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站长大人 大数据透析站 2022-12-18 17:25 发表于江苏收录于合集#闲话苏州15个新十条发布两周后,放开管控后的第一波冲击,正在涌入苏州人民生活的细枝末节里。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苏州公布本地每天的新增病例的公告,永远定格在了12月12日,很显然,这些公布数据已经没有任何参照意义。放开第一周,很多人还沉浸在终于放开的了喜悦中。但到了第二周,很多苏州人的办公室中,开始上演“消失的同事”。一开始不仔细留意还真没发现,等到察觉不对劲,公司已经空了一小半。周围的人甚至已经开始调侃“如果你的朋友圈一个阳性的朋友也没有,那你要检讨一下自己的社交能力了”……“今天,我阳了吗”,成功占据了许多人的精神状态。一时间,怀疑自己感染的人,收到混管阳性结果的人,还有那些真正确诊的人,都涌进了苏州的各个医院里。最近几天,没成为“小洋人”都不好意思发朋友圈了。家族群里,更是迎来了分享就医用药小妙招的高峰期。流传甚广的一份城市数据库的模型测算显示,苏州疫情会在12月下旬达到高峰,单日最高感染人数达到:38.74万人。到1月中旬,苏州的感染人数会达到:115万人。届时,每十个苏州人,会有一个亲身经历感染。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这还仅仅是第一波峰值。苏州作为一座位于长三角交通枢纽城市、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今年以来几乎每一次疫情爆发都不能幸免。但好在苏州的反应一直是比较快的。最近几天,苏州人身边的人也是一个个的“阳”了,大规模感染似乎已经在路上了,苏州人也在严阵以待,备药成为大家的底气。和很多城市一样,苏州的很多药店里,新冠相关药物的货架已经空荡荡。但一些出现症状真正需要用药的人,跑遍药房买不到药,最容易触达的社区医院已经严重药物紧缺。同样紧缺的,还有抗原,朋友圈也一夜之间多了很多微商。再加上过去苏州常态化检测的10人和20人混管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下,单人单管成倍增加了检测的人力物力。检测队伍太长,报告结果太慢也是大家诟病的焦点之一。这样的景象,似乎并不是很多人所期待的“放开”,但却是必然过程。好在苏州也在迅速打补丁。比如,针对买不到药,苏州迅速开通了互联网医院,开通了快递送药上门的服务。针对买不到抗原,苏州人如果核酸异常的通知短信,可以到社区免费领取抗原。苏州还将部分核酸采样屋被改造为“发热诊疗站”,“发热诊疗站”采用“一医一护”的服务方式,一位医生在诊室看病,一位药房服务人员提供发药和结算的功能。这个做法很苏州。铺天盖地的核酸采样屋大概率以后会荒废,最大程度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满足长远的发展,是苏州一贯的做法,苏州虽然有钱,但不浪费每一笔钱。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苏州人在家门口就能接受病情初步诊疗并完成配药,这种“发热诊疗站”,苏州一共设了:1035个。后续随着发热病人的增多还会陆续新设立出来。这对缓解当下的困境至少有两方面作用。一是让真正患病的人看到医生、买到药。喊一千遍轻症不要去医院扎堆、不要囤药,不如在家门口建个“发热诊疗站”。家门口就能买到药,鬼才会去囤药。
家门口就能看到病,鬼才想去医院。不光光是社会治理,这也是一种城市温度的体现。二是守住医院的阵地,无论是放开还是封控,每次都是医护人员顶着最大的风险,处于最危险的环境中。当前各大医院的情况就是病人大量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医务人员很容易被大规模感染。“发热诊疗站”相当于把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物理隔离了,不会对整个医疗系统造成冲击。必须承认,防疫的转向,并没有给普通人和医疗系统充分的缓冲时间。但好在苏州一直积极反应,不停调整对策,已经出现的问题基本已经被很好地解决。就目前的现状而言,虽然现在病毒的毒性并不是很强,但很多人还是很紧张。毕竟,没有人愿意染上病毒,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体健康。从苏州人的朋友圈来看,多数人也会经历一段时间的痛苦,比如发热、全身酸痛、剧烈咳嗽等等。但也不用恐慌,一般都是在家里静养,只要服用一些感冒药或者退烧的药物,都会好的。当感染人数达到一个临界点后,病毒的扩散速度就会慢下来。因为大部分人被感染之后,病毒就无法再肆虐了。只要熬过了这一关就是胜利!眼下的我们,要考虑的是怎么把免疫力调整到最好的状态,让奥密克戎进入身体的时候,免疫细胞能第一时间冲上去把它灭掉。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平和地走进那个最终来到的时刻。

