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比亚迪,北有北汽蓝谷。”

在新能源汽车圈里,曾经交口称赞,盛极一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汽新能源更名为“北汽蓝谷”

如今再看,比亚迪的确重塑了新的比亚迪,北汽蓝谷早已不是10年前的北汽新能源了。

当初有多辉煌,现在就有多失落

在近两年的新能源汽车厂商榜上,基本上看不到北汽蓝谷的影子。

少有人知道,北汽入局新能源的时间,比国内大部分厂商都要靠前。具体可以追溯到13年前。

2009年11月,北汽新能源成立,是中国首家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必是,北汽新能源依托高性价比的EU及EX系列,在出租车、网约车、租车行业等 B端市场,占据较高份额。

一个最明显的感觉是,全国尤其是北方的城市,道路上跑的到处有北汽新能源的车。

2013-2019年,北汽曾连续7年蝉联国内新能源销售冠军。从销量上看,2013年,1623辆;到 2018年,已经15.8万辆。

北汽新能源正式更名“北京蓝谷”,是在2018年。

那一年,北汽新能源借壳完成了上市,成为在国内上市的第一支新能源汽车股。这种先发优势,在当时是其他新能源车企无法比拟的。

转折点在2019年。当年,北汽蓝谷虽以15.06万辆的销量,再次位居国内纯电动车销量第一。单凭几款过时的车型,已经无法扭转下滑趋势。

果不其然。2020年出现断崖式下滑,全年销量仅2.59万辆。

最近两年,北汽蓝谷销量更是惨不忍睹。好像是在市场上迷失了方向,没有了当初的意气风发。

在外界来看,北汽这两年有几个变化:管理层更换频繁,产品战略不够清晰,营销冠名花钱很多。

人员变动对产品定位的影响,无疑最大。

直接影响是,即使冠名了罗大佑、崔健等众多明星线上演唱会,以及与北京国安IP深度合作,也都没有转化为可观的销量。

再者就是,连续3年没有扭转亏损态势。

2020年,亏损64.82亿元;2021年,亏损收窄到52.44亿元;今年前三季度,亏损已近35亿元。

根据实际产销快报,截至2022年11月底,北汽蓝谷累计销量为40316辆。1月至11月间,最高单月销量为6052辆,平均月销售约3665辆。

在Wind概念板块中,新能源整车指数共有16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北汽蓝谷年初至今的股价跌幅达35.03%,在16家公司中跌幅第一。

惨淡程度,管中窥豹。

怎么就掉队了?

其实,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变。

在造车上,如果没有足够的定性以及战略定位,什么火就模仿谁,哪种畅销就做哪个,很容易陷入走偏的魔咒。

北汽蓝谷恰好正处于这种尴尬的处境。业内人士认为,产品同质化,缺乏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或是北汽蓝谷销量停滞的原因。

纵观新能源汽车厂商,特斯拉有超级充电桩,比亚迪有超强供应链,蔚来汽车有换电技术,小鹏汽车有自动驾驶……至少有能代表自家的比较明显的特征。

再看看北汽蓝谷,拿极狐汽车(北京蓝谷推出的纯电高端车)来说,同质化太过严重,更别说技术和市场方面的实力。

事实上,北汽蓝谷自“出生”就含着金钥匙。即背靠北汽集团,又坐拥完备的汽车制造产业链。怎么就掉队了呢?

实际上,也就是最近几年拉开的差距。

但把原因归结于造车新势力的崛起,以及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等因素,至少在我看来,不够诚实。直白一点说,更多是决策思维上的掉队。

在如今新能源厂商圈子里,一年相当于过去十年。坐以待毙,只等看着人家起飞。

从这个角度上看,北汽蓝谷玩不转,自然也就在预料之内。

别再立flag了

眼下,北汽蓝谷率先开出的药方是,向赛力斯学习,抱紧华为的大腿。坦白说,从占位上,还是不准确。

因为,离华为官宣“三年不造车”的时间越来越近。品牌上是要坚守自己,还是要被其合并,这本经想必一看便知。

老话说,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北汽蓝谷应该晓得,最底层的逻辑是,它们自己的优势在哪。

为何不从已拥有的出发呢?

比如:在核心零部件研发供应,产品如何贴近市场,中高端制造的底子,市场销售上的策划等,在完整产业链协同运营体系上做做文章。

今年年初,北汽蓝谷曾定下10万辆汽车销量目标。就目前产销数据而言,达到预定目标几乎不太可能。

而倾尽大部分资源重点打造的极狐汽车,又处在“叫声不叫座”的泥潭中。

对当下的北汽蓝谷而言,喊再多的口号,立再宏伟的flag,都不如做一款或者几款拿得出手的车。

更别急于一时。具备造车新打法的能力后,其他的交给市场验证。

到时,再找回往日的颜面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