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这里是“爆破大王”“民兵英雄于化虎”的家乡海阳市。山东海阳,隶属于山东省烟台市。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烟台市境南部,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因地处黄海之阳而得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东海阳是胶东抗日根据地,在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为了保卫家园, 时任民兵队长的于化虎带领乡亲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地雷战,以自制的踏雷、绊雷、连环雷、梅花雷等30多种地雷为主要武器,有力地打击日寇,威震胶东。培训了1700多名爆契手,先后炸死敌人171名,并创一个地雷杀伤七个敌人的纪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化虎 (左一)

到抗战胜利时,他亲手培养起来的爆炸模范20多名,会使用5种以上地雷的爆炸能手多达14000多人。于化虎先后获得“八一英雄勋章”“全国民兵战斗英雄”“爆破英雄”、“爆炸大王”、等称号,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化虎在北京参加表彰大会合影

于化虎,原名于晋生,1914年6月出生,山东省海阳市行村镇文山后村人,1939年参加革命,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电影《地雷战》主人公原型。今天的《山东名面孔》为大家介绍“爆破英雄”于化虎之孙,最美退役军人于树良。于树良1964年出生海阳市于行村镇文山后村,爷爷是全国民兵战斗英雄地雷大王于化虎,从小听爷爷讲地雷战的故事深深触动了他的爱国情怀,参军入伍保家卫国是爷爷的期望也是他的理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化虎与孙子于树良

1983年,于树良毅然报名参军来到北京,成为北京三军仪仗队中的一员。在部队,于树良勤奋刻苦,不断专研军事知识,时刻铭记爷爷和乡亲们的叮嘱,做一名合格优秀的军人。不要辜负爷爷和乡亲们的期盼,在此期间于树良多次受到表扬和嘉奖,光荣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84年,因表现优秀,被挑选参加84年国庆阅兵,并荣立三等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树良

退伍不褪色换装不换心

1992年于树良退伍回乡就职于海阳市交通运输局工作。退伍不褪色,不忘军人本色。在军营训练场上,摸爬滚打勇夺魁,退伍后,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保持军人本色,他说当兵我是一名好兵,回到地方我依然要做一名好职工,虽然工作领域不同了,但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是相通的,只有勤奋刻苦,多学多练才能技艺加身。为此,他边学边干,跟老同事虚心请教,刻苦学习业务知识,工作认真负责,不耻下问,很快掌握了业务知识并熟练应用到工作中,他时时刻刻以军人的作风约束自己,在车站值班遇到需要帮助的乘客他都是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树良

1995年冬天临近春节,当时他正在海阳市城北车站值班,一名乘客匆匆忙忙跑进值班室哭着说他父亲去世了,从烟台乘客车回海阳,在单位支了5000块钱回家给父亲办丧事钱被车上的人偷了,请帮忙查找,于树良听到后立即上车要求所有乘客配合检查,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一名共产党员他不顾危险,依然上车果断决定关上车门并说明情况,请求车上乘客配合将偷钱的小偷找出来绳之以法,他敏锐观察,发现紧挨着丢钱乘客坐着的男子有作案嫌疑,在车上其他乘客帮助下迅速将嫌疑人交给东村派出所处理。失主看到失而复得的钱包感动的给他跪下。于树良扶起他说快回家料理父亲后事吧,这没什么的,有困难找我们能帮就一定要尽力帮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树良

1998年,于树良被调到交通稽查大队,面对新的岗位,他充分发扬军人的吃苦耐劳勤学苦练的优良作风,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熟练掌握条令条例,执法中有理有据让车主业户都能明白自己错在何处如何改正, 在他担任中队长后他深知自己又多了一份责任,工作中他不仅自己善于学习还能够带领自己部门其他执法人员学习并掌握相关处罚的条令条例,让大家都能在工作中做到执法严谨,处罚有据。在交通部门十几年的工作中,于树良由于常年室外站立,他患上了严重的膝关节炎,每天上班前要贴上膏药,晚上回家还要做理疗,别人都劝他休息一阵子,可是他说人手少,我是队长,我不能拖后腿,就这样吧,贴个膏药坚持着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3非典疫情期间,母亲重病住院,他只跟哥哥和妻子说你们多辛苦一点吧,我真的没办法走开,我要在这坚守阵地,不能让病毒感染者从我们这里进驻海阳。2012年亚沙会期间,他负责交通保障工作,主要负责为各国亚奥理事会主席,安排车辆出行,当时正值6月,温度较高,每天要不停的穿梭在几个场馆和酒店之间,要做好不同房间及不同国度的给客人的出行时间及车辆安排,凭着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军人作风,他和同事一起将该项工作做到让客人满意,亚沙会结束后他获得了政府的三等功嘉奖令。