新十条发布两周后,放开管控后的第一波冲击,正在涌入苏州人民生活的细枝末节里。

苏州公布本地每天的新增病例的公告,永远定格在了12月12日,很显然,这些公布数据已经没有任何参照意义。

放开第一周,很多人还沉浸在终于放开的了喜悦中。

但到了第二周,很多苏州人的办公室中,开始上演“消失的同事”。

一开始不仔细留意还真没发现,等到察觉不对劲,公司已经空了一小半。

周围的人甚至已经开始调侃“如果你的朋友圈一个阳性的朋友也没有,那你要检讨一下自己的社交能力了”……

“今天,我阳了吗”,成功占据了许多人的精神状态。

一时间,怀疑自己感染的人,收到混管阳性结果的人,还有那些真正确诊的人,都涌进了苏州的各个医院里。

最近几天,没成为“小洋人”都不好意思发朋友圈了。

家族群里,更是迎来了分享就医用药小妙招的高峰期。

流传甚广的一份城市数据库的模型测算显示,苏州疫情会在12月下旬达到高峰,单日最高感染人数达到:

38.74万人。

到1月中旬,苏州的感染人数会达到:

115万人。

届时,每十个苏州人,会有一个亲身经历感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还仅仅是第一波峰值。

苏州作为一座位于长三角交通枢纽城市、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今年以来几乎每一次疫情爆发都不能幸免。

但好在苏州的反应一直是比较快的。

最近几天,苏州人身边的人也是一个个的“阳”了,大规模感染似乎已经在路上了,苏州人也在严阵以待,备药成为大家的底气。

和很多城市一样,苏州的很多药店里,新冠相关药物的货架已经空荡荡。

但一些出现症状真正需要用药的人,跑遍药房买不到药,最容易触达的社区医院已经严重药物紧缺。

同样紧缺的,还有抗原,朋友圈也一夜之间多了很多微商。

再加上过去苏州常态化检测的10人和20人混管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下,单人单管成倍增加了检测的人力物力。

检测队伍太长,报告结果太慢也是大家诟病的焦点之一。

这样的景象,似乎并不是很多人所期待的“放开”,但却是必然过程。

好在苏州也在迅速打补丁。

比如,针对买不到药,苏州迅速开通了互联网医院,开通了快递送药上门的服务。

针对买不到抗原,苏州人如果核酸异常的通知短信,可以到社区免费领取抗原。

苏州还将部分核酸采样屋被改造为“发热诊疗站”,“发热诊疗站”采用“一医一护”的服务方式,一位医生在诊室看病,一位药房服务人员提供发药和结算的功能。

这个做法很苏州。

铺天盖地的核酸采样屋大概率以后会荒废,最大程度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满足长远的发展,是苏州一贯的做法,苏州虽然有钱,但不浪费每一笔钱。

苏州人在家门口就能接受病情初步诊疗并完成配药,这种“发热诊疗站”,苏州一共设了:

1035个。

后续随着发热病人的增多还会陆续新设立出来。

这对缓解当下的困境至少有两方面作用。

一是让真正患病的人看到医生、买到药。

喊一千遍轻症不要去医院扎堆、不要囤药,不如在家门口建个“发热诊疗站”。

家门口就能买到药,鬼才会去囤药。

家门口就能看到病,鬼才想去医院。

不光光是社会治理,这也是一种城市温度的体现。

二是守住医院的阵地,无论是放开还是封控,每次都是医护人员顶着最大的风险,处于最危险的环境中。

当前各大医院的情况就是病人大量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医务人员很容易被大规模感染。

“发热诊疗站”相当于把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物理隔离了,不会对整个医疗系统造成冲击。

必须承认,防疫的转向,并没有给普通人和医疗系统充分的缓冲时间。

但好在苏州一直积极反应,不停调整对策,已经出现的问题基本已经被很好地解决。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虽然现在病毒的毒性并不是很强,但很多人还是很紧张。

毕竟,没有人愿意染上病毒,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体健康。

从苏州人的朋友圈来看,多数人也会经历一段时间的痛苦,比如发热、全身酸痛、剧烈咳嗽等等。

但也不用恐慌,一般都是在家里静养,只要服用一些感冒药或者退烧的药物,都会好的。

当感染人数达到一个临界点后,病毒的扩散速度就会慢下来。

因为大部分人被感染之后,病毒就无法再肆虐了。

只要熬过了这一关就是胜利!

眼下的我们,要考虑的是怎么把免疫力调整到最好的状态,让奥密克戎进入身体的时候,免疫细胞能第一时间冲上去把它灭掉。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平和地走进那个最终来到的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