那个会议上,我跟发改委一位副主任交谈,她表示广东省有意引进大科学装置,这在当时是非常有远见的一个发展思路。

在这之前,时任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高能物理所说过:中国的大科学装置不应该只集中在北京、上海,应该优化布局,特别是广东。他认为珠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做得非常好,国际交流非常广泛,经济实力雄厚,可以支撑大科学装置的发展,同时珠三角地区有发展科技、产业升级的迫切要求。当时他跟我说“你们应该考虑到珠三角地区发展”。我跟广东省发改委领导同志谈了这个想法后,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就达成协议。

2006年5月,我带队到珠海、广州萝岗和东莞选点,最终选中了东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为湾区支撑科技创新的主科学平台”

2011年10月,项目动工。我们按计划用了6年半时间完成了散裂中子源的建设,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为我国世界前沿的基础研究,以及解决国家发展战略的许多关键瓶颈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广东省和中国科学院、高能所和东莞市分别签订了协议,当时国家投资18.66亿元,东莞市和广东省的匹配接近1:1。

当时还没有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我们建成后,就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支撑科技创新的一个主要科学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7月27日,国家发改委批复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一个是松山湖,一个是深圳光明新区。松山湖得益于散裂中子源的建设,光明新区紧靠着松山湖,一山之隔,我想选择它也不是偶然的。

散裂中子源建成后,也得到了广东省的大力支持,广东省、东莞市和深圳市投入近10亿元修建了8台实验终端——当时建成时只有3台。这些实验终端为我们尽快地满足用户需求,面向国家的战略需求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现在,由于成果丰硕,用户需求极为强烈,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已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得到了批准,很快开始建设。

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批复了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和光明新区。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创中心,要建立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和大湾区这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我想,这一部署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但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