退役不退志,军人担当不能丢

冲锋是军人最美的姿态,退伍不能退志,虽然脱下了军装但是心中永远装着军人的使命,若有战召必回,承受了委屈才能撑大了格局。每每说起这些于树良总是激情洋溢,平时工作中他就是这样要求自己始终坚守一名共产党员正直的品格,以对内谦虚学榜样,对外自豪树形象的办事风格唱响主旋律,传承正能量,遇到大事不慌张,遇到小事不马虎,凡事必须以大局为重,党的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他舍小家为大家,以军人的锐气,党员的初心将抗击疫情作为自己践行初心和使命的新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树良

2020年1月24日晚正是家家团圆的大年三十,他刚刚坐在饭桌前跟女儿说今晚咱们家可是真正的团圆年了,女儿在部队服役6年了第一次赶上在家里过春节,父女两说要好好庆贺一下,这时电话响了,女儿调侃说爸爸你的电话,谁这么早就拜年了?接过电话后他说局里召开紧急会议,半个小时候他匆匆回家穿上制服看着满桌子的菜和还没来得及下好的饺子,摸了一下闺女的头说,宝贝对不起啊,爸爸要去高速路口执行防疫任务了。这个年又不能陪你过了,女儿理解的跟爸爸拥抱说,爸爸去吧,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我们的任务就是保证人民的安全,可是爸爸走出去的时候女儿还是落泪了,而爸爸也是出门偷偷抹掉眼泪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树良与女儿

由于疫情形势严峻又赶上春节过往人员较多,工作强度比平时大了几倍,过往车辆和人员很多,要进行登记,测量体温,一夜没有吃饭睡觉加上长时间的站立使得他的腿又开始积水肿胀,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但是凭着军人的坚韧毅力他硬是坚持着跟大家一起战斗,没有因为自己的伤离开一线。大家实在看不过去了,纷纷劝他坐下来稍微歇一会儿吧,可是他说没事的,现在是人命关天的时候,就像军人上了战场一样,只能向前冲没有退缩的可能。到现在已经一年半的时间了,他依然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在火车站、高铁站,汽车站来回的循环检查,姊妹们都戏谑得问他啥时候就不用值班了,他说疫情啥时候结束他就啥时候停下来不值班了。

从部队到地方,不忘初心助人为乐

虽然离开了部队,但是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的军旅传统不能丢,近几年根据市政府对农村困难户一对一帮扶政策,他负责行海阳市行村镇后寨村刘建华的帮扶,刘建华是个常年有病的独居老人,女儿在平度而且还有病也不能照顾父亲,当时第一次去刘建华家看到他的房子都是漏雨的,经过于他交谈了解了他的难处后,于树良主动与大队书记联系找人帮助和他一起给老人把房子修好,然后又给老人买了生活必需品,平时他总是抽空打电话问老人有什么困难,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老人家里帮助收拾庄稼干农活等,经常自掏腰包给老人买营养品及药品,他的举动深深感动了老人和他的女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践行使命,做红色文化的传播者

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军人世家,听爷爷讲地雷战的故事,遵照爷爷的嘱托家里三代14人参军,2015年女儿大学毕业放弃了国企就业机会依然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参军入伍并在军校毕业后自然选择去新疆军区成为家里第四代军人。为了更好的传承地雷战精神,他义务做红色文化传播者,在地雷战纪念馆和地雷战景区给企事业单位、学校讲解传播地雷战精神进行红色革命传统教育达10余万人,他被地雷战纪念馆和地雷战景区聘为特邀顾问。他经常接受中央电视台、新华网、军事台、山东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采访,向他们讲述爷爷年代海阳人民利用地雷战术齐心协力打击日寇的英勇斗争历史,展示海阳人民红色文化传承的正能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12月,山东海阳地雷战党性教育基地启用,基地展示了当地党政军民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英雄事迹,以及当地人民敢于担当、舍身报国的家国情怀,供后人观摩瞻仰。海阳地雷战纪念馆建设伊始,他配合政府积极提供爷爷当时参加地雷战时的一些珍贵资料.照片.实物.视频。抗战时期和解放后得到的一些奖章.荣誉证书.荣誉称号。以及他通过收藏者购买的关于爷爷那个年代有关地雷战的一些报纸、画册等战争相关资料及视频上千余份全部无偿捐献给地雷战纪念馆,为海阳市红色文化传承做出了贡献,受到了海阳市委组织部的荣誉表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荣誉和肯定,于树良神情坚定的说:“我将永远保持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军人使命和优良作风”退伍不褪色,退役不褪志,在工作岗位扎实学习,践行使命,做一名优秀的交通执法人员,利用自己从小接受的红色家庭教育继续为海阳红色文化教育的传承和发展献计献策,不遗余力的为家乡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若有战,招必回

于树良:“我曾是一名军人,我永远是个军人。退伍只是战场的转移,真正的士兵,即使脱下军装,依然会保持军人的信念和勇敢。退伍只是褪下军装,褪不下的是军人的使命与担当”。

作者:西城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